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靖涵 張 瑩 周佳艷 鄭思蕾
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
浙江農民環境意識調研
曾靖涵 張 瑩 周佳艷 鄭思蕾
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治理和改善農村環境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農民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關鍵,此次調研采用問卷形式,得出環境意識方面的四個結論:一是能夠認知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對一些專項問題不甚了解;二是能夠認清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把兩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三是在應對農藥、秸稈等環境問題已能較好處理,但在應對白色污染和垃圾分類等新環境問題方面還不夠;四是能夠認識到環保是個人、社會和政府應共同承擔的責任,并希望政府加強對破壞環境行為的處罰和監管。根據結論,提出進行環保理念的宣傳,普及環保知識、加強垃圾處理,整治農村環境、加強監督管理,建立獎懲制度、發展農村教育,提高環保素質、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五項對策,實現人與自然科學發展。
農民環境意識;對策;科學發展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村的生態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形勢嚴峻。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主力軍,農民的環境意識也成為了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關鍵。
此次調研,旨在了解浙江農民具有怎樣的環保理念,不同地區的農民對于環境問題的看法存在哪些差異,收集環保意識的數據,分析農民環保意識的偏向性,制定出切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建議,為浙江政府制定環保方案提供數據和參考,推進政府正確決策,共同促進浙江“三農”政策的落實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本次調研活動選取了浙江永嘉橋下鎮、寧波余姚低塘鎮、義烏和溪村和紹興上虞東華村作為調研地,調研對象保證男女、各年齡階段比例均衡,文化程度涉及各層次學歷。調研以問卷形式展開,四地共發放問卷415份,回收378份。其中橋下鎮發出110份,回收100份;低塘鎮發出105份,回收101份;和溪村發出100份,回收95份;東華村發出100份,回收82份。問卷涉及被調研者基本情況、環境問題的認知、環保意識的認知、環保行為的踐行及對政府作用的認知四個部分。
(一)環境問題的認知
1.環境問題對生活和勞作的影響程度
超過半數的人選擇了影響較大,說明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人們已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2.對五水共治的了解程度
各地了解一些或不了解的人數占比最高,相加超過50%,說明五水共治在這些地方的宣傳還不夠深入,大部分人只知道一個大概。
3.附近的村莊環境的污染物種類
數據顯示,在橋下鎮認為自己居住村莊附近污染物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比重最高達到了94%,其次是畜禽養殖污染達到83%,工業污染、化肥農藥和秸稈污染有一定比例,但選擇的人較少。與此同時,認為自己所居住村莊附近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污染的比重高達85%。在低塘鎮,將近9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生活垃圾和污水,53.5%的人選擇工業污染。在和溪村,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污染所占比例較高。而在東華村,認為污染物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比重達到了77%,其次是工業污染為65%,另有20人認為存在四種污染及以上。從數據統計可以看出,被調查者所居住村莊附近的污染物存在多種,主要是生活垃圾和污水,說明居住環境的質量并不是很理想。
4.對本地目前環境狀況的滿意程度
調研結果顯示人們對本地環境持一般或者不滿意態度的最多,超過半數。說明人們對于目前的環境狀況存在較多意見。
(二)環保意識的認知
1.對于環境保護責任的態度
大多數人都認為環保是個人、政府和社會共同的事情,說明大家都意識到只有在政府、個人、社會的三方努力下,環境保護才能做得更好。且從其他選項的分布看,在被訪者的意識中,僅靠個人力量或政策的制約或社會號召并不能充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必須由各方來共同承擔責任。
2.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認識
調研發現多數農民能夠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等重要。“如果經濟不發達,可能不會想到環保,但是如果經濟發達則會注重生活質量”,一位被訪者說。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我們已經從單純注重經濟轉變到經濟環境共同發展,只有將兩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更有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建設。
(三)環保行為的踐行
1.農藥種類選擇
調研發現,除了低塘鎮外,選擇“不使用農藥”的占比最高,和溪村甚至達到了75.8%。說明環保、健康的理念被大家所推崇。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仍有部分人在繼續使用農藥,且不辨別農藥是否為環保、低殘留,且有不少人都認為現在種田種菜不得不使用農藥,這一點值得重視,調研結果呈現出兩極趨勢。
2.收割后的秸稈用途
對于收割后的秸稈,不同區域的做法相差較大。在橋下鎮,人們傾向于用來蓋豆芽,少數人用來喂養牲畜,秸稈得到了較好的利用。和溪村的地方習俗是將秸稈放置農田中,很少出現焚燒的現象。而在低塘鎮和東華村,將近70%的農民將收割后的秸稈燒掉,選擇燒掉的主要原因為秸稈燃燒后可以作為農田養料。因此我們認為利益和風俗習慣是影響農民們踐行環保的兩大重要因素。
3.了解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的途徑
四個地方選擇媒體宣傳的人數占了絕大部分,基本超過一半,但通過親戚朋友了解的也有一定比例,而通過報紙和網絡了解的人數基本持平。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對人們的影響力較大,但口口相傳的方式在農村也十分適用。
4.對于塑料制品的使用態度
經常使用的比例高居榜首,說明人們對塑料制品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白色污染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樹立多用環保袋,少用塑料袋的正確觀念迫在眉睫。
(四)對政府作用的認知
1.對于政府在環保工作中所起作用的認識
四個地區的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政府主導、一起參與,可看出民眾還是很希望在環境方面得到政府的引導,并且愿意配合政府,說明人們正確認識了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也肯定了環境保護需要個人與政府共同努力這一觀點。
2.當地的政府、其他組織宣傳環境保護或進行環保教育的活動狀況
據數據顯示,和溪村“經常有進行宣傳或者組織活動”比例最高,高達84.2%,且不存在從來沒有,可看出當地政府在該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較到位。其他三地都是選擇偶爾的人數最多,但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從來沒有。所以政府、社會組織、村委應重視宣傳教育,這樣能更好地帶動農民一起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3.改善周圍環境的建議
有人建議要多設置分類垃圾箱,妥善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并以身作則;還有植樹造林、建立環境保護的獎懲制度;并且希望自己村莊的環境保護是由政府來牽頭,村民予以配合。還建議將每個區塊分配到個人,這樣可以避免利己主義的出現;增加公廁管理、雨污分流、加強對廢水亂排現象的監管。
結合以上對問卷結果的分析,我們認為,在被調查者中,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基本的環保意識,對周圍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認知,但在整體上,這種環境意識略顯微弱且不系統,對于不同的問題,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做法。我們得出了以下幾點提高農民環境意識的建議對策。
(一)進行環保理念的宣傳,普及環保知識
做好農村環境改善工作,必須堅持理念先行。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毋庸置疑。采取多種形式,除了最大眾化的電視、媒體宣傳之外,組織開展例如知識講座、經驗交流會等等,或者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相結合,融入環保內容,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加強環保知識的宣傳。不僅是向農村廣大民眾普及基本的環保理念,也是增強責任感,在農村地區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氛圍。
(二)加強對垃圾的處理,整治農村環境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環保法》第37條已經明確規定各地需要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合理的分類能夠有效地減少垃圾所帶來的污染,一方面,可以在農村中建立一個集中收集垃圾的站點,避免出現村民不知道垃圾向哪里傾倒,從而亂堆亂放的現象。其次,做好垃圾分類的工作,有關部門要配置好基礎設施,比如垃圾分類箱的種類、放置位置的改善,同時引導農民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
(三)政府加強監督管理,建立有關獎懲制度
政府應主導環保工作,而且確有必要加強對破壞環境行為的處罰監管,做到部門不虛設、人員不虛浮人事。通過信息公開,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舉報權,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并建立健全相關獎懲制度。使個人、企業與政府進行有效配合,一起參與到監督中來,共同扛起環境保護的大旗。
(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環保素質
較低的文化程度可能會對非環保行為的辨別力、危害后果認識不足,比如焚燒秸稈、亂倒垃圾等。而一些有關生態農業、秸稈利用等的內容、技能,需要一定的知識作為支撐。因此,首先要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然后對于中青年人群,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成人教育、專項培訓,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教育。
(五)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
作為法學生,相關的法律法規自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目前,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之外,也針對特定的對象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法》等單行法,還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但在總體上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因此,在農村環境保護的空白法律部分,立法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國家的立法之外,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訂立一些地方性環境法規,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規章,提高違法成本。
隨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也首度被寫入了國家的五年規劃。而新農村的建設、提升環境質量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同時,農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又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各級政府、全社會的合作協調下,通過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切實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解決農村的環境問題,推進新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促進農村的發展,推動國家、社會的發展。
[1]中國環境意識項目辦.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J].世界環境,2008.
[2]朱國平.農民環保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J].理論觀察,2015(7).
X
A
2095-4379-(2017)17-0134-02
曾靖涵(1995-),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