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婭
貴州醫科大學食品安全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
貴州花溪大學城大學生交通安全現狀分析與解決對策
陳衛婭
貴州醫科大學食品安全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貴州花溪大學城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學生交通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本文主要闡述了花溪大學城大學生發生交通事故的常見形式,以及目前大學生交通安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大學城大學生交通安全的針對性對策。
貴州花溪大學城;交通安全分析;問題與對策
花溪大學城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西南部、貴安新區東部,占地規模約12平方公里,于2009年開始規劃建設,目前已有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財經大學等近10所高校陸續入駐,入駐師生達10萬余人。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學城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但同樣存在著一些國內大學城建設的共性問題,其中學生交通安全問題尤為突出,直接關系到大學城的安全穩定、和諧發展。
(一)行走時精力分散造成交通事故
大學生是低頭族的主體,行走時注意力不集中,對周圍環境關注度不夠,存在低頭玩手機、聽音樂、嬉戲打鬧等不良日常行為習慣。有部分大學生漠視或者不清楚交通規則。與此同時,校內限速標志不明顯,私家車車速過快,這些都讓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公共交通運力不足引發交通事故
大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多,乘坐各種短途或長途交通工具較為頻繁。每年寒暑假學生返校高峰期,在255、207路公交車的始發站,回大學城的學生都會排起上百米的長隊。公交車運量嚴重不足,給無營業資格的黑車司機帶來了商機,給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埋下了安全隱患。“閃電樹懶”、“九五出行”等通過網絡定制巴士、定制旅游包車等現象也逐漸增多,同樣存在著潛在危險。
(三)交通意識淡薄誘發交通事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多大學生有了自行車、摩托車、甚至是小汽車。由于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容易意氣用事、追求速度與激情、本身駕駛技術不佳,再加上思想麻痹、安全意識淡漠等原因,近幾年大學生駕車發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已有多起,造成重大損失。例如:2016年12月,大學城某高校兩學生駕駛摩托車到花溪附近游玩,由于車速過快,在轉彎時與小貨車相撞,造成了兩名大學生當場一死一傷的嚴重后果。
(一)公交體系尚不健全,給師生出行帶來較大不便
(1)校區面積較大,宿舍區與教學區距離較遠,由于校內公共電瓶車為數不多,學生多使用自行車或摩托車。(2)在花溪大學城內各高校之間,尚未設立公交線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間的互動交流,也違背了興建大學城共享資源的初衷。(3)大學城遠離貴陽市城區,尚沒有完善的商業中心,節假日學生更愿意到市區購物游玩,出行時交通運量嚴重不足,學生乘坐非法黑車、網約車現象嚴重。而城際的5條公交線路中,也僅有255、207兩條公交線路直達市區。由此可見,大學城無論是城際還是城內交通通達度均較低。
(二)交通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高校機制建設不健全,導致各層面對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雖然隨著近幾年大學生交通安全事故頻發,大部分高校對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了認識,但與實際需求相比存在差距。缺乏相應的交通安全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教材,沒有形成科學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對大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僅僅停留在輔導員老師開班會,放視頻等形式,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輕描淡寫,宣傳教育力度不大。
(三)大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
據最近在大學城各高校發放的500份問卷調查:有33.7%的大學生不完全認識交通標志,有90.6%的受訪者有闖紅燈等違反交通規則行為,有90.1%的受訪者有乘坐黑車、網約車等的經歷,66.8%的大學生不知道遇到車禍后如何正確處理,僅有31.5%的受訪者認為我們應當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僥幸心理,法制觀念淡薄,無視違法交通規則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對自身和他人安全過于輕視。
(四)開放式校區安保難以到位
大學城作為處于城郊的開放式校區,沒有圍墻等形成屏障,周邊治安情況較為復雜,人口流動較大,給高校安保工作帶來新的難度。雖然有些高校開始加強信息技術防范系統的建設,但是投入力度不大。外來人員混雜、社會車輛隨意進入,不遵守校內交通情況時有發生,致使大學城的安保工作經常處于被動應付的局面。同時,部分高校并沒有明確的校內車輛和交通管理辦法及其相應的責任制度、交通事故應急處理機制等。
(一)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形成文明出行習慣
要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現狀,教育是關鍵。可以將大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使交通安全教育形成常態化。對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專業培訓,使他們成為交通安全教育師資專業化隊伍。一方面要培養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學會關愛自己和他人,把生命擺在至上的位置。另一方面,重視交通安全意識教育,克服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識淡薄。增強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提高師生交通法制意識、安全意識和公德意識,將交通安全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使師生成為文明交通的實踐者、傳播者和推動者。幫助大學生從校園內開始樹立正確的交通安全意識,在社會大環境下的交通安全問題才能取得更有效的貫徹。
(二)校內加強交通監管與引導,凈化校園交通環境
校園內交通事故的發生,與校內交通監管不力有很大的關系。大學生騎摩托車飛車上課,社會車輛暢通無阻,教職工開車上下班人數增加,導致校內交通秩序混亂。加強領導常規管理,出臺高校交通管理機制,明確責任,依法按章嚴格管理執行。增加一定的人力和財力投入,加強監管與引導,規范校內私家車、學生自行車、摩托車行駛,營造“安全乘車、安全騎車、安全走路”良好氛圍。全面深入排查道路安全隱患,整治學校周邊交通秩序,完善平面交通管制信號,增設醒目的交通標志、標線。
(三)建立完善的交通體系與市區融合,完善大學城配套
公共交通是大學城與外界聯系的主要交通方式,使正規運力成為服務大學城學生出行的支撐力量。(1)開辟新的交通路線,開通直達主城區的快速專線,完善并實施城市輕軌的接入工作。(2)可依據學生出行的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在每天的11點至13點,17點到20點,以及在節假日等時段提高發車頻次,保證公交車輛能夠快速到達和疏散,合理調度常規公交運力。(3)調整已有線路,合理安排城內公交環形及站點設置問題,使各高校更好的互動交流。另外,盡快完善大學城的配套設施,規劃設計商業街,提供餐飲、休閑、服飾、美容美發等商業服務,使學生即便不出大學城也能擁有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有效避免學生的長途出行。
(四)構建大學城高校安全管理基礎性聯動體系
大學城高校安全聯動管理主要涉及到交通、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某一方面的應急聯動。將地方政府、公安機關等納入高校聯動管理隊伍的同時,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發揮各高校不同的管理優勢,構建順應大學城發展特點的聯動管理模式。將學生日常交通的安全防范、宣傳教育、打擊行動等應納入校際間的聯動管理,實現重點突破,集中整治、嚴查“黑車”,規范“專車”,維持正常的營運秩序,保證師生安全出行。
總之,解決花溪大學城大學生交通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學生提高交通安全認知,需要全社會予以重視和關注,需要建立齊抓共管的交通安全穩定治理機構和工作機制,轉化管理模式、優化交通體系、完善發展政策、創新投入機制,為大學城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住宿、交通條件。
陳衛婭(1987-),女,中共黨員,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園藝專業,貴州醫科大學食品安全學院,專職輔導員。
U
A
2095-4379-(2017)15-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