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洲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
論新媒體時代下服刑人員通信自由權的保護
杜洪洲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伴隨著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思維的普及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意義上通信和通訊的認知,給公民的通信自由注入了新的內涵。又因為服刑人員的人群特殊性,其因違反了法律,人身自由受到了剝奪,故而該人群本應受到保護的通信自由權因客觀條件的限制出現了諸多的問題。筆者希望在明晰現狀,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之策。
通信自由權;服刑人員;監獄法
(一)通信自由權的內涵
我國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所謂通信自由,它是指通過信件、電報、電話、傳真等其他通信手段傳達通信秘密,而免受來自國家權力侵犯的自由。而隨著資訊日新月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通訊手段也發生著飛快的變化,微信、微博、MSN等即時通訊軟件應運而生,因此,僅用列舉的辦法難以窮盡。故而我們只有從通信自由的目的上加以定義,即該項自由的目的是特定的相互通信的人有權不對第三者透露所傳送的資料或意見的內容。①
(二)新媒體時代下通信自由權的性質
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通信自由的憲法權利性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信自由權是一種人權。作為人根據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應當享有的一種權利,人權是通信自由權最顯著的標簽。它是一種源于自然法的道德權利,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上的效力,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應享有通信自由權,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生俱來的權利,這種權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產生內涵與外延上的變化。其次,通信自由權還是一種憲法權利。縱觀世界各國,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把通信自由權放到了憲法的高度之上,確認其為憲法的基本權利。實質上,在筆者看來,通信自由與人身自由、表達自由密切相關,通過憲法確認通信自由并形成獨立完整的權利體系,一定程度上厘清了通信自由權的內涵和外延,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深入地理解這一基本權利。最后,通信自由還是一種公權利。②畢竟,通信自由權是在憲法之中得到了確認的基本權利,其具有更高的權利位階,擁有最高的效力等級,又因為其在憲法之中得到了體現,故而使得通信自由權在諸多公法領域下的制度構建中也得到了實現。
(一)服刑人員通信自由權保護的法律依據
首先,通信自由權一直以來均受我國的憲法保護。從歷史上來看,不管是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還是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亦或是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均從不同的角度保障了人民的通信自由權。其次,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受我國法律的保護。我國的《刑法》、《監獄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多部法律,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地架構起了一張針對保障服刑人員通信自由權的保障之網。
(二)服刑人員通信自由權保護的現實依據
首先來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其需要在社會中工作、生活,即使在監獄中服刑的服刑人員也不能脫離社會,如果將這一群體完全封閉起來,絕對地不接觸社會,不僅不利于他們的教育改造,也是極不人道的。筆者認為,對服刑人員的權利的限制一定要堅持教育和改造相結合的方針,這也是保障服刑人員人權的體現。通信作為服刑人員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能夠很大程度地幫助服刑人員不要與社會完全脫節。通過與外界親戚朋友的有效溝通,服刑人員能夠安心改造,舒緩心中的壓力,有利于他們在服刑期滿后重返社會。
其次,保障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也是一種約束監獄管理人員的需要,正所謂“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③。在監獄的環境中,監獄管理人員處于強勢地位,而服刑人員處于弱勢地位,這一強一弱的對比極易形成監獄管理人員的強權。在有些地方,監獄管理人員為了防止服刑人員告狀,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扣押舉報信,這種現象的發生也絕對不是個案。如果能夠有效地保護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這種公權力的恣意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遏制。
(一)立法上的缺陷
作為與服刑人員權利義務最為密切的《監獄法》,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其與服刑人員的日常生活以及監獄的日常管理工作息息相關,故而其立法技術的成熟與否,法的價值的沖突協調是否公平,能否稱為良法,備受關注。根據《監獄法》的有關規定,監獄有權對服刑人員的信件進行檢查,但是若信件內容有礙改造,監獄有權扣留。這時,問題便隨之凸顯而來。究竟何為“有礙改造”?如前文所述,我國憲法規定的通信自由權的限制理由是出于國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通過對比限制理由,我們不難發現,監獄的限制權限明顯超過了憲法規定的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權限。
(二)監督上的乏力
首先,服刑人員通信自由保護的外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各個監獄都設有檢察院的常駐機構,服刑人員可以向其舉報監獄的違法行為或者將舉報的信件投入其信箱之中從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因為檢察院的常駐人員與監獄人員相互熟識,在很多時候,存在著互相包庇的可能,使得不利于監獄利益的信件無法通過此路徑向外反映。
其次,服刑人員通信自由保護的內部監督機制也有待加強,雖然《監獄法》從法律層面規定了監獄的管理行為不僅要受到司法機關的監督,還要受到來自服刑人員和上級機關的監督。但在實踐中,諸多的保障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一方面,服刑人員因為自己的檢舉、舉報行為,不但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很有可能遭受來自管理人員的批評教育。另一方面,監獄管理方處于絕對的優勢,使得服刑人員唯有服從,不敢違背管教人員的意圖。
(三)守法中的問題
筆者認為,無論公民究竟出于何種原因遵守法律,使社會之中的守法狀態成為常態是法治得以最終實現的基礎性條件。在客觀條件方面,守法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環境,而在主觀方面,守法的主體應當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及素養。前者更多的涉及立法與執法的問題,而后者,即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政府的作為。長時間以來,監獄管理得不到有效的監督,服刑人員不知維護自己的權利,這無異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法律的信仰在該領域也就自然難以形成了。
(一)立法上進行完善
筆者認為,在憲法不能輕易修改的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相關司法機關的職權,通過有關文件來明晰“有礙犯罪改造”的含義,將該概念的范圍明確在對服刑人員的改造產生實質影響,危害監獄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區間之內。另外,監管人員應根據服刑人員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對信件進行表面審查還是實質審查。這在保護了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的同時也減輕了監管人員的負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監獄管理方形成強權的可能,保護了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
(二)監督上進行完善
首先,我們要改善檢察院的監督,有效防止檢察院駐監獄的檢察人員與監獄管理人員出現同化的問題,引入第三方監督主體,使其既單獨地成為一股獨立地監督力量,又在一定程度上監督檢察院的監督職能。這一第三方可以是新聞媒體,也可以是社會組織,還可以是普通公眾。建立監獄適度開放制度,為第三方監督提供制度支持,從而有效地推動監獄管理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的公開化、透明化;建立社會獨立巡視員制度,賦予獨立巡視員一定的權力,有效地對監獄管理的方方面面進行監督,從而保障服刑人員的通信自由權。
(三)守法上進行引導
如何改變現階段在監獄中形成的監獄強權,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應強化監獄管理人員的法治意識,推動監獄管理人員學習法律、法規以及有關監獄管理的相關知識,定期面向監獄管理人員,舉行法制講座,法律講壇,邀請理論與實務界的專家老師來傳授知識,使監獄管理的執法隊伍知法、懂法、守法、尚法、用法。其次,應增強服刑人員自身的權利意識,推動服刑人員有組織、成規模的學習法律知識,不僅使他們知道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真正做到悔過自新,還應令他們了解自己依法被剝奪的權利有哪些,未被剝奪的權利有哪些,從而有效地進行改造,有效地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 注 釋 ]
①韓大元.憲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2頁.
②竇智.新媒體時代通信自由權的憲法保障與限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5.
③王利明.法治:良法與善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18.
[1]韓大元.憲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2.
[2]張千帆.憲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43.
[3]王世杰,錢瑞升.比較憲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20.
[4]王利明.法治:良法與善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18.
[5]蘇曉宏.法理學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64.
[6]竇智.新媒體時代通信自由權的憲法保障與限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5.
[7]潘麗萍.法的價值理念的主體間性向度——法律信仰何以可能[J].東南學術,2015(2):191.
D
A
2095-4379-(2017)17-0130-02
杜洪洲,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