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真真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淺析(外)祖父母探望權權利主體地位
路真真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為了能夠讓(外)祖父母享有合法的探望權權利主體資格,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在探望權的立法上將其規定為探望權的權利主體,為法官處理此類案件提供法律依據,為當事人訴訟提供法律依據。
探望權;(外)祖父母;(外)孫子女
案例一:賀某與明某探望權糾紛一案。①一審駁回起訴,二審支持。
案例二:丁某、王某與白某探望權糾紛一案。②
案例三:胡某某與王某某探望權糾紛一案,法院判決支持胡某某享有探望權。③
由以上案例可知,法院對于(外)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權看法不一。之所以出現同案不同判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在(外)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權的問題上存在法律漏洞,沒給予法官明確的法律規定,使法官在做出判決結果時依據不同的法律依據做出了不同的判決結果,盡管各方均未違反法律規定,但會給當事人造成不公平結果。
(一)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婚姻法》無關于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權的規定,也就是說(外)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權在我國存在法律空白或說立法排除了其權利主體地位。這兩種理解都可以,但是不同人對法條理解不同,會指引其做不同決定。對于部分人來說,可能認為(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積極爭取權利;部分人認為其沒有探望權,不要求探望(外)孫子女。對法官來說,有的法官認為這是一條法律規則,明確了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是探望權主體,其他人不是;其他法官認為這是法律存在的漏洞,是法律空白,應當通過法律解釋,利用法律原則填補法律漏洞的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根據公序良俗原則確定(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總之,現行立法帶給人們諸多困擾,讓法官根據不同理解做出不同判決,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帶給當事人的是不公平及不確定的法律指引。
(二)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外)祖父母探望權糾紛案存在受理難問題
因為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外)祖父母是探望權的權利主體,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有的法院會受理此類探望權糾紛案件,有的裁定駁回起訴。在全國首例跨國探望權糾紛案件中,丁某、王某就經歷了法院受理難的問題,丁某轄區法院認為此案不屬受理范圍裁定不予受理,隨后兩次提出再審申請,均被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最終通過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請求抗訴才真正使得案件被受理,并最終獲得勝訴。當然還有很多類似案件,在訴訟過程中或多或少遇到受理難問題。
2.(外)祖父母探望權糾紛案存在同案不同判現象
在我國,有的法官依據法律規則認為只有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是探望權的主體,直接排除了(外)祖父母的探望權主體地位;有的法官認為我國關于探望權的規定存在漏洞,主體應當包括(外)祖父母,所以依據公序良俗原則來判決(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還有的是不同級別的法院之間所出的判決結果是截然相反的,案例一中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的判決結果就是不相同的。同案不同判對當事人來說會產生不公平的結果。
(一)從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出發
首先,對子女來說,除了父母,在世界上最親的人就是自己的(外)祖父母,是其直系血親,關系密切,而我國立法卻沒將其規定為探望權的主體,這不符合我國的倫理道德;其次,(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對孫子女來說有利無害,可讓孫子女得到更多的愛,可彌補家庭破裂帶給孫子女的影響;最后,在國外很多國家也將(外)祖父母納入到探望權權利主體中來,如美國,德國等等,這也是國際上的一個大趨勢,是關于探望權規定的大方向,作為重視親情倫理的中國更應當全方位保障兒童的利益。
(二)從老年人權益保障出發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隔輩親”,現在也如此。(外)祖父母在照看(外)孫子女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很多家庭都是年輕人上班,老人在家照看孩子,老人照看孫子女并不是其法律義務,而是基于親情,基于道德,基于子女及孫子女的愛,同時也使得(外)祖父母和(外)孫子女的情感聯系更加緊密和不可割斷。但是隨著離婚率的升高和意外事故的發生,改變了這種狀態,使得(外)孫子女不得不隨另一方生活時,因為一些原因,人為地割斷了(外)祖父母和(外)孫子女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尤其對一些失獨老人來說,失去了與(外)孫子女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更是喪失了情感寄托和慰問,使其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對老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也不符合我國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缺少人情味。為了能夠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我認為應當賦予老人探望(外)孫子女的權利,使其作為探望權的權利主體,不再被人為地剝奪其與(外)孫子女交流見面的機會。
(三)眾多學者的共同呼聲
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在著作中都提到了要擴大探望權的權利主體范圍,其中就有關于要將(外)祖父母納入到探望權權利主體中來的相關論述,他們一致認為(外)祖父母應當成為探望權的權利主體。就像著名學者楊立新教授曾說過的“祖父母沒有對孫子女的探望權,不但是違背民法習慣的,也是不符合人性和情理的。”學者們的呼聲對于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法律的進步和完善,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問題,可以促使立法者修改相關立法或出臺新的司法解釋等等。而且,學者們的解釋又稱為學理解釋,在司法實踐中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實在司法實踐中之所以出現判決(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也離不開學者們的學理解釋。
(四)司法實踐中判決支持(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
在我國關于(外)祖父母請求探望(外)孫子女的案件也是蠻多的,當然有些案件沒有得到法院支持。不管怎么樣,司法實踐中已經認可了(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作為此類案件的一個標準和參考。文中的三個案例雖然經歷了一波三折,但最終都得到法院的支持,尤其是全國第一例跨國隔代探望權糾紛案。就像民法專家、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黃忠所說:“就個案而言,本案的抗訴成功有效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為隔代探望權糾紛的處理提供了示范,但本案也反映出我國婚姻法在關于探望權立法上存在的不足。要徹底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內的親屬行使探望權掃清法律障礙,維護家庭正常倫理,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實現同案同判,還需要在民法典分則的編纂中,對婚姻法的相關規定予以完善。
(五)(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權順應國際大趨勢
國外很多國家為了最大化的保護子女的合法權益,都不同程度擴大了探望權權利主體范圍,甚至沒有血緣關系的朋友,只要對子女有利,就可以申請探望。這種做法不只在一個國家實施,而是一種國際大趨勢,是對離婚子女有利的做法,所以我國也應當逐步的擴大權利主體的范圍,包括子女本身、(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等,還可以設立兜底條款,有利于子女的其他主體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申請探望,總之,一切為了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一切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
(一)出臺新司法解釋對探望權的相關規定予以解釋
當出現新問題新情形時往往可以采用司法解釋的形式來解決疑惑,來對法條中的問題進行闡釋,更加細化明確,這樣可以使得法條更加完善,便于人們理解和適用。我國關于探望權的規定也可以通過出臺司法解釋的形式來對(外)祖父母的探望權權利主體地位做出明確規定,而我國現行的探望權相關規定已經不能完全適用我國的現實需要,所以可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對其進行補充和解釋,使其更加完善。
(二)修改《婚姻法》的相關法條,將(外)祖父母納入探望權權利主體范圍
我國自2001年增設探望權以來,僅同年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對其進行了補充規定,自此十六年沒對其補充和修改,已不能滿足我們現實的需要,比如探望權中的規定過于原則化,沒規定(外)祖父母探望權權利主體資格等等,所以需要對探望權制度細化和修改,尤其是探望權權利主體方面,應當將(外)祖父母納入到探望權權力主體中來,并對(外)祖父母行使探望權的方式以及時間等各方面予以規定,并給予其探望權得不到行使時或受到阻礙時的救濟權利。總之,通過修改立法,可以使我國的探望權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三)做好普法宣傳工作,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有好的法律不代表為人們所了解所遵守,所以我們在做好立法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法律的宣傳,尤其是面向廣大的農村、山區以及偏遠地區更要做好普法宣傳工作。當我們的法律有所改動或有所更新的時候,更要做好新法律的宣傳工作,能夠讓人們對新法律新法條有認知有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人們去依照法律行使權利,依照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等等。在我們周圍,就有一些離婚家庭或失獨家庭,他們沒有去行使探望權,沒有去尋求法律的救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方面可能是他們對親情的淡化,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享有探望權,也就談不上使用法律的武器來救濟自己。因此,我認為我們不僅要做好立法工作,更要做好普法宣傳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百姓知法守法,才能夠形成良好的法治國家。
不管是從親情角度考慮,還是基于我國的現實需要,(外)祖父母成為探望權權利主體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解決社會上的一些糾紛,也可以起到保護子女的合法權益以及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效果,是符合人性和情理的,當納入到法律規定中時,既達到了追求合理化的效果,又達到了追求合法化的效果,總之是法治的進步。
[ 注 釋 ]
①http://www.lawyerwq.com/Item/47476.aspx.
②中國裁判文書網(2016)渝0112民初5648號民事判決書.
③中國裁判文書網(2015)克民初字第5135號民事判決書.
[1]趙超.祖父母外祖父母成為探望權主體的證成[J].法制與社會,2013.4(下).
[2]王春霞.適度擴大探望權主體是立法趨勢[N].中國婦女報,2016-8-26.
[3]付琴,楊遂.祖父母對孫子女應當享有探望權[A].陳葦主編.家事法研究(2015年卷)[C].群眾出版社,2011.
D
A
2095-4379-(2017)17-0118-02
路真真(1991-),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山東政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