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滿 申維娜
中共衡水市委黨校,河北 衡水 053000
淺論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對現代法治的作用
劉淑滿 申維娜
中共衡水市委黨校,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法律思想史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影響深遠。對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想結合的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特別是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等法律文化思想生生不息,滋養著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法治信仰。吸取歷史上的法律思想的精華,不斷完善現代法治。
法律思想;禮法結合;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中國古代法律思想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同經濟、政治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中國法律思想史內容多、范圍廣、影響遠。今天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想結合直接體現了對中國法律思想的歸屬感。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法律思想意識形態盡管有所不同,但是其發展的脈絡十分清晰,體現中國民族特色。只要我們深挖掘一下,就總能找到一些值得推崇的有價值的法律文化思想,這些法律文化思想生生不息,滋養著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法治信仰。
(二)夏、商、西周時期
該時期的指導思想是神權法和宗法思想。尤其是“君權神授”說和“以德配天”的思想,都強調德的作用,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春秋戰國時期
“百家爭鳴”,法律思想發展速度非常快,大大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古代法學的內容。儒、法兩家思想對立。儒家提倡“人治”。法家主張“法治”,戰國末期的荀況,吸取兩者的優點,提出了“儒法合流”的主張,強調禮法統一。
(四)秦、漢時期
秦代推行法家的“法治”、“重刑”等法律思想,而且在實踐中嚴格遵守。秦代的法治觀念相當濃厚。
西漢初期以黃老思想作為指導,黃老思想崇尚“清靜無為”,主張“約法省刑”和休養生息。西漢中期開始“春秋決獄”。《春秋》經義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甚至其效力比法律還要高,其作用類似于我們現在的憲法。春秋決獄”后來進一步發展為“引經決獄”,儒家五經直接作為判案的法律依據。
企業的外部治理是相對于企業內部治理而言的,同樣是企業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但是現階段我國企業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大多數都依賴于企業內部治理,使得外部治理無法發揮基本效能。一方面,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大多數都依賴于內部資金,對于市場外部資金的需求不大,導致資本市場對于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發展無法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產品開發和生產,價格體系的制定都是依靠于市場的需求,但是在我國的公司治理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會采取壟斷的方式等,取得市場價格的決定權。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外部治理職能的行使和監督。
(五)隋唐時期
隋朝《大業律》是一部輕松的法典,只能法外造法,靠開會,靠政策,靠紅頭文件辦事,法律也就成了擺設。
唐代法律思想和制度都達到了中國古代巔峰。唐朝法律博大精深,對許多國家影響很大,尤其是亞洲國家,如越南,新加坡等的法律有很大影響。
(六)宋朝
宋朝法律倒退得厲害。法律適用過于寬松,沒有好的效果。
(七)明朝
明朝開始是“明刑弼教”,重視刑罰的作用。明《大誥》在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犯罪者只要不是死罪,手里有《大誥》直接減刑,無《大誥》果斷加刑,體現著重刑主義思想。
(八)清朝
清朝法律思想提倡“安民心、清吏治、弼教化民”。將儒家思想作為實行寬刑的思想依據,強調以禮儀教化為主。在“十惡”名目下,加重了對反叛大逆罪的刑罰。
(九)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受到了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影響。由于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出現了禮、法之爭。這次禮、法之爭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實質上是中國封建法律要不要西化的問題。因為頑固派的抗爭和禮教派的攻擊,最后以修律退讓而宣告結束。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列主義傳入中國、馬列主義法學也逐步傳入中國,在后來的立法實踐中都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中華法系,是中國的封建法律和亞洲一些仿效這種法律而制定的國家法律的總稱。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中華法系的母法,以儒家禮制精神和法家法治思想二者為指導,其發展過程漫長而又深遠。中華法系的整個歷史是從秦朝一直到清朝末年。
中華法系的特點:
第一,以儒家思想為靈魂。中華法系以儒家的法律思想為靈魂。整個封建社會都把儒家思想作為立法的指南針,至始至終都體現著法律儒家化。
第二,以禮教為指導。中華法系以禮教為指導,把禮教作為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原則。強調遵循禮教。許多成文規定的禮或者習慣性的禮都被直接寫進法律當中。禮就是必須嚴格遵守的法,法就是日常行為必須遵循的規范意義上的禮,禮法沒有嚴格界限,禮和法始終難分。最典型的的當屬《唐律疏議》,我們稱其為“一準乎禮”。
第三,以家族為本位。中華法系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在封建社會形形色色的家法族規也具有法律效力。各種家族法彌補了國家法的不足。家族法和國家法相輔相成,二者都是維護封建家族倫理的。比如《晉律》中的“準五服以制罪”,這是典型的家族為本位的倫理法。各代的封建王朝都始終堅持法的家族本位。
第四,等級特權觀念濃厚。中華法系等級特權觀念濃厚。比如南朝《陳律》規定的“官當”制度,用免官的辦法來代替刑罰,或者有官職的可以抵徒刑,將官吏犯罪享有的特權用法律明文規定下來。封建社會按等級減免刑罰的法律制度舉不勝舉。而且,從法律上規定人有良賤之分,良賤“同罪異罰”。
中國幾千年法律思想不斷地演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其大體趨勢是越來越走向文明和進步的。中國法文明在演進的過程中,總能沉淀下一些體現核心價值的東西或思想觀念,比如“天理國法人情”。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法文明的“文化符號”。中國古代治理的主要思想在儒法合流的基調下,對于規則保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進步的法律理念、法律文化,在提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加以繼承和弘揚。
D909.2
:A
:2095-4379-(2017)27-0093-01
劉淑滿(1974-),中共衡水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