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麗皮亞·卡拉吉
(克孜勒蘇日報社,新疆 阿圖什 845350)
淺談如何在傳統媒體發展中實施“供給側”改革
□祖麗皮亞·卡拉吉
(克孜勒蘇日報社,新疆 阿圖什 845350)
讀屏時代的到來會讓一部分讀者轉移到手機等移動媒體上去,這是一個趨勢,但并非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實,現實中有很多傳統媒體都在重復地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以為把報紙搬到網絡上就是向新媒體轉型,這其實是最致命的一種錯誤。本文擬對傳統媒體發展中實施“供給側”改革進行探討。
供給側改革 傳統媒體 新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發展戰略重點,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牛鼻子”。傳媒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供應者,應把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和“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抓準抓實抓牢。
供給側改革不僅僅存在于經濟領域,在媒體發展領域同樣重要。實現傳統媒體的供給側改革,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的有效措施。
在當今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新媒體技術日益更新,新聞平臺多元化,媒體格局逐漸轉變的產業背景下,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現如今,傳統媒體必須解決的問題,是讓自身產品和運營適應新的受眾需求和市場需求。面對我國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受眾流失的情況,媒體融合下的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
我國傳統媒體尚未到達成熟期,發展空間較大,因而改革基礎較好,體制創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第一,傳統媒體有良好的信譽度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傳統媒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廣闊的受眾覆蓋面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這是傳統媒體改革的優勢。受眾習慣于從自己信賴的權威媒體上獲取新聞信息,這種“權威依賴”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其成為受眾接受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
第二,傳統媒體擁有豐富的信息和充足的資源支持。經過長期的發展,傳統媒體已經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支持,信息來源廣,并且相比于新媒體,信息可信度更高。傳統媒體獨有的信息資源的低成本與易獲取性將為其市場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三,受眾對傳統媒體有強烈的情感依賴。雖然現代科技不斷發展創新,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新聞信息,但傳統媒體作為一種時代印記和歷史符號,讓讀者對其產生強烈的情感依賴。這些依賴具有很強的慣性,不會輕易消失。
打造傳統媒體品牌核心競爭力
對傳播形式進行大膽革新,摒棄不合適時宜的欄目,加大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力度,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
一是設置要有活力。傳統媒體要建立媒體內容資源共享,統一采集運維、收視、互動的大數據平臺,把打造品牌欄目作為擴大傳統新聞媒體影響力、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二是內容要有魅力。加大對品牌欄目的包裝和打造,成立專門策劃創意部門,精心制作片頭片花,創新版式,對播音主持人造型、語言和報刊文字風格精心設計,利用短信、電話、網絡等形式進行激活,增強品牌欄目與受眾的互動性、親和力和吸引力。
三是傳播要有張力。既從生產平臺融合傳統新聞媒體的采編播體系,又從傳播平臺與新媒體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結合,打破地域、行業限制,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將短信、二維碼技術、聲紋識別、數字水印等技術運用于傳統媒體,借助互聯網回傳通道,提高受眾參與度和對傳統媒體機構的運營監管能力。
積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當前,移動互聯網正在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主流媒體面臨的競爭愈發激烈,通過推進融合發展來占據制高點、增創新優勢、提高競爭力,也變得更為緊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明確要求,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傳統媒體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實施供給側改革,重構采編發網絡、再造采編發流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如果自身沒有強大的新媒體,那么媒體融合就是一個偽命題。媒體融合的第一步,一定要建設自己強大的新媒體。沒有新媒體,媒體融合永遠是一個概念而已,沒有辦法變成現實,也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和我們融合。所謂的合作,也就成了我們賠本給別人賺吆喝了。
如何能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通過實施增量供給改革,建設自己強大的新媒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實施組織重構、流程再造,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用新技術提升采編能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內容供給側改革,提升黨報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改善傳統新聞媒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是千方百計留住現有人才。傳統媒體人眼看著經營收入大幅度下滑,必然會對未來收入、發展機會等方面產生較為悲觀的情緒。必須探索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獎懲激勵制度,創新“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行體制機制,掃除人員身份障礙,建立面向市場、符合傳統新聞媒體創新發展要求的人事制度和薪酬體系。
二是不拘一格引進實用人才。面向社會高薪聘用管理人員,建立科學的管理層選拔機制。廣泛引進新媒體創意和策劃人才、網絡運營人才、節目生產與制作人才,打破人事體制壁壘,建立一支既熟悉傳統媒體規律,又熟悉新媒體運營的專業人才隊伍,配套相應的管理體系和薪酬機制,激發隊伍活力。
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大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的重點是推進結構性調整,減少低端以及無效的供給,增加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從而促進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的提高。在供給側改革下,傳統媒體應該對新聞信息生產模式進行優化,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創設全面系統的新聞信息采編制作平臺,將傳統新聞信息生產方式轉變為數字化、即時化、受眾參與化,從而促進傳統媒體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1】郭曉璇.從供給側改革談傳統媒體的轉型[J].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13期.
【2】王俊榮,崔爽爽.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突圍[J].當代傳播,2014年04期.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