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洋
機器人時代≠無勞動時代
文丨張洋
如今,新聞里,飯局上,閑聊中,時常可聞人們熱議機器人時代的到來。許多人堅信,數十年后,社會將只有三類:人類高層管理精英、各形各類的機器人與無需勞動即可坐享其成的人類。人們似乎憧憬著“不勞而獲”的美好未來。
一句話,機器人時代=無勞動時代。然而,社會真會如此發展嗎?
若然,那么這樣的時代是我們的悲哀。機器人時代不可能也不應是無勞動時代。
誠然,機器人時代能利用機器創造生產力,進而使之成為社會重要的勞動力來源。但是,假如人類因此不再勞動,那么與失業相伴而來的將是巨大的財政壓力。
不妨看看那些曾經羨煞眾人的歐洲福利國家。伴隨工業化發展,機器生產普及且發達,機器生產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福利制度建立,社會福利惠及各階層。許多人不工作,單靠社會福利亦能衣食無憂……這一系列光輝表象背后是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以及日趨嚴峻的社會問題。理想化的福利國家之夢實已支離破碎。
正是因為慵于勞動,正是因為過度福利化,勞動輸入與輸出之對等這一自然法則被打破,歐洲國家的福利夢才會由美麗的云彩幻化為沉重的負擔。人類最易溺死在不勞動的溫柔之鄉。
何況,當初使用機器生產,是為了將人類從單調乏味或危險有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讓人類可以從事更好更高級的勞動。換言之,機器人時代,只不過是勞動形式的一種轉型。
而且,“無勞動時代”主義者忽略了一個事實:機器人時代的到來離不開人類的智慧與勞動。從機器人零件設計、程序編輯到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的制定,一切都需要人類。即便在機器人時代,可以由機器人生產、指導機器人,其最高層指揮者也必然是人類。譬如《我,機器人》一書中,人類確定的機器人三大法則自始至終規范著機器人,最終將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其實,機器生產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所有的勞動還有一個因素,即勞動對人類有著更大的作用與更深的啟迪。
無疑,勞動是人類身體機能的最佳鍛煉方式。君不見許多農村老人閑不下來,不干農活便覺不適?君不見不少宅男宅女從不鍛煉,身體亞健康已是常態?迪士尼電影Wall·E中的胖子群眾,成天吃喝玩樂,最后變得極端肥胖,體弱多病。他們不僅喪失了勞動本能,而且失去了生活之趣,淪為“寄生蟲”。
勞動還能體現人類的存在感與價值意義,這正是人類短短一生所追求的。環衛工因為清潔打掃的體力勞動,讓城市煥然一新;作曲家因為創作旋律的腦力勞動,為聽眾帶來心靈的享受和靈魂的陶冶。他們的勞動彰顯了他們存在的價值,讓他們“刷出存在感”。反觀《基地與地球》中的“索連卡”,人類幾乎將一切工作都交予機器人,甚至包括人口控制——多余的嬰幼童會被機器人處理。如此,人類尊嚴何在?
勞動,更是在數百萬年的流逝中成為人類的精神寄托。《鋤》中的六安爺在鋤地這項勞動中寄托了他對土地的依戀與對傳統的守護,令人感嘆,發人深省。而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一日不勞動尚可謂是休閑放松,日日不勞動則只會感到空虛無聊。所以,若在未來的機器人時代中人類無需勞動,恐怕人心會變得漂泊無依,有如無根之萍,有如斷線風箏。
因此,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完全不應意味著勞動的消逝。恰恰相反,人類勞動將借助機器人時代這一全新舞臺,綻放出更為燦爛的光芒。
點評
近來,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有關社會未來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作者便借此討論了機器人時代的勞動問題,并提出論點:機器人時代≠無勞動時代,時代氣息濃,而且現實感強。
接下來,作者退了一步,承認機器人時代會解放苦力活,但隨即又指出其背后的弊端:社會福利無法維系、巨大的財政壓力。確實,機器取代人力,新生的工作崗位產生又不能及時彌補消逝的崗位,社會負擔無疑會加重,最終走向崩潰。無勞動時代,不堪設想。隨后更是指出了機器人時代的初衷及源頭,思辨性盡顯。
之后,作者筆鋒一轉,有條理地分析了勞動對人類的意義:身體鍛煉,價值體現,以及精神寄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每一點都有引用,從《我,機器人》、Wall·E到《鋤》,類型廣泛而豐富,切合論點,頗具說服力。
到結尾,作者做了一番總結,呼應標題、文首,并表達了對勞動之未來的期許。
縱覽全文,作者積極關注現實問題,并多處引用,論據豐富。同時,作者還有意識地運用排比、對比、反問等多種修辭,為文章增色。如此,文題呼應,結構緊密,主旨鮮明,堪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