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380
淺議新聞輿論對司法公正的負面作用
劉海燕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380
新聞自由和司法公正均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目標。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這兩種價值的缺失導致了司法和新聞媒體之間的微妙關系。隨著媒體對司法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強,其在實現司法公正進程中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因此,本文在通過對新聞輿論與司法公正關系的探討,重點分析了新聞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過程中負面作用,以期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加快民主和法治的發展進程。
司法公正;新聞輿論監督;媒體審判;新聞自由
遼寧沈陽劉涌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案,從一審判決、二審改判到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并最終判處劉涌死刑,該案一直贏得較高的社會關注度。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不能從根本上排除公安機關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存在刑訊逼供,故推翻一審判決,改判死緩。劉涌案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的風尖浪口上。一時之間,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質疑聲四起,《南方周末》等媒體陸續刊發評論文章,質疑遼寧高院的判決,引發更為熱烈的輿論討論,更有網友高呼“劉涌不死,則正義必亡”……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最高人民法院以原二審法院對劉涌判決不當為由,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此案,最終判處劉涌死刑立即執行。判決一出,網上一片沸騰,很多民眾表示這是社會輿論的勝利、法律的勝利、正義的勝利。
那么,這真的是法律的勝利嗎?劉涌案的收場更像是一場道德倫理劇,不能不說是中國法治的悲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五十五條、五十六條、五十七條、五十八條明確寫明非法證據審查、排除的相關內容及操作程序。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劉涌案二審改判符合法律規定和法治精神,但是在媒體的輿論引導下,廣大民眾對黑社會犯罪、貪污腐敗等不良社會現象的不滿、忿恨迅速燃成一片燎原大火,民眾已經不能用理智和耐心來傾聽理性的分析并作出冷靜的判斷。他們固執地認為處死劉涌就昭示著正義的實現和社會的和諧。
然而,劉涌并不是中國司法尷尬、媒體審判的第一個犧牲品。在他之前,有在一片叫罵聲中被推上“斷頭臺”的張金柱;在他之后,有杭州富二代飆車案的男主角胡斌。法律是社會的底線,司法本應該是解決社會糾紛的最后救濟途徑。然而今天,媒體在百姓眼里成了更有威力更能解決問題的司法官,成了實現公平正義的救世主,這不得不讓我們每一位司法者堪憂。由于新聞自由是一個相對廣泛的概念,而當前中國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的沖突和摩擦突出表現為輿論監督司法這個角度。
所謂的新聞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效的運用新聞媒體的監督力量,實現對社會公共事件的輿論監督作用。①新聞輿論監督包括以下內容:其一,新聞輿論監督的執行者必須是新聞媒體,新聞媒體的自身優勢使其承擔起了輿論監督的重要使命,這種輿論公信力的建立也是與新聞媒體自身的角色和發展分不開的。其二,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是所有的社會公眾機構及社會公眾事件。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十分廣泛,涵蓋了社會的一切權力機構、社會現象及公眾人物等。第三,新聞輿論監督體現為公眾對監督客體的肯定性評價和肯定性評價。因此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必然是基于中立的、客觀的角度所進行的。
因此,新聞輿論監督就是指社會公眾通過新聞媒體的輿論影響和輿論監督作用,對社會權力機構、公眾人物以及社會現象、問題等發表看法形成輿論并對事態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的群體行為。
所謂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機關在進行司法判決的過程中,從公立的角度進行司法事實的判定。在進行司法判決的處理過程中,司法公正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法律基礎上的。亞里士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法律是不受欲望影響的理性”,②而在司法公正的實現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應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遵循法律進行執法司法行為。當然,要實現司法的公平公正首先必須保證司法執法行為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在進行司法執法的過程中,不允許任何外力對司法執法行為進行干涉,這也是保證司法公正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③
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首先,新聞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行使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因此新聞輿論監督代表的是群眾的呼聲,是黨和國家宣傳的喉舌。在新聞媒體實現自身的輿論監督的職責中,其對社會公眾群體及公眾事件都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次,司法公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是一個國家法律權威的體現,也是對司法人員在執法司法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即使在接受新聞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司法公正也應該得到不折不扣的維護。新聞輿論監督司法活動是其職責表現,也是公民知情權實現的途徑之一。但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活動在追求社會正義這個終極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又存在著一定的對立性。新聞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可以比喻為“一幣之兩面,一車之兩輪”④,二者相輔相成。
新聞媒體可以促使司法公正的實現,同樣新聞媒體在履行自身的新聞輿論監督力量的過程中,如果過多的干涉司法執行行為,則很容易導致不利于司法公正行為的現象出現。⑤這種現象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顯現得尤為明顯。曾經備受矚目的藥家鑫一案,從法學理論及司法實踐分析,該案存在從寬處理的情形。但在新聞媒體的關注下成了千夫所指的藥家鑫,無疑是罪無可赦的。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新聞媒體的一致聲音使該案的審判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網民挾媒體以要司法。這種現象集中凸顯了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消極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不當的新聞輿論監督沖擊司法公正
新聞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和評論不當,沖擊了司法獨立。⑥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媒體審判”。在藥家鑫一案的分析中,新聞媒體一致的聲音致使司法機關在進行案件審判中,不得不充分考慮代表群眾意愿的新聞輿論呼聲,這也使得原本以事實和法律為依據的審判變得不再堅定,其結果必然是對公正司法的沖擊。
(二)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審判的評價使司法權威受到影響
在新聞媒體對司法審判的輿論監督中,其正面評價會積極推動法治社會的實現,而其更多的負面評價卻可能使司法權威受到極大影響,主要表現為⑦:第一,輿論監督凌駕于法律。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本身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當事人對法院裁判的不滿意。如果此時新聞媒體過多地以輿論監督為幌子,挑起當事人對司法機關的不滿情緒,并將這種情況公之于眾,那么對司法執法的公正性則很容易造成沖擊;第二,輿論監督范圍無限制。新聞媒體固然享有輿論監督的權力,但其權力的履行應該處于不越界的范圍內。作為司法機關的執法人員來說,其司法執法行為有固有的執業準則來約束,而新聞媒體的過度干涉,就很容易導致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迫于媒體壓力,作出有悖于司法公正的判決來。同時,法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使他們對媒體的公開度是有限的,但媒體卻認為輿論監督是無限,這無形中又構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被輿論擴大化后,無疑使法官的中立公正形象又受到質疑。第三,輿論監督被片面地限定為批評報道。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關注,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負面輿論上,甚至片面地認為輿論監督就是批評報道。實際上,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輿論監督并非就是批評報道。新聞媒體在履行自身的新聞輿論監督權力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尊重被監督一方的權利和職責。在其正確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評價和監督。
(三)不當的新聞輿論監督踐踏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
在作為新聞輿論監督的負面典型——媒體審判中,極端無視被追訴人的合法利益,與我國法律規定的無罪推定、平等審判,慎用死刑等司法精神都是相背離的。被追訴人的人格尊嚴、訴訟權益都應該得到尊重和實現,在參與刑事訴訟過程中,被追訴人享有獲得公正審判權和律師辯護等權利。但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呼聲中,被追訴人成為人人唾棄的千古罪人,未經法律審判,就已經被媒體釘在了罪犯的十字架上。這種輿論的導向型往往會影響法官的正常判斷,從而影響公正審判。張金柱案便是媒體審判犧牲品的典型代表。在媒體的筆下和群眾的眼中,正像如張金柱的律師所言:“張金柱已經超過了交通肇事案被告人的身份,變成了公安隊伍中違法亂紀的典型代表,成了公安隊伍中反面人物的化身。”人們不再關心判決是否依據法律法規,只關心他有沒有被判死刑,因為這昭示著公平正義能否被實現。最終張金柱被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傷害罪判處死刑。他或許不是因法律而死,而是死在了媒體的筆下……
筆者認為,要正確處理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間的關系,就必須從整合司法、媒體的關系;完善新聞立法;規范司法、媒體的行為等多方面入手。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之間應該相互引導、相互支持:司法要維護新聞媒體自由,新聞媒體也應客觀真實地再現司法過程。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和諧發展。
[注釋]
①魏薇.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兩難抉擇[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②任學勤.輿論關注下的司法審判——論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平衡[J].現代交際,2011(07).
③胡智鋒,尹力等著.電視法制節目 特質、創作與開發[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10.
④王雄.新聞輿論研究[M].石家莊:新華出版社,2002.12.
⑤汪建成,孫遠.論司法的權威與權威的司法[J].法學評論,2001(4).
⑥陳璐明.論新聞輿論和司法公正的關系[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8(8).
⑦孫旭培.輿論監督的必要性能夠和可行性[J].同舟共進,1999(7).
D926
:A
:2095-4379-(2017)27-0094-02
劉海燕,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