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
淺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
楊 瑩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文章通過闡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序執行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性賠償;完善
懲罰性賠償制度,不僅可對經營者商業欺詐、危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不法行為進行抑制,還可依托懲罰性賠償機制,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依托消費者訴訟收益,進一步促進消費者積極去對自身權益予以維護[1]。由此可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研究的懲罰性賠償相關內容是建立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基礎上的。自學術界現階段對該制度實際概念解析而言,其是指示范性或報復性的賠償方式,通常而言,法院在對懲罰性賠償進行判決過程中,其賠償數額相較于實際損害數額要更高。而對于懲罰性賠償優點而言,其一方面可對受害人損失予以補償,一方面可對加害人予以懲戒,進一步有效遏制違法行為的出現,凸顯法律的威懾力。
自懲罰性賠償制度實際內涵而言,切忌與其基本概念開展混淆,不可認為該制度設立即為讓加害人付出高額的賠償數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設立,旨在為了最大限度降低違法行為的出現,進一步推動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因而可推斷,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懲罰手段方面會牽涉到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及其他經濟領域一系列內容,并且該制度并非完全將民事法律精神作為基本原則,同時會牽涉到各式各樣經濟學原理。新《消法》正式實施后,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展開了進一步規范,其主要目的依然是基于保全消費者權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予以規范。
(一)欺詐行為認定標準存在缺陷
欺詐行為作為《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一個適用條件,司法實物界、理論界對于其存在不同的認定方式。就現行《消法》規范體系而言,《消法》僅指出了經營者提供商品、服務存在欺詐行為是消費者提請懲罰性賠償的前提基礎,然而卻未對何為欺詐行為予以明確。最高人民法院同樣未對《消法》展開相關司法解釋。如何對欺詐行為進行明確認定,一方面是制度層面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由于《消法》定位模糊,再加上與消費者保護相關法律不成體系,致使難以對欺詐進行明確認定;一方面是司法實踐層面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就好比對欺詐行為的明確認識影響著財產損害是否為欺詐的構成要件,《消法》第55條第一款欺詐適用該條第二款與否及知假買假可否阻卻欺詐行為成立等[2]。
(二)懲罰性賠償金額存在爭議
《消法》自2014年正式實施以來,賠償標準由1倍增長至3倍,并且還有500元的最低賠償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舉例而言,假如一個面包為5元錢,某人咬了一口發現面包壞了,要求賣家三倍賠償,即賠償金額為15元,依據《消法》規定,該名消費者最終可得到500元賠償金;又如某人前往手機專賣店購買了一部價值1000元的手機,在使用期間手機發生爆炸,造成手部被炸傷,經治療花費5000元醫藥費,后經檢測為手機質量不合格,依據《消法》規定提出賠償,可請求對應損失2倍以下的賠償,即該名消費者獲取12000元以下的賠償,倘若依據3倍賠償標準,則為3000元的懲罰賠償。以上兩個例子較為極端,但依舊一定程度反應了懲罰性賠償金不合理的問題。例1中,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5元買商品,最終卻能獲取500元的賠償,由此可有效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是一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則會刺激大量的投機分子,好比知假買假等。例2中,商品對消費者身體造成極大傷害,依據實際損失2倍一下賠償,消費者可獲取12000元,然而對于一般商品經營者欺詐行為而言,消費者要承擔舉證責任,因而消費者不得不選擇3倍賠償,即為3000元,顯然與消費者實際損失不相符。新《消法》即便將賠償標準由1倍增長至3倍,提升了懲罰力度,然而某種程度上而言,并未真正意義上保護到消費者的權益。
(三)適用范圍存在不足
現階段,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范圍較為有限,適用條件模糊,適用流程相對混亂,致使懲罰性賠償制度難以發揮自身的有效作用。對于現行立法文件而言,懲罰性賠償僅僅少許出現于《消法》、《旅游法》、《食品安全法》等立法文件中,而在消費者保護領域中,還未有對網絡消費、金融消費品等領域進行涵蓋,適用范圍十分有限,在實際適用方面,規定亦較為模糊。
(一)對欺詐行為進行明確認定
針對《消法》中欺詐行為的認定,應開展進一步明確。結合消費者各式各樣不利的弱勢地位及不斷升高欺詐消費者的趨勢,基于負締約過失責任前提,消費者所需承擔的證明責任太重,鑒于此,可遵循過錯推定原則,依托該種舉證途徑有效緩解消費者舉證負擔,推進消費者舉證責任與經營者承擔違約時舉證責任的全面統一,有效防止證明責任的復雜多變。此外,對于《消法》中當經營者在非故意狀態下誤導消費者,不屬于欺詐行為的認定,顯然不利于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維護,因而文章認為消費者倘若在經營者誤導下消費造成損失,經營者同樣應承擔賠償。然而倘若明知為欺詐依然消費者,則不應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對待。
(二)健全懲罰性賠償金額標準
對于賠償額度而言,在《消法》應用中,經進一步擴大其賠償金額。自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看,我國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假冒偽劣商品等依舊泛濫,特別是伴隨電子商務的興盛發展,眾多不法經營者鉆法律空子,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即便消費者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然而他們通過維權對應得到的賠償金額相較于不法經營者所獲取利益而言,實為九牛一毛,鑒于此,《消法》中懲罰性賠償金額應當進一步升高,以起到圖像法律威懾力,進一步真正意義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進行有效規范[3]。
(三)細化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條件
在對《消法》進行修改完畢的同時,還應當頒布相關的法律解釋。在司法人員在工作實踐中,提高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踐性、可操作性。在法律解釋中,司法人員在對懲罰性賠償進行判決過程中,應當權衡下列因素:社會危害性、經營者主觀惡性、被告善意、被告財產狀況等,經由如此的法律解釋,使司法人員在進行法律判決后,令社會主體取得一個較為明確的法律預期。這同樣是法律明確性的必然要求。
總而言之,懲罰性賠償制度源自于英美法系,受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在立法背景方面存在極大差異影響,使得在相關法律基本原則上也存在相應區別。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懲罰性賠償制度內涵,全面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結合懲罰性賠償制度執行實際情況,“對欺詐行為進行明確認定”、“健全懲罰性賠償金額標準”、“細化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條件”等,積極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序執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貢獻應有的力量。
[1]錢騰飛.淺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J].商場現代化,2015,21(15):18-19.
[2]馬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性賠償條款適用中引發問題之探討——以修訂后的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一年來之判決為中心[J].政治與法律,2016,04(03):140-148.
[3]顧然.淺論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經濟適用[J].法制與社會,2014,12(32):162-163.
楊瑩(1985-),女,侗族,貴州凱里人,本科,初級,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D
A
2095-4379-(2017)15-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