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
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研究
王 蕾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今天我們國家的法律制度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法律的研究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對于今天的民事訴訟法學來說,所有的光環都是在停留在表面之上,在民事訴訟法學光環后貧困化的深化特點,這就與現實中的民事訴訟法學相差甚遠。這就要求民事訴訟法學在建設的過程中將一切可能影響的因素進行解決,讓其發展呈現出質量化和高水平的狀態。想要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更好的發展,這就要針對現階段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讓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法學進行恢復并一直延續到今天,期間研究的成果和進行實質性的進行當中,雖然在法學發展工程中和其他學科之間有些很大的差距,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法學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相對于在民事訴訟法學上的發展更快。但是我們還是要對民事訴訟法學中存在是貧困化進行重視,這就要將貧困化從民事訴訟法學的根本上進行解決,這是我們不能將其進行忽略的問題,必須對民事訴訟法學上的貧困化進行有效的改善措施。
民事訴訟如果要從實際方向進行考慮的話,民事訴訟實際要和民事訴訟之間的理論相比是比較單獨的,要根據具體實際進行操作的,這就與理論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這種情況出現原因就是理論與實際現象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的。還有就是沒有很好的進行指導的作用,之外司法工作人員是在理論條件下對實際工作進行操作的,這是非常不具備的操作方法。其次是隨意性的民事訴訟,這就不能將相關的理論進行解釋上的清晰,不能做到及時化。還有一些司法人員不愿意進行實質上的理論解釋,這就讓理論研究存在的實用性漸漸失去了。
很明顯,民事是實研究如果與現實實踐向背離,會發生很嚴重的后果的。從研究的目的上來看,實用性的缺乏會讓研究的所有價值進行丟失,有再多的知識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研究中不能進行實踐,從而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都不能進行執行,這就是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出現的原因[1]。
(一)傳統研究問題的自我思考
從法律研究方向進展和成長中的新理論角度進行出發,新的理論和新的成果形成的重要方面就是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被譽為目的實現的工具和途徑,所以研究出的成果具備的價值性和真實性是研究方法的重要效果。在我國現階段中的民事訴訟研究問題上,其研究方法還是比較的傳統化,單一的角度對民事訴訟進行研究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和研究的方向,所以所謂的民事訴訟根本做不到真正的“民”,還會與現實生活進行遠離。此外,還有部分研究法學的人員經常對國外的研究成果進行借鑒和應用,我國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而國外大多是資產階級,這兩者存在著本質上的矛盾,很顯然,我國民事訴訟的實質不適合于這樣研究成果[2]。
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就進行著大量的法律制定工作,在所以的法學學科當中,其首先任務就是將法律研究的定義與法學存在的定義進行解釋,但是這種法學上的解釋一般只會停留在對其語言進行片面的分析,沒有達到真正程度上的深入了解,也不能將制度和制度之間的解釋進行相互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得改革開放之后的大量理論不能將實際上的進行解釋,在以后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就會受到現在的影響的限制,所以研究出來的新成果還是停留在原來法學的解釋之上[3]。
(二)民事訴訟法學缺乏多樣性的研究方法
民事訴訟法學缺乏多樣性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相對比較的單一,雖然民事訴訟法學上的現象已經進行了發現和改善,但其研究的成果或者知識只是適應在政治上的滿足,這就要與進行法學研究的人員進行直接上的聯系,其相關人員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存在著很多缺陷,研究問題相對不成熟,還將以前的研究方法適應在現階段法學的研究上,這就很難滿足現在的發展需求,與實際生活向背離。民事訴訟法學的本質就是將民生的問題進行解決,當前法學發展上存在著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就是民事訴訟法學缺乏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然而今天這種觀念逐漸從相關人員的意識中缺乏,導致民事訴訟法學相關人員不能將民事中的全方面進行研究,雖然其還會進行階段性的學習,但還是不能將理論上的概念進行充分的結合,最終就會讓民事訴訟法學研究達不到理想化的狀態[4]。
(三)民事訴訟研究問題的失范
1.將研究的方法進行失范比較
在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上的失范一般表現為對研究的制度不進行看重,還有就是理論所進行適用的情況進行忽略,無論是制度上的產生還是過程中的使用都是需要進行其特有的自身環境,自身環境還要有自身的特定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對理論進行描述和分析,不同于以往工作中的調解上的看重,而是將法學的最終判決進行看重,在一般情況中,如果可以進行調解工作的就會進行調解方式,不能進行調解工作的就會采用判決的方法,一定要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判決,而在西方國家中采用的方法和我國的恰巧相反,這就讓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相關研究人員任務更多,西方的法學就是現在世界上的主流研究方式,這就導致了我國在判決方面上的減弱,也讓法律成為表面化的內容方式[5]。
2.民事訴訟法學歷史上出現的失范
民事訴訟法學歷史上出現失范的例子,就是發生在民事檢察監督制度上把語境進行了錯誤的讀法,從而導致其歷史失范的起源。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對我國檢察監督制度進行論述上是以前蘇聯為理論依據起源的[6]。說到前蘇聯,這就離不開列寧的重要貢獻。所以要對法學進行統一上的維護時,就要對專有的法律監督機關進行設立,從而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在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研究的主體進行丟失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對研究主體進行錯位,并將其自主性進行丟失,讓研究失去原有的方向,而不是進行科學的研究,在事實上與研究相背離,在研究的法學存在著利益和權力不能分別的現象。還有就是出現了大眾的關注,這就讓法學在研究時失去自主性,與民事訴訟法學最初的本質越來越遠,也會導致理論依據與現實生活失去聯系的現象[7]。
一般比較典型的自主性丟失會表現在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人員在進行調解和判決問題上猶豫不決。民事訴訟法學是將傳統民事上產生的糾紛進行調解,其相對存在著隨事物本身相變化的現象[8]。但在21世紀的今天,民事訴訟的調解演變成強勢的一種調解方式,雖然有一部分人進行反對,但是在大多數人都同意的潮流中,讓那些理性的人變得不理性了,所有產生的學說都會進行邏輯上的不重視,相關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也會失去原有的存在,從而理論上將民事訴訟法學進行了邊緣化的方向發展,就會導致民事訴訟法學上貧困化的出現。
在民事訴訟法學當中,一個案件的發生往往離不開當事人,也就是主體,而案件的程序是進行分析和解決,而在程序上就是對其價值定義上就是主體第一,程序是其之后的一位,從整體來看,程序對主體的影響是所有大眾都能接受的現象。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民事訴訟上來說,其進行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是從現實角度進行出發的,但從具體研究上來說,主體和程序是進行分開的[9]。法學研究上的主體和程序兩者應該進行各自的發展研究,但是其本質又不能丟失,又要進行兩者之間的聯系,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上應該遵循這一原則,既讓主體和程序進行各自發展,又要在一定程度對兩者進行聯系,不能將兩者進行分離,這就會導致民事訴訟法學上在實體法律和現實生活相分離,就會讓民事訴訟法學事業的社會效應從而消失[10]。
這就要將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人員進行實體性的研究,不能背離民事訴訟法學和現實生活中的前進方向,盡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人員最大努力進行兩者上的聯系。
我們會發現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上的發展中,民事訴訟法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其研究方向進行改善和提升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發展,民事訴訟法學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果想讓這種問題從階段上進行更好的改變,就要對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采取積極有效的改革措施,將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更加的完善,在研究方面上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不能背離了社會這個大方向,在民事訴訟法學上要進行實質性的規范,讓停滯前進的民事訴訟法學恢復光彩,這就要求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人員進行不斷的創新,將正確合理的法學應用在現實中的民事訴訟法學上,使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不再貧困化,而是朝著新方向不斷進步。
[1]張衛平.對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思索[J].清華法學,2014(2):5-34.
[2]于曉華.關于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6(22):104-105.
[3]鄭婷,黃碧玲.對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思索[J].法制博覽,2015(13):238-238.
[4]鹿慶梅.論我國民事訴訟調解調審合一模式的缺陷和重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6):112-113.
[5]張衛平.轉型時期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的主要任務與重心[J].北方法學,2016,10(6):118-125.
[6]任重.論中國民事訴訟的理論共識[J].當代法學,2016,30(3):38-51.
[7]李德恩.民事調解中的當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8]齊樹潔,熊云輝.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成長的啟示——以知識社會學為視角的分析[J].中國檢察官,2012(13):164-172.
[9]沙昊宇.民事訴訟法學的現代化轉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5(36):118-119.
[10]鄭婷,黃碧玲.對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思索[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9):00249-00249.
D
A
2095-4379-(2017)17-0140-02
王蕾(1977-),男,山東濟南人,本科,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