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銘一 陳小芳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
互聯網金融犯罪對公安信訪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
——以個例為視角對公安信訪工作的對策之研究
唐銘一 陳小芳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犯罪成為一種新興的犯罪形式。較之于傳統的金融犯罪,互聯網金融犯罪輻射面廣、受害人多,其偵破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由其追贓率低,追贓時間長的特性與受害人的意愿相左,導致了此類犯罪行為極易在受害人與公安機關之間產生矛盾,危害社會穩定與和諧。這就使得針對此類案件的工作不再是單一的經偵部門的工作,而需要公安內部各部門共同配合,協同出力。公安信訪部門作為化解社會矛盾,舒緩對立情緒的主要部門,理當承擔起相應的工作職責。而公安信訪部門面對此類新型案件,如何針對性地提出對策,是本文的重點研究問題。本文分析了實踐中出現的一個案例,在對其分析的基礎上,從思想定位、制度設計、行為方式三個層面系統性地研究公安信訪部門針對此類案件的對策。
互聯網金融犯罪;公安信訪工作;對策;犯罪偵破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傳統行業依托互聯網發展出了新的運營模式。互聯網金融也是傳統金融行業依托互聯網形成的新的金融運營模式。相關的學者和機構已經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并將互聯網金融分為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六種形式。
新生的事物必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問題,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有學者認為:“國內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特別是互聯網信用業務)借助互聯網而將常規金融業務“異化”,從而出現一類異化型互聯網金融業務。在異化型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已經改變,成為傳統信用業務的‘外衣’”①。這些異化型互聯網金融業務容易變成“披著”合法形式的違法經營行為。實踐中出現很多P2P平臺脫離中介性質進行非法集資、眾籌融資行為異化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案例。典型案例如“某寶”事件。“某寶”對外宣稱的經營模式是由集團下屬的融資租賃公司與項目公司簽訂協議,然后在“某寶”平臺上以債權轉讓的形式發標融資;融到資金后,項目公司向租賃公司支付租金,租賃公司則向投資人支付收益和本金。在正常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賺取項目利差,而平臺賺取中介費。但事實上其融資租賃項目是虛構的,他們把吸收的資金轉給承租人,并給承租人好處費,再把資金轉入其母公司“某集團”的關聯公司,以達到事實挪用受害人財產的目的②。
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對于互聯網金融犯罪的研究不斷深入,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犯罪尚無統一的界定。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犯罪有著以下的特點:1.本質上仍屬于金融犯罪,對其犯罪行為的定性仍應適用刑法第三章第四節與第五節的規定;2.以互聯網金融模式為偽裝。犯罪行為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正常的互聯網金融行為發生了異化,也可能是以互聯網金融為工具實施犯罪行為,但是其犯罪行為仍是以互聯網金融為外在的表現形式。
《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工作由公安部牽頭負責”。公安部門作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主要部門,應當積極主動承擔對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偵查職責。
但是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的偵查取證難度比一般的刑事案件要大。其一,犯罪隱蔽性強。通常情況下,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通過互聯網的進行交流,因而犯罪主體、手段和結果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偵查難度較大;其二,犯罪手段多樣,取證困難。首先,互聯網金融犯罪屬于較為典型的高智商犯罪。因而犯罪手段多樣。其次,犯罪行為人依托互聯網進行交易,證據往往遍布全國甚至全球多處服務器,且數據量十分龐大,加上在傳輸過程中易受破壞,使得實物證據的取證難度大大增加;其三,固定難。首先,互聯網交易以數據為載體,僅以賬號數據代表交易人的身份,難以確定犯罪嫌疑人。其次,利用網絡交易可以突破時空局限的特性,隨時隨地進行資金流動。這一特性使得追贓難度增加,涉案金額數量難以確定。其四,管轄難。互聯網金融犯罪依托互聯網進行,受害人遍布全國甚至全球各地。報案人所在地公安機關往往無法偵查到犯罪嫌疑人,犯罪行為發生地公安機關往往因為沒有報案而難以發現犯罪行為、確定受害人。因此,案件偵查任務交由何地何級的公安機關才能有效管轄,難免存在疑問。2009年,上海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擅自發行股票等20件非法集資犯罪案件,涉案金額約3.8億元,被害人1030人,有將近1.55億元贓款未追回”③。金融犯罪贓款追討尚且存在此多困難,依托互聯網進行的金融犯罪更是加大了追贓的難度。
綜上可見,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偵查存在諸多難點,使得對犯罪行為所得贓款的追討存在一定現實困難。由此衍生出的現實情況,一是追贓率較低,二是追贓所需時間較長。
互聯網金融犯罪本質上仍屬于金融犯罪。此類案件中,打擊犯罪與追回損失兩項職能是并重的。與傳統意義上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類的犯罪不同。傳統犯罪中,民眾更關心的是犯罪行為人最終會獲得怎樣的刑事處罰。但在金融類案件中,民眾以及受害人很少關注犯罪行為人最終受到怎樣的刑事處罰,而是更多地關注贓款能否追回、能追回多少、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等問題。受害人更迫切地希望公安機關能夠盡可能全、盡可能快地追回損失。亦即,面對金融犯罪案件,公安機關在履行打擊犯罪這一職能的基礎上,需要同時注重追回損失的職能的履行,才能達到應有的社會效果。
綜上可見,對公安機關而言,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偵破存在追贓率以及追贓效率低下的現實困難,但受害人更迫切地希望盡全和盡快地追回損失。筆者認為,受害人與公安機關的矛盾主要基于這種沖突產生。這種矛盾使得受害人容易產生不信任等負面情緒,需要加以疏導、緩和,否則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針對此類案件的工作不僅是經偵部門的任務,而需要公安機關內部多個部門的協作、聯動。筆者認為,基于傾聽人民群眾意見而設立的信訪部門,應當擔負起緩和社會矛盾、紓解社會負面情緒的職責,不能置身事外。公安信訪部門應如何在互聯網金融犯罪的處理過程中積極應對,實現社會效果,是值得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們分析了南京地區公安信訪部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的信訪工作的一個案例后,在借鑒其優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思想定位、制度設計、行為方式三個層面系統性地研究公安信訪部門針對此類案件的對策。
(一)案例及分析
通過我們的訪談,南京地區公安民警的介紹了一次公安信訪部門化解金融犯罪矛盾的案例。公安部曾指定南京公安偵破山東省一起金融犯罪案件。由于此金融犯罪的偵破難度較大,公安機關長時間未曾追回受害人損失。每年年關都會有一批受害人前來南京上訪。公安機關便將受害人帶領至公安信訪部門工作處,向其說明公安機關調查案件的進展、于此付出的工作、追回損失的困難之處等方面。通過與受害人的充分溝通,化解雙方矛盾,緩和受害人負面情緒。
我們認為,此次案例中,南京公安信訪部門的行為頗有可取之處。首先,信訪部門積極應對受害人的訴求,積極化解矛盾,而非置之不理。其次,介紹了案件的處理情況,闡明了公安機關的難處。以雙方共同諒解的和解方式平和地化解矛盾,是值得借鑒的信訪工作對策。
(二)思想定位:樹立服務型工作的思想,樹立群眾思想
信訪機構的建立本意是為了傾聽人民群眾意見,幫助滿足群眾合理訴求。在新世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下,公安信訪部門需要轉變思維方式,以服務群眾、方便群眾為工作目標。從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探求群眾的真正意向。
(三)制度設計
1.完善內部信息共享機制
根據社會調查顯示,互聯網金融犯罪受害人在長時間得不到相關信息的時候,迫切希望知道的是公安人員在偵破案件中做了什么工作,希望知道案件的處理進展,知道何時能夠追回損失。受害群眾將此類訴求訴至信訪部門時,如果工作人員一無所知,極易導致矛盾升級。但由于互聯網金融犯罪的跨地域性,受害人與主要負責案件偵破的公安機關常常不在同一地區。這種情況導致受害人前往當地公安信訪部門表達訴求時,往往對相關信息一無所知,也就難以給予受害人滿意的答復。受害人負面情緒得不到紓解,極易激化社會矛盾。因此需要完善內部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公安系統內部各地各級各部門信息的共享,加強政府信訪部門與公安信訪部門信息的共享,將跨地域處理的案件辦理情況和進度及時通報相關地區的相關部門,方便受害人了解案件相關信息。
2.發揮新聞發布制度的作用
2004年,公安部制定了新聞發布制度,要求各級公安機關按要求定期發布新聞,對重大事件及時發布新聞。現在,不少地區的公安機關采取了借助網絡平臺發布事件新聞的方式公布相關案件處理情況。但公安機關發布的往往是一時的新聞,對于本文所述此類需要長時間辦理且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案件,往往缺乏跟蹤報道,使得人民群眾難以知曉事件的后續處理情況,容易使民眾產生相關部門不重視、不處理案件的看法。根據社會調查顯示,持有“去信訪部門沒什么用”、“事情到了信訪那兒就會不了了之了”等類似的觀點的民眾所占比重并不低。我們認為,利用好新聞發布制度將是提升公安信訪部門公信力的有效手段。公安信訪部門作為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部門,利用好新聞發布制度,將一些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案件進行跟蹤報道,不僅有利于提升公安信訪部門的公信力,還有利于緩和受害人情緒,使民眾切實感受到公權力為保障其合法權益做出的努力,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四)工作方法
1.真誠禮貌,親和耐心,以理服人
當受害人前來公安信訪部門上訪時,心中常常充滿著負面情緒,甚至有的人言辭激烈、無禮謾罵,但是工作人員不能推脫和冷漠。信訪人員前來信訪,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幫助、表達訴求。因此工作人員良好的工作態度能穩定信訪人的情緒,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工作人員面對信訪人員時需要以禮待人,言語真誠。工作人員與信訪人員的交流是一個溝通的過程,要注意語言的親和力,善用語言技巧,保持耐心,闡明道理。這樣能夠很好的緩和信訪人員的負面情緒,避免矛盾升級。
2.積極主動履行工作職責
公安信訪工作人員不應該“懼訪”,反而應該在面對社會矛盾易發的案件下,積極主動出擊化解社會矛盾。公安信訪部門可以利用較為了解受害人的優勢,積極主動深入受害群眾,收集受害人的各種訴求,與相關案件承辦地公安機關主動聯系,積極針對相應的訴求提出解決方案,并反饋給訴求人。
3.公開透明,力求獲得受害群眾體諒
如上述案例中所述,公安信訪部門在公安部門短期偵破案件、追回損失存在現實困難的情況下,將公安機關偵破案件的進展、追回損失的困難之處向受害群眾述明不失為更好的選擇。受害群眾在知曉公安機關人員即使努力工作,仍然存在無法克服的困難的情況下,會體諒公安機關的困難之處。信訪工作人員應當對受害群眾的訴求不冷漠、不回避,主動調查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才有足夠的說服力說服受害群眾體諒公安機關的工作。
互聯網金融犯罪作為一種新型的犯罪形式,其特殊性決定了這類案件極易產生社會矛盾。如果不加科學地解決,將會極大的危害社會穩定與和諧。公安機關作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主要部門,面對此類案件需要各部門協同發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公安信訪部門在緩和社會矛盾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面對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公安信訪部門需要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對策,以達到其職能效果。以上的對策只是我們的拙見,還需要眾多學者進一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積極探索,發展創新。希望經過不斷的發展,公安信訪部門能夠真正發揮其社會職能,達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 注 釋 ]
①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5):107-108.
②白陽,陳寂.“e租寶”非法集資案真相調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31/c_1117948306.htm.
③賀平凡,周強,肖晚祥,羅開卷.依法懲治金融犯罪 維護金融市場安全——上海高院關于金融刑事審判的調研報告[N].人民法院報,2010-6-17.
D
A
2095-4379-(2017)17-0093-03
唐銘一(1996-),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江蘇警官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在讀;陳小芳(1998-),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蘇警官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