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秋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淺析模仿諷刺作品的合理使用
——以谷某某自制視頻為例
蒲秋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本文將聚焦谷某某自制視頻,通過該案例分析模仿諷刺作品的合理使用條件,并結合我國目前現狀,討論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模仿諷刺作品;合理使用;著作權
“我是谷某某,今天要說一個XXX的故事!”最近,一名來自臺灣的男生重新對電影情節進行解構,將其剪輯為短視頻,配上獨有的臺灣腔,以詼諧幽默的解說贏得了廣大粉絲的喜愛,成為微博上炙手可熱的新晉“網紅”。到目前為止,谷某某的“幾分鐘看電影”系列播放量已有幾千萬,但同時其引發的著作權問題也引起了討論。本文將以谷某某自制視頻為例,探討谷某某自制視頻此類模仿諷刺作品是否屬于侵權行為及其是否適用合理利用制度,并結合我國目前的現狀,討論實踐中此類作品的合理使用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模仿諷刺作品含義
“模仿諷刺”這一概念最先是由王遷教授提出,該詞源自英文“PARODY”,其原意是“對作品具有特色的風格加以模仿,以達到滑稽或嘲諷的效果”。在著作權法中,模仿諷刺作品是指“對知名作品進行轉換型使用,以達到對原作進行諷刺、嘲弄、批判或評論的目的,而不是僅僅借用原作引起人們對新作的注意”。
從該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來,模仿諷刺作品的目的是對原作所進行的諷刺和批判,因此利用原作對原作以外的對象進行嘲弄并不屬于模仿諷刺。谷某某的自制視頻,多是對世上公眾普遍認為的“爛片”進行的剪輯和解說,如在《5分鐘看完2016幫你擺脫情傷的電影<擺渡人>》中,谷某某通過大量對《擺渡人》情節和臺詞的引用,諷刺該電影情節不知所云以及臺詞太過矯情不符合人物身份,達到了對原作的批判目的,因此屬于模仿諷刺作品。
(二)模仿諷刺作品侵犯著作權
模仿諷刺作品是對原作的一種重構,不免會對原作進行大量引用,在利用原作的基本表達之上,創作出的新的作品。這實際上是一種對原作的改編。
改編權是著作權人的核心權利之一,其含義是“著作權人享有的以其作品為基礎變更其表現形式或使用方式,重新表現其作品內容的權利。”模仿諷刺作品實際上是對著作權中改編權的侵犯,因而若沒有著作權人的許可,模仿諷刺作品的創作實際上是一種侵權行為。
因此,筆者認為谷某某自制視頻為一種侵權行為,但是該行為雖然侵權,但若其可以適用著作權中合理使用制度,那么谷某某自制視頻這一類的模仿諷刺作品依然可以合理的利用和創作。
(三)模仿諷刺作品不適用目前的合理使用制度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必向其支付報酬而使用其作品”。其目的是在作者利益、利用者利益和廣大公眾的利益之間尋求的一種協調。
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中詳細規定了12項具體的合理使用方式,其中包括“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因此很多人會將模仿諷刺作品納入“特殊形式”的評論范疇,將其適用合理使用制度。但筆者認為,模仿諷刺作品是不屬于該條款規定的情形的。我國著作權法對“適當引用”進行了較為詳細說明,即“適當引用”是“所引用部分不得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實質部分”。模仿諷刺作品,因為首先要對其進行“模仿”,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對原作的實質或主要部分進行引用,所以模仿諷刺作品不能算是“特殊形式”的評論。
因此,在目前的著作權法條文中,模仿諷刺作品是不能進行合理利用和創作的。但是這將會引發一個問題,即此類模仿諷刺作品不能在網絡時代延續,扼殺了民眾的創作熱情,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公眾自由評論權的剝奪,因而,筆者將重新審視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條件,在各種權利的博弈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力求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使得模仿諷刺作品等可以合法自由創作,促進文化發展。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判定——“三步檢驗法”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一種對著作權行使的限制,但是目前的法律條文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急需修改。在著作權法送審稿中,為解決司法實踐的漏洞,加入了第十三條兜底條款,即“其他情形”,同時規定“以前款規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本次修改實際是將“三步檢驗法”作為合理使用制度的考量依據。
由此可見,我國著作權送審稿為模仿諷刺作品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留下了一定的空間。
(二)模仿諷刺作品合理使用的適用條件
“三步檢驗法”來源于1841美國斯托雷法官提出的“合理使用三要素”。其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合理使用只能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例如個人使用、適當引用、新聞報道等。
第二,合理使用不得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沖突。這一條的規定主要是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優先權,在社會發展和著作權人權利保護的過程中,應傾向于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只有著作權人正常的權利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才能對著作權人權利進行限制,并且這種限制是以上一條為前提的。
第三,不得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這一條側重于對著作權人精神權利的保護,例如,在合理使用過程中應當保護著作權人的署名權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條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稱之為合理使用。據此,筆者得出了模仿諷刺作品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判定條件。
1.模仿諷刺作品具有非營利性
作品的非營利性,不是指做作品不能獲取經濟利益,而是沒有商業目的情況下所進行的創作。模仿諷刺作品的非營利性是指,作者在對原作所做的諷刺性評價不是受商業利益的驅使的,而是自愿對原作所做的批判。谷某某的自制視頻,都是谷某某對原作電影的真實評價,表達了他對原作的批判,雖然谷某某將自制小視頻上傳到網站,受到廣大粉絲關注和喜歡從而獲取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這仍然是非營利性的。
若谷某某的自制視頻是受到原作競爭對手的利益驅使,為了批判而批判,那么這便具有了營利性,不能適用于合理使用制度,同時,原作競爭對手和谷某某也可能陷入不正當競爭的糾紛當中。
2.模仿諷刺作品不能與著作權人的利益沖突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模仿諷刺作品會對原作作品產生一定的影響,譬如公眾因為模仿諷刺作品而對原作產生厭惡之情而不再購買或者觀看原作,也目前也有所謂的“逆營銷”,即公眾會因為模仿諷刺作品而對原作產生較大興趣,因此模仿諷刺作品對原作的影響是好是壞是很難說清楚的。
但是如果因為模仿諷刺作品對原作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而使得原作作者的經濟利益受損,便要禁止模仿諷刺作品的話,這實際上是對公眾言論自由權的剝奪。所以在這里所說的著作權人的利益,并不是指單純的經濟利益,而是考慮的是著作權上的利益。換言之,模仿諷刺作品不能損害著作權人的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如改編權、署名權、出租權、廣播權和放映權等。若谷某某自制視頻在引用大量原作作品時,將原作作者姓名改變,這就是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權益,則不能適用合理使用制度。
王遷教授同時提出,“在考慮一種行為對原作市場造成的損害時,不僅要考慮現實的損害,也要考慮潛在的損害。例如,作者出版小說之后,如他人未經許可將小說故事改編成漫畫形式并公開出售,并不會與小說市場形成競爭,但是這種未經許可的改編行為卻損害了作者開發小說改編作品市場的能力”。
3.模仿諷刺作品具有高轉換性
來自美國的轉換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是分析合理使用制度的核心,該理論認為作品若轉換性高,便可適用于合理使用制度。通常情況下,轉換性使用需要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后作品中是否在原作品基礎之上,增加了新的理解、美學或信息;第二,對原作品的適用是否具有全新的功能或價值,還是僅僅再現原作品在被創作時所具有的功能或價值。
模仿諷刺作品通常情況下具有較高的轉換性,因為其表達作者的自己獨有觀點和看法,具有全新的價值和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諷刺作品應該具有全新的功能或意義,若其引用過多,但諷刺功能不足,轉換性低,仍不能適用于合理使用制度。谷某某自制視頻是對原作品的重新解讀,除了引用原作畫面之外,配音語言劇情等是谷某某自己獨立完成,同時具有很強的諷刺意義,轉化性較強。
(一)舉證難,不利于維護原作作者的權利
在我國,隨著內容創新的崛起,出現了一大批的自制視頻新媒體人,這些新媒體人在微博等網站因自制視頻內容質量較高而收獲了大批的粉絲,形成了所謂的“意見領袖”。他們所做的評論影響較大,因此某些電影方會聯合他們,自制視頻來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擾亂市場秩序,從而獲得不正當競爭的利益。
可是原作電影方收集證據較為困難,很難舉證證明新媒體人和其具有競爭關系的電影方具有合作關系,因而自制視頻的新媒體人會濫用模仿諷刺作品的合理使用從而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模仿諷刺作品的轉換性判定難
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判斷轉換性,如何判斷何種程度的“追加模仿”能夠構成“合理使用”,換言之,判斷模仿諷刺作品構成合理使用的標準是什么。缺乏明確的標準,使得法官在判案有較大的自主權,同一個案件也許因為法官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結果,而這將是對法院判決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一大挑戰。
[1]王遷.論認定“模仿諷刺作品”構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則——兼評<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涉及的著作權問題[J].科技與法律,2006(1).
[2]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盧海軍.論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J].法商研究,2007(3):29.
[4]熊琦.論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J].法學家,2011-2-15.
[5]吳漢東.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價值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6(3).
D
A
2095-4379-(2017)17-0116-02
蒲秋璇(1996-),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