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雨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論涉罪未成年人的刑罰完善
夏 雨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日漸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數量一直居高不下。由于我國沒有單獨的未成年人刑法,對涉罪未成年人如何適用刑罰,如何量刑無疑是一個亟需探索的問題。為實現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社會安定有序的雙重目的,應當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增加中間性措施,注重量刑平衡,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刑罰的兩極化。本文用對比研究法、調查問卷法、綜合分析法,對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情況進行分析,以期能為涉罪未成年人的刑罰配置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未成年人犯罪;刑罰;量刑梯度;非監禁
未成年人因其身心尚未成熟,因而與成年人犯罪相比,有著較大的特殊性。道爾戈娃曾說過:在早期的年齡階段實施過違法行為的人,如果處理不當,后來一般是很難改正的,并且會變成成年犯罪和慣犯的主要后備力量。[1]因此,在對未成年人罪犯量刑時,應當根據其身心特點和案件具體情況,靈活地把法律法規運用到未成年人的司法領域中去,注重案件地量刑平衡,社會利益的保護與未成年人利益的保護之間平衡問題,以實現刑罰的預防和懲罰的目的。
(一)刑種適用幅度過寬
我國刑法規定,除死刑外,其它刑罰一律適用于未成年犯罪人。但是,我們認為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的對涉罪未成年人不適用無期徒刑。因為無期徒刑的適用使得未成年人收到的刑事處罰時間過長,不利于他們回歸社會,容易造成與社會的脫軌,對其今后的發展更為不利。
(二)刑法規定過于概括,量刑梯度不易掌握
我國刑法雖明確規定已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八種暴力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但缺乏規范性的指導意見和細致的量刑規則,導致量刑不規范,影響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的公平的實現。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出現兩極化
我國法律目前面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兩極化情況嚴重。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或者用刑罰的方式懲罰,可能是刑罰中偏重的一種,卻并不見得有效;或者一放了之,簡單的教育批評就放手,也可能毫無作用。對低年齡的犯罪缺乏中間性的措施,這的確是一個障礙或者漏洞,應當予以彌補。
(一)相關立法的缺陷
1.政策性量刑情節的深遠影響
“政策性量刑情節”雖無法律的明確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是客觀存在。[2]由于我國沒有獨立的未成年法,而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又過于原則、籠統,因此,長期以來,在未成年人的量刑問題上,政策性情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量刑原則不統一
未成年刑事案件適用刑罰的不科學性,在量刑原則上表現為機械地照搬成年人犯罪的量刑規則,再酌情減輕。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多種約定俗成的規則,例如,量刑減半規則、中線以下規則,就是參照成年人的刑期減半,能減則減,沒有減的余地則從輕處罰;還有以緩代減,就是用緩刑的方式實現對未成年人的減刑。
3.量刑情節眾多,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
由于對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的規定過于籠統,缺少細致的指導條例,法官在面對未成年人的量刑時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特別是當裁量對未成年人適用監禁刑還是非監禁刑時,酌定量刑情節就顯得極其重要,因為法律并未作出具體規定,因而法官的主觀意志在裁判中顯得舉足輕重,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最后宣判。
(二)司法實踐中對刑罰的非嚴格適用
法官在對未成年人適用4個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3個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以及減刑、緩刑、假釋時,為了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挽救方針,緩刑的使用率較高,但在實踐中緩刑的適用尚不規范。法院一般對有監管能力的未成年人適用緩刑,這就需要未成年人的家屬具備監管能力;同時,在適用緩刑等非監禁刑上存在著“戶籍”歧視現象[3]。
(三)區域差異嚴重
我國地域遼闊,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經濟和城鄉間經濟差距大。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新類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犯罪的動機、性質、手段與以往相比發生了顯著地變化;的經濟發展和刑事政策存在必然聯系。由于各地情況不一,就自然導致刑事政策和量刑的不一。
(四)對未成年人的非監禁化措施單一
國際社會對未成年罪犯的非刑化、輕刑化、非監禁化處置已成為主流趨勢。然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監禁刑適用率較低,人民法院在選擇非監禁刑時,以適用緩刑為主,在免于刑事處罰、管制和單處罰金上適用較少,在剝奪政治權利、沒收個人財產的附加刑上幾乎沒有適用。這種普遍處理方法是對未成年人非監禁化處置的狹隘理解。
(一)立法上,依據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原則,合理確定起刑點及量刑基準
我國目前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屬于附屬立法模式,沒有單獨的未成年人法典,也沒有在刑法中設置專門章節對未成年人犯罪加以規定,立法機關應當依據司法實踐經驗制定出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特點的刑罰體系,并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法定刑及量刑基準進行合理設置。例如,有期徒刑的起刑點及最高刑期應該重新設置,且中間的幅度也應合理劃分。從管制到無期徒刑之間,應增加中間性措施,防止刑罰兩極化。減刑、假釋的條件也應放寬,以便未成年人罪犯早日回歸社會等。
(二)司法上,建立專門地未成年人審判組織,實行未成年人犯罪分案起訴,分案審理制度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絕大多數是伙同成年人一起共同作案的團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司法機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建立專門地未成年人審判制度。
1.建立專門地未成年人審判組織。該審判組織成員應找有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經驗的審判員組成,陪審員也應有了解未成年人心理并擅長未成年人教育的教師、婦聯工作人員及相關心理學家參與。
2.實行未成年人犯罪分案起訴,分案審理制度。對于伙同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遵循教育與懲罰相統一,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及時處理與保障案件審理相統一的原則,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開審理,這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避免他們再次犯罪有著重要意義。
3.對未成年人采取“圓桌審理”的特殊方式。“圓桌”審理方式可減小未成年人的心理壓力,給未成年人矯正、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刑罰的目的實現。審理中,適時對未成年人開展教育,使未成年人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予以改正。
4.借鑒美國非正式的未成年人司法程序和正式的青少年司法程序。非正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司法程序,是指運行在司法機構以外、由民間人士采取的用以應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具體措施。[4]當未成年人出現不良行為時,首先是由鄰居、教師或其他熱心人士對其教育,責令其具結悔過、從新開始。正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司法程序的啟動是從警察的介入開始的。根據查明的事實,警方對未成年人自行處理后釋放或向少年法庭起訴抑或交給普通刑事法庭審理。
(三)執法上,刑事執刑非機構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發展趨勢之一
任何機構執行刑罰都不可避免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而未成年人作為最易受消極影響侵染的人群,將其送入刑罰執行機構執行刑罰更應慎之又慎。即使進入執行機構執行監禁刑,也應當作出特殊安排與管理,適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像普通的未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學習知識,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在他日回歸社會的時候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切實做好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保護未成年犯罪人的隱私,盡可能地降低對他們日后升學、就業的影響。加大力度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讓未成年人知法、懂法,更好的遵法守法。
(四)借鑒其他地區的良好的非監禁措施,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刑罰制度
非監禁刑的適用既是避免未成年人罪犯交叉感染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障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以及縮小對未成年人刑罰兩極化差距的良好措施。雖然我國國內法和批準加入的國際公約,如《北京規則》,都有關于非刑罰化的措施的規定,但適用條件模糊,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規定。
1.臺灣的“少年法庭”[5],依照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法院為獨立于普通法院外,處理少年案件的特設機構,與地方法院同級。管轄事件包括:兒童保護事件、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主要業務分為審判、調查保護兩大類。審判包括少年保護事件與刑事案件,分別由保護庭及刑事庭庭長及法官審理,調查保護處配置少年調查官及少年保護官辦理審理前調查、極速輔導、轉介處分、交付觀察、假日生活輔導、保護管束、安置輔導以及親職教育輔導,并有心理輔導員、心理測驗員、尿液采驗員及佐理員等協助相關事務。
香港的“社會服務令”,是法庭判處被告人從事有益于社會的無報酬的工作,以代替其他判決的命令,或者是除了其他處罰外,還要從事有益于社會的無報酬工作的命令。“入勞役中心”,適用的是年齡在14-25歲的被告人,判處他們入勞役中心,主要是想威懾他們不再參加犯罪活動。
2.美國的非監禁措施有數十種,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家中監禁(軟禁)、中途訓練所、連續報告中心[6];在前聯邦德國,對未成年人的非監禁措施有:讓被告到社區服務、安排訓練項目、向慈善機構支付罰金;在日本,對少年犯罪案件,是給予保護處分還是給予刑事處罰,家庭法院有優先決定權。家庭法院通常考慮采取口頭警告或保護措施或訓練學校等措施釋放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印度,對未成年人犯罪,優先考慮以家庭、社會教育為基礎……在訓誡、緩刑或罰金之后,把青少年釋放交給其監護人[7]。
3.其他地區值得借鑒的良好的非監禁措施:(1)家庭教育:通過對未成年犯的家庭情況的調查,家庭氛圍良好且父母和孩子經常居住地相同的,危害行為沒有嚴重到足以實施刑罰的,可交由父母對其實施管教,由社區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定期向法院匯報改正情況,若父母沒有盡到教育義務導致孩子的錯誤行為、思想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的,由父母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2)勞動賠償;對于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但給被害人造成實際損失的,可要求未成年犯直接向被害人或通過有償勞動進行賠償。[8]而這些有償勞動的崗位則由社區或者政府機關專門機關來提供。(3)幫教管理;對于符合家庭教育,而家庭又沒有管教條件的,則可交由未成年犯居住地周圍有條件幫助教導的鄰居、親戚、教師等社會人士進行管教。若能成功幫助未成年人糾正不良行為,則司法機關可給予一定物質和精神的表彰;反之,確實是由于自身原因沒有盡到應盡義務的也要承擔相應責任。(4)野外探險;由于很多未成年犯是出于好奇,為尋求刺激而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針對這種未成年犯,可要求其參加由探險志愿者、社會公益機構或政府機關主辦的探險活動,滿足其好奇,充分體會刺激,從而減少生活中犯錯的可能。費用由公共基金承擔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未成人通過勞動賺取。
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規定來看,刑罰的非監禁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類:(1)監督類,主要包括社會服務、家庭教育、幫教管理、勞動賠償、罰金等;(2)寄宿類,主要包括寄養之家和生活訓練營、野外探險等;(3)釋放類,主要包括中途之家、觀護處分、監外就業和探視制度等[9]。
未成年人犯罪與成年人犯罪相較而言,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抑或是在實踐操作中都有著明顯區別。在司法實踐中,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時,往往是比照成年人的標準,再酌情減輕,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應該制定一套完善地涉罪未成年人刑罰體系。在預防階段,學校可以專門開設一門法制教育科目來開展普法教育;家庭里可以通過父母對于孩子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來幫助未成年人明辨善惡是非;社區里可以通過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服務等提高整個社區的法律認識。在審判階段,法官應當綜合考慮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種量刑因素,既注重罪刑相適應,又充分注重未成年人具體因素及個別情況和教育、感化、挽救需要,同時防止從寬原則走向極端。應根據立法精神和審判實踐,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充分把握未成年犯罪人的智力、成長經歷、一貫表現、家庭環境;犯罪時的年齡、動機、手段、環境條件、損害結果;犯罪后的態度等事實因素加以綜合考量。在處罰執行階段,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完善刑罰執行方式,增加非監禁刑的方式等。
[1]阿·伊·道爾戈娃.犯罪學[M].趙可譯.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650.
[2]臧德勝.關于緩刑適用現狀的統計與分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2):100.
[3]蔣明.量刑情節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62.
[4]蔡國芹.美國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的起源與發展[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7(5):60-65.
[5]車煒堅.美國與臺灣少年法庭的演進與特質的比較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1989(5):58-61.
[6]劉強.美國刑事執行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05-242.
[7]閻敏才.我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責任比較研究[J].刑法論叢,2002(6):549.
[8]趙月蓮.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罰處罰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17(6):202.
[9]陳曉明.西方國家的社區處遇及對我們的借鑒意義[J].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10):54.
D924.1
:A
:2095-4379-(2017)27-0036-03
夏雨(1993-),女,四川安岳人,西藏大學,民族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