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晨
寧波大紅鷹學院
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的分析與對策
時 晨
寧波大紅鷹學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投進自主創業的潮流中,他們的加入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本文旨在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此能夠對民辦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水平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對策
2015年3月“兩會”召開,李克強總理提出“兩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兩創”已被確定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增長的“雙引擎”之一[1]。國家戰略的實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群體,而大學生已然成為我國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對大學生的創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
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想要取得創業的成功,離不開高校、社會、政府等多方位的支持和激勵,同時,高校、政府制定相關扶持政策也需要多視角全方位的研究建議,因此,摸清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尤其是相對畢業生就業率低的民辦高校,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影響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因素,探求出在校大學生創業規律,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和政府部門制定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對改革及完善在校大學生創業激勵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盡管國家和高校等多方面的支持,但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之路扔困難重重。眾所周知,由于受其年齡、知識水平、資金、經驗、創業認知情況等條件的限制,他們很難突破這些瓶頸。
(一)知識儲備明顯不足
《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民辦高校學生雖有一定創業信心,但面對創業市場,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創業的過程是管理、市場營銷、人際溝通、經濟等知識融合的過程,但在校大學生雖然會學習經濟法、管理學、心理學等相關課程,但他們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所創事業中,不能有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資金困難,實踐經驗缺乏
由于在校大學生是純消費者,其資金來源主要是父母、親戚朋友和銀行貸款,資金往往是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難以逾越的鴻溝,資金的不足常常使他們停滯不前,甚至很好的創業機會也只能放棄。另外,民辦在校大學生雖然具有較深的專業知識,但是在沒有任何行業經驗的情況下,大學生的視野是非常狹窄,對社會現實缺乏了解,他們在創業時常常沖動,缺乏對市場的深入分析研究,缺乏實踐經驗和管理能力,經常會使理想與現實相悖離,無法實現成功創業的目的。
(三)創新能力不強,創業教育欠缺
雖然民辦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很多,但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創新能力,很多大學生看到別人成功后就盲目跟風,不辨時機、不分因素的差異,抄襲別人的成功經驗,缺乏對商機的洞察力以及敏銳的思考力等因素,自己的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有的高校不重視創業教育,所開設的創業課程多是重理論輕實踐,有的高校也聘請公司的老師作為實踐導師,但具體指導學生創業實踐的時間較少。
為了更好地促進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民辦在校大學生自身、學校和國家應攜手并進,努力創造一個更易于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
(一)在校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心理素質。在校大學生應努力將自己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發揮自己年齡優勢,熟悉國家政策,多參加一些創業項目培訓,強化創業相關知識與技能。創業過程充滿艱辛,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甚至會遭遇創業失敗,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不怕吃苦,能吃苦的心理準備,敢于直面困難,不斷磨礪堅持不懈的毅力,保持積極的心態,多向他人學習,不斷汲取優秀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以利于在校大學生創業之路走的更穩。
(2)學會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公司的成立、市場的開拓、產品的推廣等都離不開社會資源的調動與整合,民辦在校大學生在這方面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這就要求他們平時利用在校業余時間多參加社會實踐,積累人脈和社會經驗。在創業之初,可先去相關領域去實踐,去學習,積累創業經驗和人脈,為后面的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學校應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激勵學生創業
很多有創新想法的學生由于課程考核和學習時間的限制,為在校大學生創業留下后顧之憂,這就要求學校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允許有能力創業的學生提前畢業,鼓勵他們用創新創業實踐賺取學分,打破傳統的考試獲得學分模式。民辦高校應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更加靈活的學習與學分制度,多種方式學習,系統探索和創新學時學制、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內容,建設開放式網絡課程,建立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創客教育平臺等,邀請企業高管和成功創業人士,建立企業與學生溝通交流實踐平臺,為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提供充分的資源。不僅如此,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個別定制和大眾普及的創業教育,積極引導,讓他們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及時獲取市場最新動態,為成功創業做好準備。
(三)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創新創業配套制度,營造良好創業環境
目前政府在不斷加大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改進小額擔保貸款管理積極推動創業促就業的通知》、《關于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一系列促進創新創業的文件政策。政府與高校應強化溝通協調機制,建立聯合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平臺,制定激勵優惠政策,鼓勵地方企業與高校建立創新創業指導與實踐合作平臺,以針對性地加強技術指導,降低在校大學生創業貸款融資門檻,解決創業資金融資難問題,規范在校大學生創業審批程序,簡化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校創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民辦在校大學生創業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即可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因此他們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借助當今“雙創”這個大環境,借助學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引導,沉穩冷靜,勇于克服困難,不斷提升自身創業實踐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
[1]吳海燕,齊躍.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其激勵措施探索——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12)
[2]上官飛.南昌地區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調查與分析[J].高教研究,2010(1)
[3]許國彬.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及其經驗借鑒[J].青年探索,2013(2)
本文系2016年度寧波大紅鷹學院??蒲谢痦椖浚椖烤幪枺?320161024)。
時晨(1984-),女,河南柘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