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陳 梅 陳明炫
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
醫學院校文科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以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為例
李 紅 陳 梅 陳明炫
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目的:調查與評估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法學(醫事法律方向)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醫學院校開展文科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和支撐。方法: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整群分層抽樣選取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法學(醫事法律方向)專業大一至大四總共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結果:四個年級所代表的7個因子中各因子平均分在2分以上(除抑郁因子及軀體化因子),其中,心理承受能力差、適應性差兩個因子的得分高于其他各因子,各年級中的數據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醫學院校文科專業各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四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為突出,其次是大一的學生,為此,高校在今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以高年級為主,低年級為輔并兼顧其他各年級。
醫學院校;文科專業;心理健康;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據相關研究表明,現如今高校擴招背景下各類院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感到擔憂,即使是醫學院校也不例外,特別是醫學院校里的文科類專業學生顯現出了更多的心理問題。對此,本研究課題主要針對醫學院校文科專業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為醫學院校開展文科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一)對象
選取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法學(醫事法律方向)專業大一至大四四個年級總共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5份,有效回收率為91.3%。
(二)方法
調查問卷。此次調查問卷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統一指導語并實行匿名問卷調查。該量表由80個項目組成,總的概括為10個因子,即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適應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緒失調、焦慮、抑郁、敵對、偏執、軀體化。每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制(1分—沒有、2分—偶爾、3分—有時、4分—經常、5分—總是),每項得分越高,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評分方式為:計算各因子均分,為簡便判斷心理健康的程度,我們以因子均分2分作為判斷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的標準。因子分數<2分表示受測試者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如果因子分數≥2分則表示受測試者存在相應的心理問題。
(三)統計學分析
TXT錄入數據,應用SPSS19.0對所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一)調查結果基本情況分析
各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因子分比較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各因子差異顯著(除心理不平衡、情緒失調和偏執以外),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其顯著性見F值。其中大四的學生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年級;大一的學生在心理不平衡因子、敵對因子和偏執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大二的學生,敵對因子的得分也高于大三的學生。

表1 各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因子分比較
注:*P<0.05,**P<0.01
(二)各年級學生量表調查得分情況
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年級中各因子得分情況為:隨著年級的增加,除心理不平衡、情緒失調、敵對和偏執四個因子以外,其余各因子均分亦逐漸增加。

表2 各年級學生量表調查得分情況
(三)各年級學生中心理承受能力差和適應性差的題數檢出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心理承受能力差和適應性差兩個因子與其他各因子相比差異顯著,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和適應性差的學生比例都為28.8%,不同年級間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從高年級到低年級遞減。

表3 各年級題數檢出率
由以上調查數據可知,大四的學生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年級,說明大四的學生存在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原因在于大四的學生可能因面臨畢業、就業等而產生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大一的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等因子方面的分值明顯高于大二、大三的學生,糾其原因在于大一的新生剛進校對于大學這一陌生環境還未適應、大二、大三的學生已逐漸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已完全實現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針對大四的學生因畢業、就業產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可以多開展一些與就業相關的講座,也可鼓勵學生創業,從而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針對大一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學校可以和學生們多交流、多溝通并多開展各類校園活動,使他們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并增強他們的歸屬感。為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高年級為主,低年級為輔并兼顧其他各年級。
由于醫學類院校中存在專業設置的偏重性,學校對醫學類專業課程比較重視,在文科類專業設置大量醫學類課程,使得數、理、化、生等學科相對薄弱的文科類專業學生在學習中壓力倍增。同時也會對醫學類課程產生出厭學的心理,并影響文科類學生本專業的系統化學習。專業課程與醫學類課程的雙重疊加使本專業課程量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同專業,這種課程設置使得學生與外界進行交流和學習的時間和機會相應地減少。這是造成醫學類院校文科類專業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以及適應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針對醫學院校醫科類專業學生與文科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來看,文科類專業緊張的就業形勢也會增加文科類專業學生的心理負荷量,并出現種種心理問題。因此高校應根據專業差異設置更合理的專業課程學習計劃,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來設置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綜上所述,醫學類院校文科類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一定問題,醫學類院校應充分重視文科類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從而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以提高文科類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R
A
2095-4379-(2017)17-0283-03
李紅(1988-),女,碩士研究生,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輔導員,刑法學專業;陳梅(1995-),女,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在讀;陳明炫(1995-),男,貴州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