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忍,劉天陽,孫 健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全民健身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困境與策略研究
周 忍1,劉天陽1,孫 健2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全民健身戰略的提出將群眾體育推向了新的高度,為我國全民健身活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適應新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是當前應深思的問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民族傳統體育如何把握新戰略及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揭示其發展中的不足,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全民健身;民族傳統體育;策略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營造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鼓勵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大力推廣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特點的休閑運動項目。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傳統體育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文化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全面、系統、科學地認識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利于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弘揚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足以喚醒每一個沉睡中的炎黃子孫。如何抓住全民健身這一偉大的歷史契機,大力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無疑成為當下關注的焦點問題。
近代以來,體操、田徑、球類、游泳等西方體育項目大量引入,并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內容,其競技性與娛樂性強,傳播較快,構成了中國近代體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在發達地區,就連中國的偏遠地區這些項目也是寵兒,處于強勢地位,而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卻面臨尷尬的、弱勢的局面。中華民族的國粹、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武術,其發展比較好,但與跆拳道、瑜伽等項目相比仍望塵莫及,政府相關機構承載著體育發展的導向,然而現實是這些機構在民族傳統體育保存與推廣上踐行不力,學校體育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改革一直沒有可觀的進展,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弱勢地位未見改善。
隨著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的健身和娛樂項目,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新興的健身項目有游泳、網球、排舞運動、健身秧歌、模擬射擊、普拉提等;新興的娛樂項目有氣排球、沖浪、攀巖、滑水、蹦極等。有些人為了健身、減肥等選擇新興健身項目;有些人為了舒緩壓力,放松心情選擇了其他項目;更有些人通過選擇高雅運動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等。在這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新興健身和娛樂項目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關系到我國各民族群眾體質健康、民族文化發展、地區經濟建設等的重要內容。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十分豐富,按運動分類可以分為武術類、摔跤舉重、跳躍投擲、表演類、騎射運動、空中運動、水上運動和其他運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之所以如此豐富,資源如此雄厚,離不開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民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人們常說浪費糧食可恥,類比來看浪費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同樣可恥。最大化地利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發揚先進文化才是一種愛國的表現。
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多彩,其中典型代表是中華武術。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具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從事武術、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體育專門人才。由于人才的不足,導致有些教師身兼多職或者跨行業教學,不考慮專業性問題,結果誤人誤己。缺少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重要原因,不及時改變這一現狀,想繼續發展、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難于登天。
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各具差異,個人可以根據需要從中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項目進行健身活動。雖然有些項目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并不代表全部。有些武術項目、水上運動、馬上運動等對場地要求還是很嚴苛的。因為沒有場地,人們潛意識里就會形成不主動去參與習練的習慣,久而久之,即使是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習練的人也越來越少,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
關于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是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一直以來比較重視的工作,然而成效仍不明顯,甚至一些申遺成功的體育項目,由于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場地器材日趨消竭,參與人群日趨減少,傳統技藝后繼乏人,傳統節慶生存乏術等,導致傳承與保護工作一直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特別是一些傳統體育項目,沒有傳承人,比較突出的是武術。傳承是道義,失傳是師父的恥辱,沒有傳承人的傳承是不可能存在的,傳承與保護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當我們走進今天的運動場地,放眼望去,其他民族的體育項目色彩斑斕、爭奇斗艷,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卻身影稀疏,前景令人堪憂。西方體育與新興健身和娛樂項目如此受寵,絕非偶然。民族傳統體育如果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存活下去,創新是唯一出路,創新并不等于模仿,要找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根”。例如,武術,它的本質特征是技擊,如果創新時沒了技擊性,全是花拳繡腿,那與舞蹈、體操有何區別?為什么偏偏選擇習練武術?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稱之為民族傳統體育,那是因為它具有自身的特征、性質和功能,是別的項目所不具備的。應從根上去創新,揚棄的去創新,在保存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娛樂的獨特性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與其他項目相比,形成競爭優勢。
目前,國家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與當前社會發展相結合,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發展旅游業具有前瞻性,這是市場經濟對民族傳統體育提出的時代要求。提倡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業除時代要求外,主要考慮的是自身優勢。民族傳統體育一般具備的優勢是旅游資源豐富、民俗風情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政策環境優勢、發展前景光明等,這些優越條件足夠使民族傳統體育向著新時代的步伐靠近,實現自身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業發展要落到實處,不能打空口戰,要一改往常研究集中在概念闡釋、運動項目挖掘和整理上,建構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化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壯大的必然之路,同時,也是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代,以武術為主體的民族傳統體育被列入了學校體育課程;進入現代之后,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些高等院校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武術、八段錦、五禽戲等課程,同時摔跤、圍棋等也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教學。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 ,學校現在使用的體育教材(含民族傳統體育)存在的缺點列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缺乏地方特色內容、競技體育色彩太濃、內容太多。把握好教師、學生、教材的關系,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發展會蒸蒸日上。民族傳統體育進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除發展旅游業之外的又一發展措施,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場地建設對族傳統體育發展很重要,建設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場地,人們會認識到當地政府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有了學習的場所,且不花一分錢,于情于理,人們都沒有什么理由不去健身娛樂。運動心理學講了人的情緒與認知,一個人參加鍛煉可以帶動許多人做同樣的事,即使他們沒感受到練習產生了什么好的影響,就是愿意一起堅持練習,久而久之,民族傳統體育的參與者隊伍怎會不強大起來?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是被傳承的,也是不斷發展和創造的,它要從根本上適應民族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延續的內在規律。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何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活的傳承,前提是傳承與保護工作要做到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創新的前提。如何去傳承與保護呢?首先建立健全傳承與保護機制,主要有學校教育傳承、產業傳承、媒體傳承、民間傳承等機制。民族傳統體育在民間的傳承是穩固根基、穩定結構、深化內涵和樹立自信的過程,民族傳統體育民間傳承方式應符合平民百姓的要求,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向更深、更廣的層面滲透。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曾經創造各種輝煌,但在西方競技體育和新興體育項目的沖擊下,出現了短暫的消沉期。全民健身戰略的提出對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起到基礎和保障作用。然而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和娛樂功能與全民健身戰略不謀而合,在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人口是一個重要標志,畢竟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是舶來品,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全民健身戰略的提出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機遇,抓住其“根” 進行創新、傳承與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的明天一定充滿陽光。
[ 1 ] 劉少英.民族傳統體育學[ D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3-46.
[ 2 ] 李政.網絡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研究[ 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6):84-85.
[ 3 ] 王崗.關注民族傳統體育:現狀、問題與思考[ 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 4 ] 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的走向[ J ].體育科學,2014(12).
[ 5 ] 萬利.全民健身視閾下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研究[ 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 6 ] 姜霞.全民健身活動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實施途徑的創新[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1).
[ 7 ] 張興奇,顧曉艷,王亞瓊,等.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與發展研究綜論[ 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12):74-77.
[ 8 ] 張宏宇,李小蘭.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與保護[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1319-1321.
[ 9 ] 顏下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與保護[ J ].體育文化導刊,2004(9):13-15.
G85
A
1674-151X(2017)12-13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2.072
投稿日期:2017-02-18
2016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6Y155)。
周忍(1990—),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實踐。
孫健(1980—),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