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偉
(鹽城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江蘇 鹽城 224000)
簡析游泳運動項目技能的分類
羅 偉
(鹽城工學院體育教學部,江蘇 鹽城 224000)
本文主要采用邏輯分析法對游泳運動項目技能的分類進行研究,先根據運動技能分類法,將不同的技能學習階段分為閉鎖型與開放型2個階段,本研究的重點是為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游泳運動;技能;分類
長期以來游泳運動由于其項目的特殊性存在以下難點:(1)脫離了人們習慣的陸地支撐(重力感),轉而在水中進行無固定支撐的練習;(2)水的特性難以把握,身體姿態的改變,使得在水中練習尤為困難;(3)動作技術較為繁雜,技巧性、協調性要求高,練習時教師無法幫助練習;(4)練習時有場地限制等因素,無法在課外進行水中練習;以上種種因素都是游泳技能學習課程教學中的幾大難題。目前的高校游泳普修課一直采用傳統的經驗教學方法,重視教師精確的動作示范、專業的理論講解、糾錯、指導,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練習,忽略了學生在練習過程主動地去獲取信息,這可能使得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而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學習思考的重要性。程序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處理好完整教學與分解教學的關系。雖然近些年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方法上試圖創新,不斷總結出新的教法,開發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精神,如表象訓練法、多媒體運用、組間討論發現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都可以對一般教學方法進行很好的完善,卻不能適應現今多元化教育的要求。帶著以上問題,本研究在遵循教育普遍規律的前提下,運用新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與專業技能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顯得尤其重要,通過不斷研讀國內外研究文獻發現,國內外將內隱理論的研究成果與運動技能教學相結合的做法普及度越來越高,并且效果顯著。結合高校游泳課程教學實踐的需求,將內隱學習理論中的運動技能相關研究應用到高校游泳普修課教學中,再與傳統的外顯教學模式協同作用,探索內隱學習理論在高校游泳普修課中的有效性。研究相關成果能為游泳技能教學提供新策略、新方法和新思路,為游泳教師和初學者制訂和完善游泳技能內隱學習方案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表1 運動技能分類法
游泳項目相對于其他所有項目都有很大的區別,游泳教學更是顯得非比尋常,教學過程中各個階段動作特點都不盡相同,通過執行運動技能中環境線索的可預測程度和穩定性特點來分析各個教學階段發現,游泳項目階段性可分為閉鎖性和開放性2類。在體育教育中閉鎖性技能是指練習的技能結構可預測程度高、穩定性強,如武術固定套路、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等。開放性技能是指技能結構可預測程度低、不穩定,如羽毛球殺球/吊球、足球行進中傳接球等。由于項目在練習的不同階段給予的刺激可預測性(刺激—反應)、任務的選擇數量等方面的不同,閉鎖性和開放性技能的信息加工過程不一樣,因此練習方法也大有不同。本文試圖通過教學實驗尋找最適合的游泳技能教學方法。
根據動作執行者和物體是否運動的特點(表1)來對動作進行分類,在進行陸地上的練習時,身體有地面支持點,屬于靜止/靜止;初學者接觸水中做任何動作,屬于動態/動態;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在水中做任何練習,屬于動態/靜止。
傳統的技能分類將游泳歸為閉鎖性技能,而從游泳技能學習的階段特點來看又可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為陸地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環境固定,穩定性強,可視為閉鎖性項目練習。第二部分為水中練習,水環境對初學者相對來說很陌生,水對身體的浮托感、黏滯感還有身體本身體位的改變都對學習者在技能操作過程中干擾很大,對水中環境的可預測程度低、不穩定,可視為開放性運動項目。教學中完成閉鎖技能練習的環境時也會發生改變,如武術套路對打和雜技表演等,練習者可事先制定操作計劃或熟悉操作環境是可以熟練掌握的。所以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的加強對水環境的熟悉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又可視為閉鎖性技能學習。綜上所述,不同的階段來細化游泳階段教學,能夠發現不同的階段可以嘗試不同的教學手段,力求在此找到突破口來解決長期以來游泳課程教學難的問題。這里我們不去具體探究游泳項目的各個階段具體屬于什么項群,而只關注學習過程的變化,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去探尋最合適的訓練方法。
游泳是在水的特殊環境下的運動項目,與其他的運動項目都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較來說,游泳在技能學習與教學環節的各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運動環境、呼吸特點等都有很強烈的項目特點。在水中活動時既要利用水的浮力、升力、壓力以及阻力等特質幫助建立技能學習,又要適應與克服它們對活動時的產生的不利影響。初學者大多對水的物理特性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去克服水的不利影響,更加不懂如何去利用,在水中如何去調整重心,如何在改變身體位置的條件下去做規定動作,在陸地上輕松能夠做到的動作,在水中均不能直接運用。游泳時的呼吸方法也與平常方法不同,需要加大呼吸肌的用力程度對抗水對胸腔的壓力,還需配合其他的動作有節奏地進行。
游泳教學過程既要遵循項目動作技能形成的特點,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生理、心理活動變化的規律。本次教學實驗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遵循水陸結合的教學原則,即對初學者先進行陸上模仿練習,加強關節韌帶練習,通過不斷地陸上模擬水中動作練習增強學生對技能結構特點的表象。由于教師在游泳技能教學中水中部分很難像其他項目能夠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學習初期陸上練習占比較大的比重。轉而過渡到水中練習,從熟悉水性到動作學習再到技能練習階段,即動作技能形成的3個階段:分化、泛化、自動化。參與游泳技能動作的肌群屬于大肌群系統參與操作;從動作的結構上來看,由任意動作開始和結束,屬于連續性動作技能;從環境背景的穩定性來看,由于游泳項目技術結構特點穩定,練習時以閉合性項目為主練習,但針對初學者,由于水環境的特殊性以及人體身體姿態的改變帶來的不穩定性,基于這一點開放性更有說服力。這些特點使得游泳技能教學比其他項目更為復雜,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在教學設計上。在陸上練習,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加強核心力量肌群的訓練,以固定的支撐環境模擬水中練習,通過重復大量的分解整體練習不斷地強化表象,將陸上練習的表象過渡到幫助建立水中練習時的技能結構成型,很好的結合陸上與水中練習是設計的難點。在水中練習初期以基礎練習為主,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實際的水中練習體驗,引起學習動機,消除水對前庭器官的感覺以及本體感覺(平衡感、漂浮、水的流動等),水中技能教學過程的進行程式,一般分為學習與掌握動作(知識)階段、改進與提高階段、鞏固與運用階段、檢查與評價階段。通過本次教學使學生了解游泳教學的規律、特點、方法、組織與進行,游泳技能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去進行針對性練習。
本研究根據金泰爾的技能分析模式對游泳技能進行客觀分析,發現在游泳訓練的不同階段可將游泳技能學習分為兩類:陸上練習為閉合式技能學習階段;在普修初學階段被試者水中練習可視為開放式技能學習,學習到一定的熟識程度后技能學習模式轉變為閉鎖式技能學習階段。為解決游泳技能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耗時長、習得難、效率低等難題,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提高學習效能而制定行之有效教學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其為此項研究的重點。
[ 1 ]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66
[ 2 ] 郭秀艷.內隱學習研究綜述[ 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2.
[ 3 ] 何曾豪,秦啟庚,郭秀艷.內隱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 J ].心理科學,2002(4):484-485.
[ 4 ] 孔維民.內隱學習理論與學校教育[ J ].教育科學,2002(3):7-9.
[ 5 ] Earnhardt T M. Different involuntary mechanisms underlie priming and lop effects in stem completion tests. Memory[ J ].2004,12(5):614-660.
[ 6 ] ALLENR , REBER A S. Very long -term memory fortacit knowledge[ J ].Cognit on,1980,8:175-18
G861.1
A
1674-151X(2017)12-083-02
投稿日期:2017-04-22
羅偉(1989—),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