摘要:在現代法治國家,言論自由是一項憲法的基本權利,在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將言論納入政治自由的范疇。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愿伸冤的權利。無論是我國的許可性規定還是美國的禁止性規定,其意圖都在于從最高效力——《憲法》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在實際生活中,言論自由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和如何保障該權利不被濫用,我國規定的界限為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權力;美國作為判例法國家,更多的是從不斷累積的判例上確定言論的邊界、規范言論的范圍,那么如何確保公民的這項基本權利得到合法的行使無疑是時代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得以修正和擴大,本文將試圖從美國第一修正案制定后關于言論自由的判例中尋找到如何平衡公民權與法治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言論自由;公民權;法治;平衡
中圖分類號:D92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05-0141-02
作者簡介:劉煜東(1991-),男,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言論自由”仿佛在當下世界各宣稱民主的國家被公認為公民權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興起的背景下,人們相互之間溝通、交流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仿佛也變得“更小”起來。“言論自由”是一種表達的自由,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或者媒介,將個體的思想由內至外表現出來。表達是一種形式,表達的內容“包括意見、思想、觀點、主張、看法、想法、信仰、信念、見解等”。①雖然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在宏觀上對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進行了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但過于籠統的規定,勢必在社會生活的運用受到限制,如何使該公民言論的自由受到該條擴大解釋后的有效保護,是現代憲法學者積極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美“焚燒國旗第一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及思考
“國旗”不僅象征著國家和民族,也意味著社會各族人民對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的共同信仰。同樣,在美國,“星條旗”代表著美國各聯邦的團結和美國成立之初對自由、共和的信念。在1989年,因抗議者詹森公然焚毀美國國旗,并采取對國旗吐唾沫的方法表達對當局的不滿。事后,德克薩斯州法院宣布詹森違法判處一年監禁和2000美元罰款。而后德州上訴法庭駁回州法院的判決并最終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案情十分清晰,該案中沒有任何人受到人身的攻擊和威脅,只有一面焚毀的國旗和對國旗的侮辱性行為。然而其卻影響深遠,因為這涉及到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對言論自由的解釋性問題。
從邏輯上看,支持者將言論自由的范圍縮小了,其本應具有的象征性言論自由被“社會公共利益”所取代,并宣稱任何一個有著常識和公正觀念的公民都會對此持肯定態度。反對者更以思辨的邏輯力主對公民言論自由進行最嚴格解釋,第一修正案對公民的自由應當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正如杰克遜法官那句經典的社會基本準則所說的:“如果在我們的憲法星空上有任何固定的恒星,那就是政治、民族或其他意見領域中,任何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不得規定正統教條、或強迫公民通過言論或行動來交代其內在信仰。”然而,無論是個人自由的倡導者,還是激憤的公共權益維護者,根本的爭議焦點在于:政府的權利和個人自由的保障。
(一)發揮法院是公民自由和人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用
法蘭克弗特官論證了三權分立的特點,并強調了國會重要性:“歷史教導我們,如果法院卷入了一時的激情,并擔負起主要責任,在相互沖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下作出選擇,那么司法獨立將受到威脅,調整相互沖突利益的主要責任必然在國會,只有在立法不具備任何合理基礎時,我們才能推翻立法判斷。”②人治與法治要結合,不能就法論法,可想而知,在美國法院的地位不僅僅處于司法獨立,其對國會的制衡應當是在保持司法克制的前提下,對國會制定的徹底缺乏合理性的法律進行審查,而這的確需要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聯邦大法官們的集體智慧。也正是這些法律素養深厚、實務經驗豐富的大法官們,用嚴密的法律思維做出的判決才能不僅讓原被告心服口服,更令廣大民眾得以信服。
我國法律實務中較為明顯的缺陷在于,本身就不夠獨立的司法,在實務經驗缺乏的法官手中作出的判決因照搬條文、用語生硬、思路不清,司法公信力也受到嚴重影響。政府的權力在于憲法和法律授予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公民的個人權益則是由憲法直接賦予的,在法治的國家,如何權衡兩者之間的沖突,本文認為,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對政府的行政管理權力進行最嚴格的解釋,即任何沒有明顯意圖推翻或者反對政府管理的言行都應當受到司法的合理保護。所謂明顯意圖就是對社會造成現實的危險之可能性。
(二)意識形態或信仰的不同不應成為限制言論自由的理由
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保護和促進言論自由范圍擴大的必然過程。互聯網的興起,使人與人之間交流縮小到最短距離,每日更新訊息的動態化以及日益豐富的網路交流平臺的搭建,使各種言論及思想傳播交流成為可能。一方面,對網絡秩序的規范化管理勢在必行;一方面,“因言罪人”的事件屢屢發生。網絡上甚至出現了類似于“水軍”、“五毛黨”、“跨省”、“查水表”等新型流行詞匯,而這也與網絡信息交流有關。
無可否認,網民成分復雜,必然存在造謠生事者。但這不應該是政府等行政管理機關殺一儆百的借口。毋庸置疑,行政信息公開的不徹底,澄清謠言的效率低是造成“維穩失穩”態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曾在冷戰時期因恐懼“紅色力量”的“和平演變”,頒布了一系列限制美國共產黨的法案,其中《顛覆活動控制法》最為著名,規定:共產黨任何組織不得受雇于“國防設施”。首席大法官沃倫對此作出了尖銳的批評:“國防”的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為目的,這個詞所隱含的是捍衛那些使國家受到分裂的價值和理念,如果以國防為名義顛覆那些使國防本身就有意義的自由之一——國防自由,那本身就具有諷刺意味。”③由此可知,過于模糊的詞語和限定意義,從某種程度上并非是為了保障自由或者是保障公共利益,往往是帶著某種政治目的的政治團體為了壓制與其價值理念不同,甚至會產生潛在威脅的理念的人進行迫害,單純的以國防為名義,而不問當事人是否是在國防中從事敏感工作,就不能主觀臆斷,將其付之于刑罰處罰。
與之相似,我國行政機關除了通過網絡安全建設、制定網絡安全規章之外,更重要的是規范自身行為,不要畏懼批評,要做到依法行政、程序公平公開。僅憑主觀判斷,絕不是秘密調查和抓捕的借口。
二、美國確立言論自由之基礎
言論自由的自我擴張性和多樣性是其自身發展的重要特征。美國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僅用57個字就豎立了其言論自由的信仰,固然這與美國的歷史傳統有一定的聯系,但是,這又何嘗不是通過無數個判例確定的呢?也恰恰是因為第一修正案限制言論自由的模糊性,聯邦最高法院得以對國會制定的限制法案進行司法審查,抑制行政權和立法權勾結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從某種語義上講,其試圖證明美國建立的基礎來源于自由和民主,缺乏專制的傳統,正如杰斐遜總統在就職演講中所闡述的那樣:“如果我們中間有任何人想要改變政府的形式以解散這個聯邦,就讓他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真理像一塊安穩的巨碑;它容忍見解的謬誤,并把理性釋放出來與之作戰。”這也是美國人民的生存哲學。——盡管美國有民主的傳統和自由的信仰,但并非意味著不會產生言論的壓制和行為的限制,絕對的權利是不存在的,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意識形態會影響當時的人們對自由的看法,而“第一修正案”也正因為其“模糊性”而在自由和限制自由的天平上來回擺動。
[注釋]
①楊海坤主編.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憲法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313.
②張千帆.美國聯邦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64.
③張千帆.美國聯邦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68.
[參考文獻]
[1]楊海坤主編.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憲法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313.
[2]張千帆.美國聯邦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