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0)
中國“地下電影”的生存困境
——以《歸途列車》為例
劉曉東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0)
紀錄電影《歸途列車》用紀實的手法呈現了張昌華一家十六年來的生活遭際,影片凸顯了國家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置留下來的時代癥候,諸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留守兒童教育等社會問題,也反映了普通民眾在真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無奈。但這部影片卻難以擺脫“地下電影”的命運,艱難地出現在藝術院線的熒屏之上。本文著重分析“地下電影”的生存困境,探討其與電影審查制度之間的博弈,并提出電影的管理部門應該為“地下電影”的創作提供方便,以及創作者應考慮電影市場以便“地下電影”能夠擺脫上映時的窘境。
歸途列車;電影審查;地下電影
中國地下電影屬于非體制內制作,偏離于內地電影發行體制之外的電影類型。此類影片追求自由、真實的拍片風格,不免帶有凸顯社會問題、反映社會陰暗面等思想,這類影片常常無法通過中國電影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審查,被其認為不適合公開放映。
范立欣的第一部紀錄電影《歸途列車》于2006年11月正式開拍,和大多數獨立電影導演一樣,這部處女作紀錄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他先向朋友借起,再向電視臺申請,最終他在國內籌集到了30萬元拍片經費。但是30萬元錢根本無法支撐起影片長期的拍攝計劃。于是,范立欣導演奔走于全世界的國際電影節,用20分鐘左右的片花來尋找海外的影片投資商和發行人。最終他籌集到了100萬美金的拍片經費。由于《歸途列車》經海外融資,國外電影節的頻頻獲獎的肯定,范立欣開啟了“地下電影”在中國藝術院線的發行道路。雖然《歸途列車》最終與中國內地觀眾在影院見面了,但這樣的“地下電影”運作思路也引起了國人對中國“地下電影”生存的反思。
范立欣在影片中多運用紀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突出社會的現實和無奈,反映了農民工、留守子女在現實生活下生存的不易和悲哀。由于導演自身對小人物質樸的生存底色的描畫有著天然的傾向以及受到真實電影美學觀念的浸染,影片《歸途列車》的思想便逐漸遠離中國時代主旋律電影精神,上升到人與社會現實環境、人與人,人與自我矛盾的較為深刻的內涵。范立欣時刻關注社會中的普通人,堅持本土文化描述的電影細節,敢于直面世俗生活中的真實,絕不回避真實中包含著的人性深處的弱點。
在國內,“地下電影”的生存環境壓力較大。眾所周知,“地下電影幾乎不能通過電影制度的審查,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票房,難以在商業運作中自負盈虧?!彼?,“地下電影”只能將市場轉移到海外國家或地區,通過入圍海外電影節而實現其影片價值,擴寬投資渠道。
實際上,范立欣從《歸途列車》制片伊始,就從未想過影片能在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發行放映,充其量也就是像以往的“獨立電影”那樣在文藝沙龍,電影咖啡館或藝術院線里供小范圍的傳播和學術交流。因為他明白當今的文化現象:當下經濟生活對文化的侵蝕已經難以讓院線在排片時容納一個藝術電影的空間。所以,在商業電影大資本集中運營與小成本藝術電影的對峙下,真實和自由的拍攝理念、小成本的運作等都是造成“地下電影”生存困境的重要因素。
電影審查與“地下電影”有著天然的對抗性,究其原因,在于電影審查限制了“地下電影”的表達自由,而“地下電影”又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電影審查的規章制度。電影通過影像的傳播表達編劇、導演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情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形式。因此,電影是有權利表達自由的。但同時,自由又不是絕對的,表達自由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被限制,如不得侵犯他人的隱私權、不得影響社會秩序和有損國家形象等。
《歸途列車》不同于同時期的電視紀錄片《共飲一江水》《話說長江》《香港十年》那樣柔性的塑造著中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光輝形象,而是遵照著記錄電影的真實原則表達著導演的訴求,用鏡頭硬性的呈現了這個問題多多、客觀存在著矛盾沖突的、落后貧窮的現實社會。導演描畫了整日以生產計件、效率第一的農民工形象,生存荒謬、游走于邊緣的打工妹形象、留守兒童教育等等社會問題,他們生活在逼仄的出租屋里,燈光昏暗,潮濕陰冷。他們在沒有社會福利系統的保障下卑微的生存著,面對著屬于自己的柴米油鹽和生活煩惱,這就是屬于他們的真實空間,這就是他們要面對的最日常的生活,雖然是陰暗的,悲苦的,糾結的,但這是真實的。
然而對于電影本身來說不同的是,電影的審查制度對于導演自由表達尺度到底有多大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無法丈量的標準,對于現實社會真實的反映到什么程度才不算過分?于是,地下電影便如烈士一般觸碰到了電影審查制度的底線。
地下電影在當今消費主義的語境下面臨的處境可謂是困難重重,首先是來自于電影管理部門政策上的束縛。管理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注重通過市場手段來加強地下電影的播映力度,以培養高端受眾,釋放高端需求。從電影院線來說,專業紀實院線與藝術院線還未能完全建立,商業院線則更難提供紀錄片的播放要求,管理部門可適當制定相關鼓勵措施引導一些商業院線播放好的記錄電影,對于經營上存在困難、難以為繼的商業院線可以適當引導其改為藝術院線,對于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在傳播上可以適當給予政策支持。包括投資融資,發行放映等方面,為社會制作機構投資紀錄片創作提供較為便利的政策上的支持,為現實類的紀錄影片創作松綁。
另一方面,“地下電影”的制作人員由于其都是藝術電影導演、編劇出身,其十分注重對作品藝術性的要求,在電影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都存在失策之處。因此,“增強地下電影主創人員的電影產業鏈條意識和市場意識尤為重要。”在影片題材的選擇,影像素材的選擇上不可走極端,力求在現實的幽暗處捕捉到人性的真情與溫暖。
由于歷史的原因,獨立電影和獨立紀錄片的制作人員由于多為藝術創作人員出身,作品中的藝術觀念和理論性色彩較為濃厚,而面對消費主義影像市場的時候不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造成了市場觀念意識淡薄,主創人員缺少市場管理的經驗,因此增強主創人員的市場管理經驗和產業鏈意識是當務之急。同時,要推動獨立制片人作出較為詳細的投資計劃書和詳細的宣傳推廣計劃書吸引投資方和播映方的關注。另外,要提高在多樣化創作中尋找主流化和在邊緣處尋找溫暖和真情的感人性能力。最后,要豎立紀錄片產業鏈觀念,前期策劃定位,中期拍攝制作和后期的宣傳推廣發行工作。這一方面,像《歸途列車》這類性質的電影或紀錄片都應該給予重視。
[1]范立新.尋找中國紀錄片的“歸途列車”[N].中國青年報 ,2012(10).
[2]姜娟.主體·視點·表達 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1.
[3]張國燾.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創作潮流的背后,以歸途列車為例[J].傳播前沿,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