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妍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從“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的翻譯看“我國法治建設”的內涵
楊敏妍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作為人們對“法治”最為熟悉的兩種翻譯,常常使人難以區分,造成概念混淆。實則,其二者形雖相似,但意卻大相徑庭。因此,區分二者之間的概念不僅有助于我們對這兩個詞語譯文的不同含義,而且對我們理解依法治國含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法治;rule of law;rule by law;翻譯
在古代中國,“法治”這一概念就出現在西漢劉安所撰寫的《淮南子·氾論訓》中:“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法家的韓非子在其《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中就提出過依法治國的概念,可“法治”一詞是在晚清才傳來中國的,那時“洋務運動”興起,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和引進技術。中國要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就先要拜讀其科學著作,這時,翻譯就成為了溝通中西方科學交流的橋梁。在晚清,我國翻譯事業方興未艾,達到了第一次高峰,但其中由于理解不足造成的錯譯、誤譯和漏譯也是不勝枚舉。時至今日,一些法律術語的翻譯仍然不盡人意,“rule of law”跟“rule by law”的翻譯就是一個例證。
查閱字典和搜索網絡,我們發現有好幾種關于“法治”的翻譯,如:“governed by law”,“nomocracy”、“legality”,“the rule under natural law”,“rule by law”以及“rule of law”。“governed by law”中的“governed”指的是“治理”、“統治”和“管理”的意思,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由法律來管理”。它推崇的是法治政府,是強調一個國家要由法律來管制和統領,受法律約束;“nomocracy”在字典中的釋義為“依法成立的政府”,即“法治政府”。即它是針對“momocracy”(獨裁)所提出的法治;“the rule under natural law”“natural law”指的是“自然法”。“自然法”這一概念源于古希臘哲學,指的是“關于正義的基本和終極原則的集合”,認為“自然”是聰慧的,恒古不變的,而法則則是“權宜之計”;“legality”著重指合法性,法治只是其衍生的含義,最后剩下的“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常常被人們混為一談。根據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之釋義,介詞“of”為“……的,與……相關聯的”意思,用來表示所屬關系或占有關系,所以“rule of law”究其字面意思表示為法律的管制和約束。由此可見,在“rule of law”的社會中是通過法律去管制人民,可統治人民卻不僅限于法律,我們可以猜測,除法律之外,道德,風俗,習慣,禮儀也是管理人民的輔助手段。但是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by”解釋為“被,通過,依靠,乘,由”所以“rule by law”字面意思是用過法律來統治和管理。從這里可以看出,在“rule by law”的社會里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統治人民,管理群眾的唯一準則。
青木昌彥先生在論“依法治國”時指出,想要貫徹此概念,必須在加以理解其含義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實施。他詳細地分析了“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的區別,指出“rule by law”可能更接近于前文所述法家韓非子的治國概念,就是用政府來統治人民,來制定法律并視其為唯一準繩。“rule of law”意味著,政府不但制定法律,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由此我們可以從二者的產生背景來挖掘此二者之間的深層意義,“rule by law”存在于各式各樣的專制政體之中,法律的制定和頒布的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統治者高高在上并凌駕于人民的一切權利之上,但其自身則獨善其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法制”。法制是指社會物質發展到一定的前提下,由掌握國家政治大權的統治階級所頒布的法律準則、法律制度以及各種涉及法律現象規定。西方法制的起源與古希臘、古羅馬法制文明有著很深刻的淵源,隨后經過漫長的斗爭和演進。在“rule by law”的社會,法的作用被夸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其被看成是治國平天下的最主要的且唯一的方式。可是,對統治階級而言,法律只是一種統治工具,它的作用是單向的,只針對被統治者,而對政府的約束力則微乎其微。
反觀“rule of law”,其所崇尚的是現代意義與國際背景下的“法治”,是民主、自由、人權相互結合的混合體。溯本其源,西方的“法治”精神形成于雅典政治的逐步建立以及平民與貴族日復一日的不斷相互斗爭與委曲求全中。人們把從梭倫改革到伯里克利斯雅典民主時期國家的治理奉為“法治”,且其不僅在傳統上也是在思想上為后來的西方民主和法治發達奠定了基礎。在“rule of law”的社會,法律是由公民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及控制的,一般來講法體現的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古希臘的政治體系就是此方面最好的體現,就其政治體制而言,雅典不但存在著職能的相對分立,并且開發出議事會、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目的就是從各方面制衡政府權力。在“rule of law”的社會中,法律不僅是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也是對立法者權限的限制,嚴禁政府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去隨意篡改法律,防止政府機構濫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是雙向的,既兼顧了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又囊括了公民對政府的監督與制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合法利益以以及限制政府權益。
實施法治就,是要給公民以最充足的自由,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于: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我國自從實行“法治”之后取得了諸多進步。房地產一直是社會熱點問題,前幾年有些不法商家和個人為了牟取私利常常“一房多賣”,其不法行為尚未得到懲治的原因就是當時法律還未涉及此類問題。當時法律規定預售房需要過戶登記后買賣合同才能成立,因此開發商就鉆了這一法律空子賺翻了,一套房往往簽N個合同同時賣給N個人,結果自然是交不了房居然還不會承擔違約責任。2007年,《物權法》修訂后,第二十條規定了“預告登記”填補了這一法律漏洞。其次,還有諸多事件暴露出我國法治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未成年人校園欺凌事件,此類事件當事人往往以年紀尚小,不諳世事為理由而不了了之。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將《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行兇”的保護傘“頂風作案”。此外,隨著科技與網絡的發達,網絡法律的空缺使其成為了犯罪滋生的溫床,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網絡上“虛擬資產”得不到法律充分保護,使用戶成天擔驚受怕。目前,反腐也需要在“法治”的環境中才能最大力度打擊腐敗分子,肅清黨風。比如,我國法律對于受賄主體的規定過于狹隘,使得一些行賄受賄行為在法律的邊緣地帶“大行其道”。此外,“于某”案一審中所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情與法”的沖突一直是恒古不變的話題。在司法體系日漸成熟的今天也始終難以在二者中尋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以致于完全按照法律作出的裁定被廣大群眾視為不近人情。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還處在逐步完善階段,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們強調“rule of law”就是不斷完善法律,建立一個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政府,營造一個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環境。在新的歷史背景以及國際形勢下,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始終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法治不能停留在靜態的制度層面上,而應當參與到法律的整個動態過程中。
綜上所述,“rule by law”與“rule of law”雖僅有一詞之差,可絕不能相提并論,“rule by law”所體現出的法律只能是一種實現專政,進而保障統治階級利益團體地位的一種工具。而“rule of law”則是通過民主的選舉出立法機關,使法維護的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其在各行政機關所體現出的制衡原則也為眾人稱贊。每個時代的法治都有其特定時代與社會所賦予其的新意義,因此,我們應在理解二者區別的基礎上去理解當今法治的新內涵,與社會共同進步。
[1]李怡婷.論rule of law與rule by law的區別[J].知識經濟,2011(11).
[2]劉崗林.功能對等理論與英語法律術語的漢譯[J].法治與社會,2008(1):284-285.
[3]王木式.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王筱依.論晚清民初時期關于rule of law翻譯問題[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4):85-86.
[5]莫寰.the rule of law不能涵蓋法治的內涵[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01,20(2):52-54.
[6]唐欠欠.從法治觀念到法治思維——論法治思維新內涵[J].知識經濟,2013(11):16.
[7]薛波.漢英法律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170.
[8]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9]馬國川.青木昌彥:“依法治國”要區分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EB/OL].http://3ch.nl/p/dpt-101634/,2015-7-17.
D90-05
:A
:2095-4379-(2017)27-0082-02
楊敏妍(1992-),西南政法大學,翻譯碩士,研究方向:法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