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琳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38
網絡時代的公安機關輿論引導法律機制研究
賈 琳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38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快、影響的范圍廣,網民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弱,每天面對數以億計的信息,任何信息都容易被有心人士利用而形成網絡輿情。互聯網時代使得信息傳播的成本低,而我國關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法律規范存在不足,缺乏強有力的機關單位對網絡輿論進行引導,在互聯網平臺上信息傳播形成一種自發性、散發式的傳播方式。公安機關作為社會治安的維護者,在網絡時代的發展下網絡輿論的發展容易引起社會秩序的動蕩,引起民眾心理的恐慌,因此公安機關在網絡時代的發展背景下要積極的應對網絡輿論的不足,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的引導,建立完善的網絡輿論法律引導機制,通過法律措施規范網絡輿論行為,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網絡時代;網絡輿論;公安機關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快,2016年“網友彎彎在微博曝光在如家酒店被陌生男子拉拽的視頻”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河北滄縣地下水變紅”、“環保局長:紅豆能染紅水”事件、黑龍江垮橋事件……這些網絡輿論事件的發生都說明在當前的網絡時代信息容易形成網絡輿論,給社會秩序、社會發展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一)網絡信息傳播方式的開放性導致網絡輿論的監管難度大
網絡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具有新的特點,與傳統的媒體傳播相比,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速度快,而且社會上的熱點事件經過互聯網的渠道進行傳播很容易發展成為網絡輿論熱潮,引起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7億,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開放性、隱蔽性等特點使得信息傳播的監管難度加大,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下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而且這種傳播迅速,信息容易經過多個渠道傳播后產生異變,導致公安機關難以尋找根源,難以對網絡輿論進行監管。
(二)公安機關民警執法水平相對滯后導致網絡輿論難以控制
網絡輿論的發生通常是從社會的熱點事件發展而來,通過網絡的傳播而形成網絡上的輿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輿情極易發生,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與保障社會秩序的重要國家機器,公安機關的民警執法水平關系著公安機關的形象,在一些社會矛盾事件中往往公安機關成為輿論聲討與譴責的對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公安機關的民警執法水平滯后,不了解網絡、不了解網絡信息傳播的形態,導致在網絡輿論中處于劣勢。如2015年的深圳娃娃魚事件中,在該起的案件中公安機關的官員并不存在較大的過錯,但是信息被網絡傳播,形成聲討“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仗勢欺人”的熱門話題,最終導致局長王遠平被免職,媒體大肆渲染的公安機關執法民警利用職務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話題,引起網絡輿論的一邊倒,導致公安機關難以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的控制與引導。
(三)關于公安機關網絡輿論的控制與引導的程序法缺位
作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網絡作為一個重要的媒介已經深入到政府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對于公安機關來說,如何利用互聯網渠道對網絡輿論進行控制與引導,防止網絡輿論后果的進一步擴大化,對維護社會的穩定與正常的社會秩序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關于網絡輿論控制與引導的相關程序法存在空白的現象,公安機關的執法必須要有法可依,但是由于缺乏程序性的規定,導致公安機關在處理網絡輿論、引導網絡輿論的過程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由于缺乏關于網絡輿論信息的法律性的規范文件,對于網絡輿論的控制與引導的有權主體、引導的目的、引導的內容、引導的方式、引導的程序等,都缺乏明確的規定,這種無法可依的網絡輿論引導執法狀態使得公安機關難以發揮作用。從當前的公安機關對于網絡輿論的引導做法上看,各地的公安機關缺乏統一的程序性規定,都是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網絡輿論的引導與控制,由于缺乏規范性的程序性規定,導致公安機關的官方微博平臺的信息發布方式、發布的內容等都可能存在侵犯其他公民隱私、名譽的行為,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媒體歪曲報道,造成不良的后果。
網絡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使得網絡輿論的發展迅猛,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強烈的網絡輿情危機,而公安機關對網絡輿論缺乏引導與控制,容易導致政府的形象受損,公信力下降。因此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公安機關要做好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
(一)建立網絡信用體系,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力度
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系正在不斷的建立與完善的過程中,我國的網民數量大,而且對于互聯網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足,導致個人信息泄漏的現象十分的普遍,由于互聯網具有匿名、開放性的特點,導致許多虛假新聞的制造者存在生存的空間,而許多“網絡暴民”的出現也正是因為網絡信用體系的缺乏。公安機關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力度,要通過建立互聯網個人征信信息網的方式,對于網民實行實名上網的注冊制度,并且要加強對互聯網信息平臺的用戶注冊信息的審核,對于網民的信息發布要通過篩查,而且通過實行實名制的方式,減少網民在社交網絡平臺隨意發布不良信息、不真信息的可能性,對于網絡信息惡意捏造、或者是惡意重傷、編造虛假信息引起社會秩序混亂的,應當進行嚴厲的懲戒,通過建立網絡信用體系,公安機關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促使網民能夠正確的使用互聯網,合理的表達自身的觀點。
(二)公安機關積極的提升執法水平,加強網絡輿論的控制
公安機關對于一些社會敏感案件引起的網絡輿論要提升執法的水平,要建立網絡輿論的預警與快速的反應機制,公安機關要建立完善的網絡預警機制,對于微博、微信、QQ、論壇等網絡平臺上出現的熱點網絡輿論要及時的跟蹤,要了解網絡輿論的方向,而且對網絡輿論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判斷,對于可能出現的網絡輿論危機進行有效的評估,從而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案。如2017年6月15日徐州幼兒園爆炸事件中,公安機關及時的公布事件的信息,通過江蘇網警的微博賬號平臺對網絡輿論上的一些謠言進行辟謠,公安機關通過在網絡上進行網絡謠言的辟謠與網絡輿論的引導,線下對散步信息的不法分子進行懲戒的方式,雙管齊下,在社會敏感事件的敏感時期有效的引導與控制網絡輿論,防止形成網絡輿情危機。
(三)完善統一的公安機關網絡輿論的控制與引導的程序法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公安機關的執法環境產生巨大的變革,對于公安機關來說對網絡輿論的控制與引導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是公安機關作為行政機關,要做到有法可依,要通過完善程序性的立法方式,對網絡輿論的引導方式、引導內容、引導對象、引導的程序、引導的責任落實等方面進行統一的規范性的規定,才能防止公安機關濫用職權,并且有效的實現網絡輿論引導的目的。當前針對互聯網的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應對對《突發事件應對法》等實施細則進行完善,要加入互聯網信息的最新內容,要對網絡輿論危機的具體解決的措施、程序進行完善,真正的提升公安機關的執法水平。
[1]尹朝陽.論公安機關應對網絡流行語的輿情引導策略[J].遼寧警專學報,2014(02):41-43.
[2]龔德忠.網絡環境下的公安輿論引導機制建設[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1):23-25.
[3]繆金祥.淺析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論引導——以公安機關為視角[J].凈月學刊,2012(06):68-73.
[4]林琦,王越琳,王曉宇.我國公安機關網絡輿論引導淺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2(08):69-71.
[5]王越琳.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的公安機關網絡輿論引導——以“公安微博”為視角[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2(01):67-71.
D922.16
:A
:2095-4379-(2017)27-0156-02
賈琳(1993-),男,黑龍江牡丹江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