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盈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 100078
?
論民事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
孫 盈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 100078
民事再審案件審理范圍的確定問題是該類案件的審理難點。實踐中對此認識不統一,造成司法標準不一致,影響審判質量,因此有必要對該問題予以明確。民事再審案件一般應依據再審請求和原審范圍確定審理范圍,在法定情形下可突破原審范圍的限制。同時,針對抗訴、依職權再審、被申請人提出再審請求、再審發回重審等特殊情況,應根據相應的規則確定審理范圍。
民事;再審;審理范圍;再審請求
民事案件的審理范圍是指該案件的審理對象。關于民事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實踐中認識不統一。一種觀點認為,再審程序應當對生效裁判正確與否進行全面審理,不應局限在當事人請求的范圍之內。理由是審判監督程序的主要功能是糾錯,以公權力對錯誤裁判進行干預,實現司法公正。①另一種觀點認為,再審程序的審理范圍應以當事人的再審請求為限,當事人未主張的,即便原判決有錯,法院也不應主動審理。理由是應當尊重當事人對自身訴訟權利的處分權,法院不應過多干預。法官對于審理范圍的認識不同,直接導致案件中確定的審理對象不同,進而影響最終裁判處理結果。故有必要對民事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加強研究,進而統一裁判尺度,提升審判質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監解釋》)第3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于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該規定包括三點內容:第一,當事人的再審請求是界定再審審理范圍的依據;即便是檢察院抗訴案件,其落腳點也是對當事人再審請求的支持;第二,再審審理范圍受到原審范圍的限制,當事人不能隨意增加、變更原審沒有的訴訟請求;第三,兩個例外情形可以突破原審范圍的限制,一是生效裁判存在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錯誤情形的,即使原審訴辯雙方都未提出,法院也應依職權糾正;二是當事人在原審中已經提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因原審法院的原因沒有審理,并且當事人不能另訴解決的,再審時應予處理。
(一)再審請求的確定
確定再審請求,應當注意與再審事由、具體理由相區別。再審事由指《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規定的能夠引發再審的十三種法定情形。再審請求是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案件如何處理的主張。具體理由指當事人提出的支持其再審事由或再審請求的具體觀點及說明性內容。②當前,當事人提出的再審申請分為申訴審查和再審審理兩個階段進行處理。當事人提出的再審事由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十三種情形,是申訴審查階段的審查范圍,處理結果是法院裁定提起再審或裁定駁回再審申請。當案件裁定提起再審后,則進入再審審理程序,當事人提出的再審請求是再審審理階段的審理范圍,處理結果是法院判決支持合法的再審請求,駁回不合法的再審請求。因此,案件進入再審審理階段后,不必再糾結于再審事由是否成立。
(二)原審范圍的界定
對一審法院所作生效裁判提起再審,原審范圍是一審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對于經過二審終審的再審案件,如果當事人在二審時只針對一審判決的一部分內容提出上訴,這時二審審理范圍要小于一審審理范圍。那么這類案件的原審范圍應當如何界定?是一審訴訟請求的范圍還是二審上訴請求的范圍?換言之,如果當事人對某項訴訟請求的處理結果沒有上訴,再審時能否提出再審請求,要求改判?對此,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再審應在二審上訴范圍內審理,再審是對原審進行審判監督的程序,當事人未上訴是對自身訴訟權利的處分,原審據此作出的判決并無錯誤,再審不應該糾正。另一種觀點認為,再審審理范圍不應受到上訴范圍的限制,只要一審有該項訴訟請求并且再審時當事人對處理結果有異議,無論是否上訴,再審都應當審理。理由是從《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規定的十三種再審事由看,現行法律沒有禁止未上訴的當事人申請再審,既然未上訴不是限制當事人尋求再審救濟的情形,只要當事人再審主張了,而原判決確有錯誤,再審都應當進行糾正。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323條規定看,在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以及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這兩種情況下,法院對于當事人未上訴的一審判項也應當審理。除此之外,二審應圍繞當事人的上訴請求進行審理。同理,再審時原則上應以上訴范圍確定原審范圍,但如果出現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以及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這兩種情形,即便當事人未上訴,再審亦應依職權糾正。
(三)再審突破原審范圍的除外情形
《審監解釋》第3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再審中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兩種情況:一是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原審遺漏當事人訴訟請求且不能另訴解決。但實踐中,還存在以下情況,有必要突破原審范圍,否則再審無法進行或無法救濟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一是案件事實出現新的變化,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③如利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增加,應當允許當事人相應變更訴訟請求,對增加的利息一并處理。再如原審當事人起訴返還標的物,原審之后標的物發生滅失,再審時應允許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為賠償損失。二是雙方當事人均同意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此時法院應在程序允許的范圍內,尊重當事人的自愿選擇。
(一)抗訴案件的審理范圍
關于抗訴案件的審理范圍,《民訴法解釋》相比《審監解釋》有所變化。《審監解釋》第33條第1款規定,抗訴案件的再審審理范圍是抗訴支持的當事人再審請求。換言之,確定抗訴案件的審理范圍受到再審請求與抗訴范圍的雙重制約。但是,實踐中檢察機關的抗訴范圍較難確定,抗訴書中往往僅列明抗訴理由,較少明確支持的再審請求或反駁的原審判項。因此,《民訴法解釋》第405條進行了修改,統一規定再審案件圍繞再審請求審理,無需再判斷抗訴范圍。
(二)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
《民事訴訟法》第198條規定本院院長提交審委會討論決定再審,以及最高法院、上級法院對發現確有錯誤的下級法院裁判文書決定再審兩類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的情況。進入再審程序后,此類案件的審理范圍如何確定?對于法院未發現錯誤而當事人新提出的再審請求,是否應納入審理范圍?對此,現行法律未明確規定。筆者認為,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的民事案件,再審時仍應針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主張進行全面審理,法院決定再審的事由可以作為再審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但不應該是全部內容。這是因為,依職權啟動再審只是再審啟動的方式,再審審理的內容仍應該是當事人的相關請求和主張是否能獲得支持。
(三)被申請人、被申訴人能否提出再審請求
如果再審的啟動是由一方當事人發起的,另一方當事人并未申訴。在進入再審程序之后,另一方當事人能否也提出再審請求,要求改判?對此,有不同觀點:一種認為目前的再審程序是根據再審之訴的模式設計的,申請再審人與被申請人之間是訴辯兩造的關系,因此在再審程序中被申請人只有答辯的權利,不能提出再審請求。④另一種觀點認為不能過分拘泥于再審請求是哪一方提出的,只要被申請人提出的再審請求是合理的,就應當盡可能一并處理,從而解決糾紛。最高法院采納了第二種觀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審判監督程序嚴格依法適用指令再審和發回重審若干問題的規定》第7條規定,對方當事人在再審庭審辯論終結前也提出再審請求的,應一并審理和裁判。
(四)再審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
案件經再審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時,能否允許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該問題本質上是再審重審程序的定性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再審重審是一個新訴,和二審發回重審一樣,相當于將案件推倒重來,應允許當事人隨意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另一種觀點認為,再審重審仍然是再審之訴,是建立在原審之上的再審程序,因此受到原審審理范圍的限制,不應允許當事人隨意更改訴訟請求。對此,《民訴法解釋》采取了折中處理,將再審發回重審規定在一審程序中,但在第252條規定了準許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情形,對當事人更改訴訟請求進行了一定限制。這些情形包括:原審未合法傳喚缺席判決,追加新的訴訟當事人,標的物滅失或發生變化致使原訴訟請求無法實現,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無法另訴解決等情形。
與普通一、二審案件相比,再審案件在確定審理范圍時應當遵循特殊的規則,法官既不能隨意突破原審范圍,但也要注意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對當事人新的訴求予以必要救濟,做到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動態平衡。
[ 注 釋 ]
①孫祥壯.民事再審程序原理精要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28.
②北京天同律師事務所.民商事再審程序操作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0.
③江必新.全國法院再審法律疑難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177.
④吳杰.民事再審原理及程序構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95.
D
A
2095-4379-(2017)17-0160-02
孫盈(197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