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晨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
食品安全犯罪涉案物證檢驗檢測問題的研究*
劉 晨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面對食品安全犯罪的高發、多發態勢,略顯滯后的法律條文仍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的力度。在涉案物證的檢驗檢測領域,檢測標準的缺失、重疊、科學性不足和法律適用上的瓶頸以及檢測機構選擇的困難導致了實踐中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困境。應加強修訂食品安全標準、提高公安在初期檢測工作中的能力、強化食品安全檢測機構。
食品安全;涉案物證;檢驗檢測;對策分析
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態勢,李克強總理強調,重典治亂必須重拳出擊。[1]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立法和司法機關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在立法領域,2009年我國通過了《食品安全法》,2015年4月對該法進行了大幅修訂;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修改了食品安全領域相關罪名的定罪和量刑標準,刑法介入食品安全領域的時間點提前,法網嚴密程度增強,法定刑也有所提高。在司法領域,食品安全犯罪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2010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公布《關于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要求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慣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以及銷售金額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堅決依法嚴懲,罪當判處死刑的,要堅決依法判處死刑。自2011年起,最高院每年都會公布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反映出了我國面對食品安全犯罪亂象所采取的“嚴懲”態勢。
雖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法網日趨嚴密,但是,面對食品安全犯罪的高發、多發態勢,略顯滯后的法律條文仍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的力度。在公檢法部門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過程中,法律條文中存在的許多瓶頸,常常導致公、檢、法三家對犯罪事實認定不一致。而容易讓公、檢、法三家達成一致的涉案食品的檢驗檢測報告,由于其新型、復雜、專業性高的特征,往往讓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定音之錘”無法落下。
有鑒于此,筆者擬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中涉案食品的檢驗檢測問題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盡上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此,筆者盡可能的從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上搜集了各類自2011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來審理食品安全犯罪的判決書,通過對這些判決書的梳理、對比和分析,筆者歸納出了我國食品安全犯罪涉案食品的檢驗檢測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為了說明食品安全犯罪中涉案物證的檢驗檢測是否是影響定罪的重要因素,筆者對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定罪的判決書分別進行隨機抽樣:
(一)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筆者從北大法寶上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為關鍵詞,共搜索到了7595份一審刑事判決書。筆者按順序每20份判決書抽取1份,共抽取了380份判決書。
其中提及對涉案物品進行檢測、檢驗的判決書共有376份,未提及對涉案物品進行檢測、檢驗的判決書僅有4份。
(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同樣的,筆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為關鍵詞,共搜索到了4574份一審刑事判決書。筆者按順序每20份判決書抽取1份,共抽取了229份判決書。
其中提及對涉案物品進行檢測、檢驗的判決書共有200份,未提及對涉案物品進行檢測、檢驗的判決書僅有29份。
依據上述數據不難發現,在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定罪的判決書中,對涉案物品進行檢測、檢驗幾乎成為此類案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由于食品安全犯罪專業性較高的特點,檢法機關出于司法嚴謹性的考量,在對有毒、有害食品或者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認定過程中,往往要求公安機關出具檢驗檢測報告。雖然,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認定,有明確規定在生產銷售食品過程中添加法律、法規禁止在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添加、使用的物質即可認定,不需對該物質檢驗檢測。但筆者從實踐部門了解到,實際工作中,有些按照此規定可認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檢方仍然要求公安機關出具對該物質或食品的有毒、有害的檢驗檢測。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食品安全犯罪涉案食品的檢驗檢測已經成為影響定罪的重要因素。
(一)檢測標準方面存在的問題
1.有效的檢測標準的缺失
當代社會經濟生活日新月異,食品工業迅猛發展。不可否認,食品安全的檢測標準往往滯后于食品工業的發展。但是,檢測標準的滯后,甚至是缺失,常常導致公安機關無法對涉案物證進行固定,貽失戰機,無法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懲處。
以“地溝油”犯罪為例,筆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集了自2011年以來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或“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的涉及“地溝油”犯罪的40份判決書,其中判決書中提及檢測標準的共有9份。其中,以GB/T 23213-2008《植物油中多環芳烴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法》為檢測標準的共有2份,以GB 10146-2005《食用動物油脂衛生標準》為檢測標準的共有5份,以GB/T 8937-2006《食用豬油 國家標準》為檢測標準的共有2份。
不難發現,在9份涉及“地溝油”犯罪的判決書中,就出現了3種不同的檢測標準。1種為植物油的檢測標準,2種為動物油的檢測標準。可見,當前我國還沒有檢測鑒別“地溝油”的標準比較混亂。
目前國內尚未有檢測地溝油的統一標準。早在2011年9月,原衛生部就公開征集過“地溝油”檢測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5月,該部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衛生檢驗、化學分析等領域權威專家和相關機構在內的檢驗方法論證專家組,通過盲樣測試等方式對征集到的方法進行了科學論證。但盡管這樣,此前此后仍出現過多起地溝油“洗白”逃過檢測的例子。[2]
綜合來看,前文提及的3種“地溝油”檢測標準檢測的指標集中在多環芳烴類物質、酸價、過氧化值、苯并芘、浸出油溶劑殘留等。“地溝油”生產者專門針對國家標準,通過在產品中加入火堿,降低酸價,加入吸附劑去除“苯并芘”等手段,也能讓“地溝油”的檢測結果“合格”。在前文提及的9份判決書中,就出現了1份“地溝油”檢測合格成功“洗白”的例子。標準的缺失使得“地溝油”犯罪治罪困難。
“地溝油”犯罪領域存在的檢測問題只是食品安全犯罪中檢測方面存在問題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實踐中,公安機關因為檢測標準缺失、模糊從而無法有效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已經成為該類犯罪打擊的困境。
2.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之間或交叉重疊或彼此矛盾
我國目前關于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種類繁多且彼此矛盾,給司法機關認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造成了極大困難。
以非法添加“亞硝酸鹽”類食品安全犯罪為例,國家質監局的標準(GB2760-2014)是限量添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12年5月28日出臺的《衛生部國家食藥監管局關于禁止餐飲服務單位采購、貯存、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的公告》(衛生部公告2012年第10號)中明確規定:為保證食品安全,確保公眾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現決定禁止餐飲服務單位采購、貯存、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亞硝酸鈉、亞硝酸鉀),自公告之日起施行。
為了考察司法實踐中對于非法添加“亞硝酸鹽”類食品安全犯罪定罪依據的適用,筆者從裁判文書網上518份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的判決書中,以“亞硝酸鹽”為關鍵詞,每5份判決書抽取一份,共抽取了103份判決書,禁止添加的有70份,超出標準的有15份,未言明的有18份。
其中禁止添加的70份判決書的定罪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12年5月28日出臺的《衛生部國家食藥監管局關于禁止餐飲服務單位采購、貯存、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的公告》(衛生部公告2012年第10號)。超出標準的15份判決書定罪依據為國家質監局的標準(GB2760-2014)。未言明的18份判決書為所檢測的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超出國家質監局的標準(GB2760-2014)30mg/kg,而又沒有說明依據是上文所述公告還是GB2760-2014。
顯而易見,在非法添加“亞硝酸鹽”類食品安全犯罪領域,國家標準之間的交叉重疊的狀況是很嚴重的。筆者在公安機關調研的時候也了解到,辦案機關在處理有關非法添加“亞硝酸鹽”類食品安全犯罪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一個選擇的困境:到底哪一個標準是應該作為打擊犯罪的依據,二者之間該進行何種的取舍。有理由相信,食品安全犯罪中所涉及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之間或交叉重疊或彼此矛盾的問題絕對不僅僅獨“亞硝酸鹽”此一家。
3.標準的科學性有待提高
對于有毒、有害食品的認定,主要依據的是《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鹽業管理條例》、《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質名單》、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公告、《危險化學品目錄》等。
“有關部門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之間能不能簡單地畫等號呢?我們結合前幾年打擊力度很強的“毒豆芽”系列犯罪進行研究。2015年3月,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梳理203份“無根豆芽”判決后作出分析報告稱,“無根豆芽中檢測出6-芐基腺嘌呤和(或者)4-氯苯氧乙酸鈉+《刑法》第144條、‘兩高’解釋第9條和(或者)第20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邏輯推理是不成立的。2015年5月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公布由國家食藥監總局、農業部、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布的“2015第11號”公告,稱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霉素等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在刑法層面上,“安全性沒有定論,就不應認定是有毒有害,不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而在2011年11月13日,國家質監總局發布的《關于食品添加劑對羥基苯甲酸丙酯等33種產品監管工作的公告》(2011年第156號公告)規定,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禁止生產包括的6-芐基腺膘呤、4-氯苯氧乙酸鈉在內的33種產品,食品生產企業也禁止使用。
針對“毒豆芽”案件,有關行政部門前后出臺的文件自相矛盾,體現出了我國食品安全犯罪涉案物品檢測標準的尷尬境地。在國家行政部門出臺的文件中對于食品安全的標準科學性尚存在疑問的情況下,檢測工作的開展有時候會陷入選擇性的尷尬境地:以何種標準為依據,依據是否科學?
(二)法律適用上存在瓶頸
2013年5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9條第1款規定:“含有嚴重超出標準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的‘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但是按照國家標準,一種農作物上農藥超標多少才算嚴重超出標準限量,卻沒有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進行相關說明,相關部門沒有具體的規定,專家也沒有辦法給出意見。
以涉及“農藥”的食品安全犯罪為例,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只搜集到了1份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定罪的判決書(浙江省樂清市人民法院(2016)浙0382刑初1772號)。法院經審理查明的犯罪事實是草莓殘留農藥烯酰嗎啉為0.13mg/kg(烯酰嗎啉應小于0.05mg/kg),超過標準一倍以上。本案中對于嚴重超出標準限量的界限為超出標準一倍以上,但這仍然只是檢法機關商量之后進行認定的結果,沒有國家有關規定的支撐。
同樣的,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的判決書,筆者卻搜集到了100份(剔除涉及“毒豆芽”的94份判決書,這些判決書中涉及的農藥都處于《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農藥名錄》中,都是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根據前文提及的以兩種不同罪名定罪的涉及“農藥”的食品安全犯罪判決書數量之懸殊,不難發現,雖然《解釋》中有對于犯罪的認定的規定,但是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說明,缺少相關部門的具體規定,法律適用存在的瓶頸導致了定罪的困難。[3]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僅僅依靠司法實務機關的力量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
(一)與時俱進,進一步加強修訂食品安全標準
面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食品安全標準缺失、滯后、科學性有待提高的問題,需要我們與時俱進,進一步加強修訂食品安全標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5263家,與去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食品工業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食品安全犯罪的類型、數量也隨之增加。危害食品安全的物質可能每天都在增多,每天都在變化。鑒于此現象,筆者建議:
1.食品監管部門應當在保持現有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上,逐步健全和完善目前尚缺乏,且迫切需要建立的各類農產品、疏菜產品和動物養殖業,以及鹵菜業食品等統一的“從農田到餐桌”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以便查辦和監管這些涉及危害食品違法犯有資對照認定依據。
2.建立實時更新食品非法添加物質和添加劑的信息平臺,加快更新非法添加物質的名錄。便于一線執法機關實時了解到哪些物質是不允許添加的,哪些添加劑是禁止添加的,哪些添加劑是限量添加的。提高一線執法機關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識以及辦案效率。
3.出臺辦案指導意見,降低司法鑒定的門檻。公檢法等行政機構對法律掌握的尺度和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知不一已經成為一線執法機關偵辦食品安全犯罪中很大的一道障礙。面對此現狀,部分地區的相關部門主動加強交流協作,對偵辦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的認定標準、證據標準、檢測鑒定標準、涉案價值認定、涉案食品的保存和處理等問題以出臺“意見”或“會議紀要”的方式進行規范。湖南省公安廳、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出臺《關于辦理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意見》,明確對涉案產品檢驗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所屬或確定的檢驗機構負責檢驗與復核;省級以上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根據檢驗檢測報告出具相關鑒定意見,對直接出具鑒定意見有困難的,可組織相關專家論證后出具鑒定意見。
(二)加大投入,提高公安機關主動介入初期檢測工作的能力
對于公安機關而言,主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方面,公安機關受到缺乏食品檢驗檢測設備和技術,在案件初查過程中初期檢測的工作開展顯得十分困難,很多時候,涉案食品未經過初檢就直接送到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的現象很嚴重。另一方面,檢測時限要求也制約著公安機關打擊犯罪。檢測數據和檢驗報告是立案偵查的先決條件,受“先鑒定、后移送、再立案”等既定執法程序所限,送檢鑒定的時間過程,公安機關介入時往往已經失去最佳破案時機。
為了破解在案件初期檢測工作中的困境,提高公安機關主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能力,需要加大人力投入、科技投入、財政投入,應當高度重視加強基層食品監管部門的技術裝備建設,特別是為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裝備和配齊快速而準確的食品安全鑒定儀器和技術設備,以便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及查辦和監管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有可靠的科學根據。通過與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自主建立實驗室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公安機關偵辦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2014年4月,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食品檢測實驗室建成并啟動,破解了初檢這一困擾著公安機關的問題。而且在實驗室建成之后,各區、市(縣)公安部門也有相關快檢實驗室,全市80多個派出所還配備了快檢實驗箱。公安機關會根據時令季節特點,對集貿市場、超市等商家售賣食品進行取樣,在基層分析檢測的同時,還會同時送交市公安局實驗室復檢。以前沒有這些技術條件時,一旦發現問題食藥還須送到外地去檢測,費時費力,而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三)整合資源,強化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
探索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實現既有食品檢驗資源利用最大化。通過政府購買,整合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避免一線執法部門因高昂的檢驗費用和漫長的檢驗檢測時間而影響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試點組建一批具有省級以上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建立起食品類涉案物品檢測檢驗的優先通道,確保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檢驗檢測工作、及時出具鑒定意見、形成檢驗報告;成立專家庫或相關委員會承擔司法鑒定職能,由公安、檢察院、法院三家聯合提名聘任專家,形成三家共同認可的專家庫。對食品安全犯罪檢測鑒定過程中出現的專業性問題,邀請專家給出專業意見,從而減少公檢法三家對于犯罪事實認定的不一致。
[1]李克強:對食品安全問題"重典治亂"須重拳出擊[EB/OL].http://china.cnr.cn/news/201105/t20110516_507997452.shtml.
[2]地溝油檢測標準須盡快出臺[EB/OL].http://news.gmw.cn/2017-01/08/content_23424435.htm.
[3]陳濤.食品安全犯罪偵查之涉案物品檢驗鑒定的困境與破解[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2):18.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類項目)“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問題和對策研究”(201610329008Z)。
D922.16;D
A
2095-4379-(2017)17-0064-04
劉晨(1994-),男,漢族,江蘇泰州人,本科,江蘇警官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犯罪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