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琦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
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立法研究
羅瑋琦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我國大學生就業權益現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尋求何種有效的保護途徑,本文將從立法的角度出發,厘清大學生就業權益立法現狀,建議進一步健全大學生就業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就業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爭議救濟立法,以此建立起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立法基礎,在實踐中做到有法可依。
就業權益;勞動爭議;救濟
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權益保障問題其實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存在,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多為政府分配,看似不存在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協議等相關法律行為,實則也同樣侵犯了大學生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權。當然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的侵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更為顯著,例如戶口歧視、性別歧視、學歷歧視、健康歧視、身高歧視、相貌歧視、民族歧視等。究其原因,可歸咎為客觀上的就業壓力大,主觀上的學生社會經驗缺乏等,同時我們也應清楚的看到現有的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我國現有的關于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多為政策性、原則性規定,且未形成法律體系,相關規定主要散見于《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法律以及與其相關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部門規章。雖然其中的條款對于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滯后性與漏洞也顯而易見,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體系不完善
大學生就業權益保障法結構體系應當包括:大學生就業調控法、大學生就業管理法、反就業歧視法(形式平等權為主)和大學生就業保障法(實質平等權為主)、就業服務法和失業保險法等,[1]而從現有的立法體系看來,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無論在實體法亦或是程序法上都是零散分布的,未形成體系,存有諸多漏洞。特別是程序法上更是少有相關規定。
(二)法律規定不具體
我國對勞動也就業權益的保護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對于指導執法有著較大難度,特別是對用人單位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制裁。例如《就業促進法》第三章公平就業中對于歧視的規定采用的“不得”“應當”等字眼,對于法律責任的承擔、舉證責任的承擔等問題卻未有提及。法律僅規定義務卻不規定責任,也就是說實施了相應的違法行為卻不可不付出違法成本,顯然,這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的保護無實質意義。
(三)救濟途徑不明確
一是在《勞動法》第十章勞動爭議中明確指出勞動爭議發生后的須經過仲裁方可提起訴訟。但在實踐中勞動關系十分復雜,無法具體歸類,例如大學生的勞動關系問題中常會出現學生與用人單位間未簽訂勞動合同,甚至還未建立起勞動關系,不符合仲裁條件。二是即使適用勞動仲裁程序,但由于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欠缺以及專業領域的認知缺乏,而導致救濟路徑的不暢。三是法律中對于負責處理勞動爭議的部門界定不清,常用“有關部門”、“上級機關”等表述,這也必然會引起法律執行不力。
(一)進一步健全大學生就業相關法律法規
從法律淵源的角度而言,對于大學生就業權益的保護在“法律”層面的規定嚴重不足,在現階段為大學生就業制定專門的例如《大學生就業保障法》、《大學生平等就業法》、《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法》等相關的法律難度極大,但適當的對現有的法律完善更具實際意義。有必要盡快制定《就業保護法》、《反就業歧視法》、《社會保險法》等勞動就業法律,[2]例如《就業保護法》中可就大學生這一特殊的重要群體做出就業保護的相關規定;《反就業歧視法》應對就業歧視的法律責任做出規定以實現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社會保險法》應規范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
(二)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就業的法律責任
現實中用人單位常常利用現有的法律漏洞,將其規定當成道德,由于沒有響應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法律規定也就成為了一紙空文。所以明確法律責任對于法律威懾力的建立以及法律的執行將有著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加強現有法律的處罰層度。例如《勞動法》第九十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并可以處以罰款?!狈梢幎ㄖ性诖硕酁榭陬^上的行政處罰,即使是罰款也是用的“可以”。另一方面加大處罰的經濟力度也將對處理大學生就業權益受侵害起到作用,例如區分故意與過失,區分初犯和慣犯,運用刑法中的理論對行政處罰的力度加以區別。
(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爭議救濟立法
對于大學生就業爭議救濟的途徑主要包括調解、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三種。首先對于調解制度的建立應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職責,將其工作重點從沖突的解決引入部分至勞動爭議的預防或是勞動爭議的調解,同時相關教育行政部門與各高校也應在其中加大調解力度。其次對于行政救濟則主要針對我國現有的勞動爭議仲裁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法》應明確當就業權益受到侵害時可提起仲裁或訴訟。最后是完善司法救濟途徑,這是所有沖突與爭議的解決終端,司法救濟的完善是一個系統的工作,涉及的法律制定與修改的面很廣,例如對于公益訴訟的完善;允許民事訴訟的提出;民訴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問題等,總之要改變我國現有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立法的完善是基礎。
[1]張國權.大學生就業權益法律保護探析[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4.
[2]廖海華.論大學生就業權的法律保護[D].湖南大學,2009.
D
A
2095-4379-(2017)13-0253-01 作者簡介:羅瑋琦(1986-),女,安徽當涂人,碩士,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