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思宇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論勞動保障的行政許可制度
竇思宇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行政許可法為》行政許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礎。行政許可行為是國家和政府的一項國家行為。各個市場主體要想獲得行政許可,必須具有相應的經營范圍或者經營內容且滿足相應條件。勞動保障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制度保障措施。勞動保障既是勞動者勞動權的保護,也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法律權利。勞動保障與行政許可制度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對于勞動者勞動保障的重視與保護。
勞動保障;行政許可制度
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都特別講究對勞動者的勞動權的一種保障措施。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之中,必須注重勞動著勞動權的保護與行政許可制度的密切相關的聯系。從國家宏觀治理的角度來說,依法治國正在成為我國政治生活當中的一個主題。從國家經濟宏觀政策的角度來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變換維度。從這兩個角度的結合來看,必須重視勞動保障與行政許可制度之間的密切聯系,才能正確解讀勞動保障與行政許可制度的關系。
行政許可制度對于勞動保障的意義指的是行政許可制度在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對于勞動保障的重要價值。如何更好地進行勞動保障是行政許可制度的最大意義所在,也是行政許可制度得以在中國實踐并取得制度實效的根本原因。
(一)有利于從制度上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利
勞動者勞動權利的保障是法治國家的重要體現。勞動者具有勞動權,國家為此提供相應的制度保護措施,是國家與政府行為的必要方面,也是國家履行義務、政府履行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體現。行政許可制度正是建立在對勞動者勞動權保障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只有真正的勞動權放到制度的框架范圍內,才能夠使得勞動者的勞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行政許可制度要對申請主體經歷嚴格的審查,才能夠使得行政主體能對行政許可申請人進行許可行為。在行政許可制度的這種條件層層篩選過程中,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夠得以建立。在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實行過程中,行政許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得行政許可申請人的申請資質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國家法律制度的條件。也就是說,行政許可申請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對行政許可制度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行政許可行為能否真正的保障公民的勞動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許可制度能夠在最大意義上使得勞動者在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公司或者企業進行工作,并獲得相應的報酬,勞動者的勞動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得到了保證。
(二)行政許可制度為勞動保障提供制度基礎
任何一項制度保障措施都建立在一種立體、全面、綜合的制度建構過程當中,對于勞動保障來說也是如此。行政許可制度是勞動保障的基礎,也是勞動者維護其合法權利的必要條件。從這個方面來說,行政許可制度對勞動者勞動權利的保障具有重大的意義。行政許可制度劃定了行政許可的范圍,使得行政許可的范圍能夠真正的滿足國家法律的條件,使得其在法律范圍內運行,達到了對勞動者權利保障的制度維度。換言之,行政許可制度使得不具有市場經濟競爭條件的申請者排除在了市場競爭范圍之外,這樣為勞動者的勞動單位的質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行政許可制度的市場競爭者,在招納勞動者的過程當中,能夠使得勞動者放心地進入市場競爭者的單位進行工作和勞動,并以此獲得相應的報酬。市場競爭主體在申請行政許可的過程當中也必須考慮其條件是否滿足行政許可的規定,如果滿足行政許可的規定,那么市場經濟競爭著申請行政許可就容易得多,也更符合國家制度的規定。勞動者進入市場競爭主體的單位進行勞動的同時,這種制度就為其提供了正確的完善的保障措施。正確認識行政許可制度對于勞動保障的制度基礎的意義對于理解二者的關系具有重大的影響。正是因為行政許可制度使勞動保障有法可依,其制度也可以達到符合法治國家建設的目的。
(三)行政許可制度以勞動保障為價值依歸
任何制度都是由一定的制度價值構成的,制度價值指的是制作能夠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圍內滿足人的需求與需要。制度的價值作用就是體現在對人的滿足程度上來說的。行政許可制度對于勞動保障的意義就是指的是行政許可制度在多大范圍內能夠對勞動保障提供更多的制度性建構。從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上來說,勞動者需要到一個具有生產資質的工廠或者企業進行勞動,而國家有積極的作為義務為勞動者提供這種勞動場所。行政許可制度就是建立在對勞動者的這種勞動場所的各方面的保證的基礎上來說的。行政許可制度,在自身發展、豐富、完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利保障不斷加強的過程。行政許可的條件與范圍都是建立在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利更好的保障的基礎之上的,這是行政許可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行政許可制度價值的最根本體現。因為只有行政許可制度能夠在最大范圍的滿足人們的需求,使得人們能夠更好、更具體的勞動,才使得行政許可制度的價值能夠得到真正展現。同時,行政許可制度的演變過程也是建立在對勞動保障的不斷的總結期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之上來進行的,明確制度漏洞與制度缺陷,才能夠對行政許可制度進行更科學的完善與發揮,也才能夠真正的使得行政許可制度對勞動保障的價值得到體現。
任何一個集權式的國家在治理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問題,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才能夠在最大范圍內以及最佳效果內,實現央地兩級制度的構建與實踐過程。對于行政許可制度而言也是如此。
(一)理清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之關系
對于勞動保障來說下,現行的行政許可制度由中央與地方兩個層面的制度設計。行政許可制度的地方制度設計——進行具體的勞動保障實施細則的制定依據,中央層面的勞動許可制度是對全國勞動許可制度的一個總的規劃。中央行政許可制度是地方制定與地方實際相契合的制度的前提。任何地方的勞動許可制度都必須遵循中央層面的勞動許可制度的制度精神與制度架構。同時,中央層面的勞動許可制度,一般而言會給地方留下實施符合地方的實際的勞動許可制度的制度空間。勞動保障具有中央性與地方性兩個層面的制度屬性,中央層面的行政許可制度的制度屬性實為地方勞動許可制度制定依據的一種屬性,地方層面的勞動許可制度應當是為切合地方的勞動保障情況而制定的勞動許可制度。把中央層面的行政許可制度真正的貫徹到地方制度的構建中來,才能夠為真正的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奠定全面的、立體形式的制度基礎。勞動保障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與中央的行政許可制度的雙重作用之下來進行的。
(二)央地兩級的行政許可制度應當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的靈魂與生命。任何一項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夠使得制度對現實產生預期的影響,達到改變現實的目的。對于中央層面的行政許可制度與地方層面的行政許可制度而言也是如此,兩個層面的行政許可制度只有真正的能夠對現實產生一定的影響,才能夠使得其制度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行政許可制度的可操作性以行政許可制度能夠為現實服務為基礎,能夠真正為勞動者的勞動保障提供一定的制度前提。無論哪一級的行政許可制度,要想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就必須把制度調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來,也就是說,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之中,必須明確制度,要解決現實中的哪些問題,尤其是在勞動保障的過程當中究竟存在哪些制度問題,這是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制定的出發點也是其落腳點。明確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為制度的可操作性奠定基礎,這是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根本含義。
(三)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都應當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
憲法和法律為行政許可制度的制定劃定了法律范圍,勞動保障是一項具有相當重要意義的法律范圍內的事項。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的制定,應當以相關的憲法和法律作為依據。《行政許可法為》行政許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礎。憲法規定的基本人權為行政許可制度指明了憲法方向。在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制定的過程中,應當密切地結合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為勞動保障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據。勞動保障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來進行,脫離了憲法和法律范圍的勞動保障都是不具有合法性的,也是不能夠在現實中得以運行的行政許可制度,應當與憲法和法律作為其制度依據和制度來源,這樣才能夠使得勞動保障得到最大的社會效果與實踐效果。尤其是在依法治國的時代大背景之下,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相關的制度,更成為依法治國的當然含義。必須指出的是,在勞動保障的視野之下,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政許可制度都是當然無效的,也是不能夠具有法律效率與制度效率的,從而也就不能產生實踐上的效果,對勞動保障不具有指引性。這是央地兩級行政許可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根本前提。
任何一項制度條件的實施都始終是作為這項制度在社會中運行中,要切實保證這項制度的實踐不斷展開的真正原因所在。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就要明確行政許可制度的許可條件的意義。這才能夠使行政許可制度為勞動保障發揮更好的制度實踐作用,并確保達到制度實踐的相應效果。
(一)以最大程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為追求
勞動保障的行政許可條件需要結合勞動保障下行政許可制度究竟在哪些范圍內對行政許可行為進行規制。對行政許可行為進行規制的過程,也就是行政許可條件不斷完善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只有把行政許可的條件真正的予以現實化,與勞動保障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夠使得行政許可條件在最大范圍內保證勞動者的勞動權利。行政許可條件的設置就是為了使得行政許可的主體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適應,使得其在社會發展需要的范圍內的條件不斷地得到滿足與鞏固,使得行政許可能夠隨著社會發展的形勢而不斷發展與變化,行政許可的條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符合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勞動者的勞動保障需求,并實現勞動的全方面保障。
(二)行政許可的內容應當在法律的范圍內
行政許可的內容是行政許可制度的核心,也是行政許可制度的創建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行政許可制度的許可內容是行政許可制度科學化的重要體現。只有科學、合理的設計行政許可制度,才能為勞動保障進行更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規制。從一定上程度上來說,行政許可的內容必須要著重地體現對勞動者勞動權利的保障,就要使得行政許可內容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行政許可的內容無論怎么變化,都應當在法律范圍內變化,都應當體現法律的意志,都應當在《行政許可法》范圍內來進行。這樣才能夠使得行政許可的內容與勞動保障有深度的結合,達到對勞動保障的制度追求。同時,在構建行政許可制度的同時,要進行相應的政策與實踐調研,明確實踐中存在的行政許可制度的內容存在哪些問題,與實踐相脫節的地方盡量得以避免,使得行政許可制度能夠符合社會實踐,特別是能夠對于勞動保障實現更加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律范圍內來進行,這是行政許可制度發揮勞動保障的重要法律基礎。
(三)行政許可制度應當以勞動保障的問題為導向
任何制度建立的過程都應當建立在對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層面上來,只有明確現實中的問題所在,從而制度圍繞著這些問題才能夠真正的得以構建。在勞動保障的行政許可制度的研究中,應當切實地把勞動保障所存在的問題真正找出來,明確勞動保障在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才是行政許可制度真正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方面。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要真正解決勞動保障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制度調研的過程與質量,制度制定相關者在制定相關制度的過程當中,應當以制度問題為導向,真正的把問題在現實中能如何能夠解決,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價值分配,都需要在制度調研過程中來明確,特別是勞動保障的突出問題如何在現實中進行解決,這是行政許可制度最為關切的問題所在。必須指出的是,在行政許可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應當把勞動保障問題的深層原因挖掘出來,解決這些問題所存在的主要原因,才能夠真正使得這些問題得以順利解決,能夠通過制度實踐來把這些問題解決,才是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
在法治社會中,制度的運行既涉及到理論層面的,也要涉及到實踐層面的。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夠為制度真正地發揮社會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勞動保障對于社會的穩定來說至關重要,真正地明確勞動保障的現實意義,幷以社會現實中勞動保障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導向,才能夠真正為勞動保障建立具有社會實效的制度基礎。
D922.11
:A
:2095-4379-(2017)27-0038-03
竇思宇(1996-),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