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評
事件:2016年,我國工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名義增加值達24.8萬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后是1978年的38.5倍。去年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是23.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6%。利潤是12300多億元,增加了0.5%。今年1-2月份,中央企業進一步保持了去年特別是四季度以來經濟穩定向好的趨勢,營業收入3.7萬億元,增長了15.2%,利潤是1686億元,增長了29.1%。
點評:這些數字背后反映出我國經濟的穩定。從這些數字中,我們也看到中央企業在搶抓機遇、加強管理、降低成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也說明,只有國資國企瘦身健體、固本培元,中國經濟肌體才能經脈通暢、筋骨強健。
事件:3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央企業的重組,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簡單的“歸大堆”,不是搞新的壟斷,也不會出現一哄而起、大規模的重組潮。
點評:企業重組不是兩個企業資產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產生提高效率效益的效果。張喜武表示,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適應行業產業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來推進中央企業的重組。有效的重組要做到“六合”,防止貌合心不合,“也就是在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加快化學反應,切實激發企業內生活力,不斷地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做大做強產業集群,真正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集團。”
事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已經獲通過,發布實施指日可待,預計就在兩會后。”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兩會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
點評:據悉,屆時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將研究制定勘探開采、管網運營等方面配套文件,以及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和專項改革實施方案,積極穩妥開展試點工作。按照國家對能源領域改革的總體部署,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從2014年就開始醞釀,2015年年底才最終成稿上報,之后又經歷數輪修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抓好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開放競爭性業務。在此背景下,勘探開采等競爭性業務將加速放開。研究人員認為,此次油氣體制改革將按照“存量資源混改+增量資源試點招標”的原則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上游。
事件:近日,商務部公布的2017年第一批加工貿易成品油出口配額名單中,地方煉廠不見蹤影。
點評:對此,來自地煉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十分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李湘平表示,“中國煉油產能過剩已成現實,地煉企業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渴望開拓海外市場,爭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平臺。加快放開成品油來料加工復出口或一般貿易出口資質的期望愈加強烈。”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有德也認為,盡快取得成品油出口配額對企業走出去意義重大。
事件:3月8日,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將向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支付包括債務在內的22億美元,預示著兩家公司在莫蒂瓦公司(Motiva Enterprises)長達20年的精煉合作伙伴關系宣告走向終結。
點評:莫蒂瓦公司成立于1998年,因其加工原油的能力高達110萬桶/天而成為美國煉油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莫蒂瓦公司具有銷售殼牌品牌汽油和柴油在佐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華盛頓特區、得克薩斯州的東半部,以及佛羅里達州大部分地區的專有權。阿美石油公司下游業務高級副總裁Abdulaziz Al-Judaimi表示在美國的煉油廠中,“莫蒂瓦公司是一家強大的競爭對手,并且我們將其視為與充滿變數的美國能源行業緊密關聯。我們將繼續向莫蒂瓦公司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使其轉換成為獨立的下游分支。”
事件:3月10日,WTI 4月原油期貨收 跌1.00美元,跌幅1.99%,報49.28美元/桶。由于原油減產以及美國高庫存,國際原油價格已連續數日暴跌。
點評:分析認為,油價的重挫主要是多重因素共同引發的。這些因素包括美國原油庫存驟增;中國、尼日利亞和伊拉克出口增加;技術上原油市場頭寸急需調整;以及美元上漲等。分析師們紛紛警告,在跌破重要的區間之后,油價下行風險大幅增加,50美元關口將成為多空雙方爭奪的新戰線。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大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瑞安·蘭斯表示,石油生產公司需要對低油價和市場波動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事件:國際能源署(IEA)在其最新發布的《石油市場報告》中稱,目前石油市場利好與利空消息交織,投資者觀望情緒加劇,油價升到60美元/桶困難重重。
點評:IEA稱,90%的減產執行率是歐佩克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不過減產對石油市場和油價影響幾何還要看后續的執行情況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量情況。雖然歐佩克的減產執行情況好于預期,但參與此次減產的非歐佩克產油國表現并不樂觀,俄羅斯去年承諾減產30萬桶/日,但其1月的產量僅減少10萬桶/日,非歐佩克產油國的減產執行率估計只有40%。另外,未參與減產的國家今年產量將有所增長,可能削弱減產協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