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約
浙江省仙居中學,浙江 臺州 317300
?
論互聯網眾籌背后的法律風險
尹 約
浙江省仙居中學,浙江 臺州 317300
本文從喜愛的電影著手研究互聯網股權眾籌這一新興模式產業,分四大方面進行文章論述。第一章節對互聯網眾籌進行概述,分析發展現狀和其特點;第二章節著重從互聯網眾籌的參與三方分析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第三章節由表及里,結合國外較為完善的法律探討其先進之除,并引以為借鑒;第四章節則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現狀,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實施建議,旨在通過完善立法、加強監管、完善后續等方法構造一個健康而平穩發展的金融秩序環境,鼓勵互聯網眾籌在合法的環境里不斷創新發展。
互聯網眾籌;法學;金融學
作為一名西游迷,《大圣歸來》是筆者非常喜愛的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在這部電影的結束時,大屏幕上出現了很多孩子的名字,原來是導演在拍攝初期由于資金緊缺而向家長們眾籌,作為回報將孩子們的名字寫在最后的股份參與人中。因此,筆者對于互聯網眾籌這一新興的產業產生興趣,結合法律進行研究,分析國內的現狀,結合國外已有法律法規,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
(一)國內基本情況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也是一個懷疑的時期。”百年前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中的話用來形容當今中國的金融市場狀況非常地貼切。
我國的金融市場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進步與發展,但由于我國的歷史國情等原因導致金融市場發展極度不平衡,不利于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因此,在當前市場上,傳統的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對國有企業以及大型民營企業放貸,而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通常因為資金流動性差或剛剛起步等原因無法順利融資,導致社會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極大地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人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造成了打擊。
(二)眾籌及互聯網眾籌的概念
眾籌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眾籌一詞最早來自英文“crowdfunding”,通常也被稱為大眾投資,即號召眾人為某項事業提供某種形式的幫助活動。而互聯網眾籌最早出現在美國,是發起人通過互聯網召集公眾進行小型投資而達到融資目的的一種經營活動。
(三)互聯網眾籌之分類及特點
1.金融的本質功能并未發生變化,仍為資金融通,也沒有突破傳統金融模式的范圍,仍然離不開傳統的利率、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
2.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資金來源等運作模式方面有著顯著區別,更具有普惠性、大眾性和簡易性。
3.充分利用了網絡的優勢:降低交易成本、縮短融資時間、網絡用戶更加眾多、線上操作更加便捷、更大限度分散風險等。
4.解決了融資需求與創業資金不平衡的問題,符合小微金融和初創企業的發展需求,成功建立起多層次的市場需求。
5.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優秀投資人進行良性互動,綜合平衡和考慮,歸納成功的創業思路和商業模式及運營規劃,從而帶動初創企業前進,提升中小型新興企業成功率。
(一)投資者所面臨的法律風險
1.隱私泄露的法律風險
根據法律規定,投資者需登記真實個人信息進行實名認證,并且股權眾籌平臺必須對投資者的信息真實性、資產情況及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審核。雖然平臺具有保護客戶隱私的義務,但是仍然出現不法平臺銷售客戶信息給第三方及平臺被黑客攻擊而泄露客戶隱私的情況,造成了投資者的經濟損失。
2.涉及合同詐騙的法律風險
通過眾籌平臺進行融資活動的參與人有投資者、融資者和平臺三方,這種情形與傳統的模式相比所面臨的欺詐風險更高。由于透明度的降低,項目審核完全交由平臺審理,而這一審查完全是單方面的,并不能完全保證達到審核標準。此外,平臺和融資者之間也可能存在不正當的利益關系而蒙騙投資者,缺乏真正的保障和制約機制。
3.資金池的法律風險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很多項目融資具有期限性而導致已募集到的資金沉淀在資金池中,要達到預期數額才可流轉。因此,在大筆資金沉淀資金池的期間,這些利息該如何計算,以及這筆資金被偷偷用作非法投資,第三方平臺和投資者又該承擔怎么樣的法律風險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4.退出機制的法律風險
由于互聯網的便捷性,投資者在選擇項目時十分容易便捷,但是在募集成功組成合伙人后,投資者因個人原因要求退出的請求較難實現。
5.存在洗錢的法律風險
所謂洗錢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貪污賄賂犯罪和金融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并使其表面上合法化的行為。互聯網眾籌的不透明性及審查的漏洞為洗錢的可能滋生了環境。
(二)發起人所面臨的法律風險
1.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的法律風險
現行《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了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批準,擅自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數額巨大、后果嚴重的行為。”在股權眾籌的過程中,項目發起人所實施的行為從過程和結果來看,本質是達到一種公開發行或者轉讓股票以求增資的效果,有觸犯自行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之嫌疑。
2.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構罪風險
我國《刑法》在第一百七十六條設置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跟據最高院的司法解釋的規定,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包括四個特征,而債券型眾籌項目也是最容易碰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的底線。
3.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的構罪風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而集資詐騙罪是詐騙罪的特殊條款形式。所有的眾籌都有可能觸碰詐騙罪的風險,必須嚴格監管,按照程序完成合法的融資才能避免詐騙罪的誕生。
(三)眾籌平臺本身的法律風險
1.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的刑法風險
《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了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其概念是指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擅自設立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情況。而在股權眾籌中,平臺運營方在交易過程中實際上發揮了股票流通交易場所的功能。在具體實踐中,債權型眾籌平臺運營方往往并不規范,平臺自融資、資金錯配形成資金池等現象常有發生,股權眾籌平臺既非證券交易所,也非股份轉讓系統,盈利模式卻與之相似,規范合法程度還亟待規范。
2.非法經營罪的構罪風險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非法經營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有以下行為之一,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其中第三項就規定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非法經營證券、期貨、保險業務的,或者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情形。”非法經營罪是建立在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的基礎上而成立的。
3.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的法律風險
職務侵占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務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互聯網眾籌平臺具有的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的刑事風險也屬于外生性風險,即由平臺運營方不當的操作行為或者違法犯罪行為所引起的。一般是由第三方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侵占資金池內資金以他用的情況,需加強監管。
4.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構罪風險
根據《刑法》規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客觀構成要件要素主要包括三種行為:出售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以及非法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這種犯罪行為是由平臺的工作人員在掌握公民信息的情況下為一己之利而出賣產生,同屬于外生性風險。
(一)美國股權眾籌的法律監管經驗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面臨經濟困境,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處于夾縫中生存。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于2012年4月初簽署生效的《工商初創企業推動法》(簡稱“JOBS法案”),是全球范圍內第一部對股權類眾籌作出規范的立法。
JOBS法案對融資的條件設定、投資者的種類劃分、投資金額的最高限度以及對融資者和平臺等要求限制內容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其中包括股權眾籌地位的合法化,加強對投資者的分類保護,規定了融資者和平臺的多項義務,消除股權眾籌所需應對的一些法律風險。
(二)英國的互聯網眾籌監管制度
為了實現更好地保障互聯網眾籌投資人的利益,英國的金融行為監管局在2013年10月24日出臺了《關于融資平臺和其他相似活動的規范行為征求意見辦法》,繼美國之后,為互聯網眾籌的監管措施提供了制度建議,促進眾籌的健康發展。
其主要內容包括降低隱性投資方的投資風險,限制參與互聯網股權眾籌的投資方種類;眾籌平臺必須獲得授權,得到相關方的允許;對投資人、投資額度和投資咨詢作出限制等。在保證交易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融資交易。
(三)國外互聯網眾籌的監管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從美國、英國等其他國家的法律來看,他們的監管層對于互聯網眾籌的態度都是呈支持的狀態,所以各項措施都制定得相對比較靈活。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充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但又不阻礙互聯網眾籌的發展,從而保障投融資雙方都能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下進行交易,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此外,各國對互聯網眾籌的監管都存在以下幾點共性:第一,對眾籌項目的內容進行劃分,便于監管;第二,對中介機構需要進行登記和監管,只有被合法授權才可進行金融投資項目;第三,各國都十分看重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對投資者利益進行了切實的保護。
(一)刑事法律應做出相應的調整
互聯網金融代表著金融行業的創新和變革,而在此情況下和原有的法律滯后形成了矛盾。在立法方面可以推進《證券法》的修改,學習和借鑒JOBS法案,在保護互聯網眾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將互聯網金融活動規劃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
應該在刑法規制的模糊區域明確規定相關罪名的界限,并修訂完善配套的相關法律文件,頒布新法,對互聯網股權眾籌進行限制、規范和監管,從根本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平穩發展。
(二)市場信用體系的建立
為了更好的防范融資者通過股權眾籌平臺進行詐騙案件的發生,建立一個穩定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至關重要。股權眾籌平臺對于需要進行融資的企業的資信情況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監管機構及監管方式也應不斷調整,適應最新的情況,降低資金池的法律風險。
(三)爭議矛盾方面的解決
對于股權眾籌中可能出現的多種問題,需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爭議。通過調節、規制、訴訟等多種手段結合,并增加普法教育提高法律意識,在多方面解決矛盾。
我國的股權眾籌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小型企業最為青睞的一種融資模式,其創新性和便捷性不言而喻。但同時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互聯網眾籌也缺少相關的法律研究和法律規范。對于股權眾籌之名實施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洗錢犯罪,以及在開展股權眾籌活動的過程中實施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現象,應堅決予以打擊。
本文從互聯網眾籌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結合我國當前互聯網眾籌的發展趨勢,著重分析存在的法律風險及漏洞,并對比國外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最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和建議,希望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監管,解決爭議,對股權眾籌給予正確的指引,保證股權眾籌市場的健康運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5修正版).
[2]成琳,呂斯寧.中國股權眾籌平臺的規范化路徑——以“大家投”為例[J].金融法苑,2014.
[3]李有星.中國證券非公開發行融資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黃健青,辛喬利.眾籌新型網絡融資模式的概念、特點和啟示[J].國際金融,2013(9).
[5]李建平.美國JOBS法案面面觀[J].國際商報,2012,4:67-70.
[6]劉憲權,金華捷.論互聯網金融的行政監管與刑法規制[J].法學,2014(6).
D922.287;F724.6;F
A
2095-4379-(2017)17-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