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冷松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900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下公訴庭審舉證質證問題研究
賀冷松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900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黨和人民在新形勢下對司法機關維護公平正義提出的新要求,檢察機關要充分認識到此次改革的重要意義,以此為定位轉變工作思路和模式。本文以庭審舉證質證這一環節為例,詳細闡述改革對檢察機關公訴工作的影響和要求,結合實際提出做好舉證質證工作的新舉措。
審判;中心;改革;舉證質證
我國刑事訴訟是以公安、檢察院、法院為時間順序的“縱向構造”,從偵查到審查再到審判,是刑事訴訟的完整環節。傳統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往往以偵查工作為核心,偵查機關鎖定犯罪嫌疑人后調取定罪證據,審查起訴階段針對卷宗證據進行審查后起訴至法院,此種辦案模式增加了定案的主觀性,庭審過程流于形式,容易形成錯案。隨著近年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張氏叔侄案等等冤假錯案的發生,對傳統的訴訟制度、執法理念提出了挑戰?!耙詫徟袨橹行摹钡脑V訟制度改革,要求刑事訴訟活動緊緊圍繞審判進行和開展,偵查、審查起訴、執行全部工作均為了達到一個核心目的,即最終審判。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將帶來司法領域重大的變革,尤其是在案卷之外的庭審工作,將開啟舉證質證實質化進程,對公訴人的舉證質證方式、技巧、指控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件經過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后,會形成大量的書面材料和視聽資料,以卷宗形式移送至法院,庭審過程是審判階段全面展示證據、說法釋理、綜合分析的重要過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證據未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庭審舉證質證過程無疑已經成為整個刑事訴訟過程的縮影。證據如何展示、如何分析、與定罪量刑之間存在何種關系,每個環節均至關重要,決定著案件是否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審判,有罪的人是否能夠得到罰當其罪的裁判,無罪的人是否能夠得到平反昭雪。
一是通過舉證質證證實證據的合法性。首先,核實取證的主體、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否則就不能采納。雖然近年來程序合法的執法理念深入人心,但重實體、輕程序的固有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存在諸多取證不規范的情況,例如同一時間、同樣的偵查人員對不同證人、犯罪嫌疑人進行詢問、訊問;現場勘查筆錄缺少見證人親筆簽名;辨認筆錄被辨認人信息不清,辨認不獨立等等。上述問題有些經過補證說明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有的必須予以排除,這就意味著偵查階段取證程序必須按照《刑事訴訟法》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確保證據質量。其次,新《刑事訴訟法》的亮點之一就是完善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從法律層面凸顯了證據合法性的意義,案件證據經過當庭舉證、質證加以采信,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通過舉證質證證實證據的真實性。偵查階段將以調取的全部證據將客觀還原案件事實。但是偵查人員直觀取得的物證不一定是真實的,也不一定與案件事實有關,取得的證言只能以書面形式反映在案卷中,由于文字表述方式或者人為對語言的加工,書面證言不一定真實反映證人的真實想法。因此,一切證據材料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所謂的查證屬實,第一是審查起訴期間對證據的審查過程,第二就是庭審中的舉證質證。
三是通過舉證質證證實證據的關聯性。關聯性是核實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是否存在客觀聯系的重要標準。具體來說,就是犯罪主體要件證據主要包括責任能力和特殊主體身份的相關證據;犯罪主觀要件證據包括故意或者過失的證據;犯罪客觀要件證據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和因果關系等證據,上述證據均須庭審過程中予以舉證和質證。如果一些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毫無關系,就不能用于證明案件事實。
(一)舉證方式單一
由于在庭審階段,刑事訴訟證據基本完備,部分疑難復雜案件公訴人與法官、辯護人針對證據情況在庭前會進行溝通,因此庭審舉證質證以宣讀卷宗證據為主,將審查模式等同舉證模式,庭審期間完全按照審查報告宣讀證據,邏輯結構混亂,形成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局面。
(二)舉證質證過于形式化
一直以來,我國受卷宗證據完整的思想影響,庭審過程形式化問題突出,證人證言以及書面證據材料在庭審期間一帶而過,辯護人也較少提出實質性的質證意見,最終導致“走過場”式庭審,法官無法在庭審期間發現證據存在的問題。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冤假錯案,集中暴露了刑事訴訟“庭審虛化”的致命問題,控、辯、審三方均難以在庭審期間發現證據問題,錯過了及時糾正的最佳時期。
(三)證人、鑒定人以及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少
證人證言和鑒定意見在刑事訴訟中證明力較強,對案件定性起著關鍵性作用,但由于證人出庭存在結果無法預料、經費問題難以解決、大部分證人出于自我保護的考慮不愿意出庭等問題,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存在不配合、難協調等問題,導致目前庭審中只能針對書面證言、鑒定意見以及公安機關出具的情況說明進行“書面質證”,缺乏其他更加行之有效的質證方式。
(四)多媒體示證運用少
庭審過程既面向控、辯、審三方,又面向旁聽人員以及社會公眾,傳統的舉證工作完全靠書面材料和公訴人的口頭轉述,與新形勢下運用科技手段庭審的要求已經不符。法庭多媒體示證可以全面、直觀、生動的展現案件證據,對庭審順利進行、客觀定案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庭審條件受限、時間難以控制等原因,在司法實踐中運用較少。
(一)繁簡分流、區別舉證質證
舉證是在檢察機關對案件已有明確指控意見的基礎上,通過證據向法庭進行證明的活動。司法實踐中舉證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繁簡未予分流,造成復雜案件難以通過舉證理清證明思路,簡單案件的舉證又顯得過于繁雜,缺乏必要性。為充分貫徹簡單案件從簡從快辦理、復雜案件精辦的辦案理念,對于認罪認罰控辯雙方無異議的證據應該適當簡化出示,簡要說明證實的問題以及公訴意見,對于疑難復雜案件要有針對性的分組舉證、詳細訊問,在舉證時做好質證答辯的基礎上,及時對整體的辯論做好準備、歸納,結合庭上被告人、辯護人提出的意見,對重點分歧意見充分闡述。
(二)改進方式、注重庭審實效
1.圍繞核心,層層遞進。公訴人要將法庭作為審理案件的關鍵階段,全面展示證據、發表意見、開展辯論。一是按照時間發展順序舉證質證。案件的發生到結束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俱全的一段經歷,庭審期間以時間順序逐步出示相關證據,有利于簡單、明了還原案件事實,便于法官對案情及相關證據的把握。二是按照主次順序舉證質證。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聚眾型犯罪和職務犯罪。例如聚眾型犯罪預謀、糾集的經過對定罪具有關鍵作用,著重出示這部分證據并詳細闡述理由,之后案情發展過程可以放在后面出示。再如職務犯罪中犯罪主體身份是定罪核心,因此將主體身份以及犯罪行為是否與職務職權相關的證據全面出示是庭審舉證質證焦點。
2.充分準備,提升當庭應變能力。一是對于爭議較大、案情復雜和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庭前加強與法官、辯護人的溝通,充分利用庭前會議、模擬演練的機會,交換控辯雙方意見,明確質證焦點,提前擬制訊問提綱,為成功出庭支持公訴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注重提升辯論能力。辯論是公訴人的基本功之一,無論是面對犯罪嫌疑人的狡辯還是辯護人的咄咄言語,公訴人都要在語言方面做到有理有據、不卑不亢、反駁有力,這就需要日常的練習和出庭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三)合理安排證人、鑒定人出庭,提高證明效力
第一,適時利用好證人出庭工作機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一直未能有利推行。主要原因一是證人怕遭到打擊報復,不敢出庭指證;二是法院對證人出庭應得的補助,難以落實;三是大部分刑事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證人沒必要出庭。我國實行“以審判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關鍵的落實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行證人出庭作證,公訴人在出庭支持公訴工作中,針對證人出庭作證相關事宜要與公安、法院溝通,落實證人保護、經費落實、庭審流程等問題,實現直接言詞原則,確保庭審實質化。
第二,進一步明確需要出庭的證人、鑒定人范圍?!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規定:“控辯雙方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證人證言對定罪量刑有重大的影響的,應當通知證人出庭作證。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強制證人到庭??剞q雙方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應當通知鑒定人出庭作證?!币虼?,要結合案件需要考量該證人、鑒定意見對定罪量刑的實際影響,對于符合規定有出庭必要的證人和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并采取必要措施。
第三,明確證人、鑒定人出庭保障機制。證人履行出庭作證義務的同時,依法享有受法律保護和獲得經濟補償的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均規定,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證,本人以及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人民法院應當采取不公開其真實姓名、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或者不暴露其外貌、真實聲音等保護措施。另外人民法院應建立證人出庭作證補助專項經費保障機制,對證人出庭作證所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合理的費用應當進行補助。相關規定的出臺,為提高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規范出庭,切實履行訴訟監督職能
檢察機關的法律定位系法律監督機關,庭審階段公訴部門對審判活動具有監督的職責和義務,公訴人在出庭支持公訴指控犯罪的同時,對法官的庭審活動也要依法監督并提出意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推進,一方面突出了審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對審判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公訴人在出庭公訴中恪守監督職能和監督義務,保障審判程序、審判結果的合法性,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
(五)充分運用多媒體舉證,提升庭審實效
庭審實質化對公訴人的出庭能力和出庭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公訴人要掌握多種新技能,熟練運用各種文字、圖片軟件,制作多媒體舉證PPT,對于社會關注的敏感案件必要時進行微博、微信、媒體同步直播,實現庭審模式現代化。切實做到證據出示在法庭、意見發表在法庭、事實調查在法庭,讓法庭成為案件事實的場景再現,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機關的公平公正。
[1]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何家弘.從偵查中心轉向審判中心——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改良[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
[3]何家弘.證據學論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
D925.2
:A
:2095-4379-(2017)27-0096-02
賀冷松(1985-),女,天津人,任職于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