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新
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00
?
淺析視同工傷認定標準問題突發疾病或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的工傷認定
張 新
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00
“視同工傷”的認定標準應略嚴格于正常的工傷認定;對“突發疾病”和“48小時”的判斷不能用純粹醫學標準,而應采用符合普通人人性、價值觀和常識的判斷標準。
視同工傷認定;突發疾病;48小時
2003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5號公布《工傷保險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五條第一款(一)項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該條例首次將因“病”死亡納入到工傷保險范圍。其后2010年修改的《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586號,仍然沿用這一條款。
隨著《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對如何認定48小時內因病死亡為工傷的問題,一直缺乏部門規范和操作細則,加之現實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導致該認定成為困擾勞動保障部門和行政審判部門的難題。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其立法本意實際上體現了立法者對勞動者群體的保護精神。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病”和“傷”適用不同法律規范,因公至傷屬于工傷保險范圍,而疾病不屬于工傷保護的范圍。《工傷保險條例》將“因病死亡”納入工傷保護的范疇,雖然限定了一些條件,但這樣的立法即使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立法相比,也是有所突破和超前的。
我國設定48小時限制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立法者為了避免將突發疾病無限制地擴大而作出的限制性規定,本意是在勞動者權益和用人單位之間尋求一個適當的平衡,確保多方的利益,既不能無限制地擴大工傷保險的范圍,也不能違背民法公平、正義原則而把風險轉移給相對處于弱勢的勞動者。這符合現代社保制度社會性與保險性的雙重屬性要求。其二,2004年《工傷保險條例》在實施前,勞動保障部門作過調研,以當時的醫療水平而言,48小時搶救無效的,患者基本上就處于死亡狀態了,因此設定了“48小時”的限制。
(一)關于工作時間的問題,應以理論認定標準來掌握。在實踐中著重把握在休息時間發生因病死亡如何認定工傷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區分以下兩種情況:
1.在休息時間,未從事與工作有關的事項,突發疾病死亡的,不能視同工傷。比如,在單位午休時間,在午睡或者從事棋牌類、球類等娛樂項目的,突發心臟病死亡,不能認定工傷。
2.在休息時間,從事與工作有關的事項,突發疾病死亡的,在滿足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應當認定工傷。比如:圖書管理員利用午休時間,整理書架、編輯圖書,突發心臟病死亡的,應當認定工傷。
(二)關于工作崗位的問題,把握理論認定標準的同時應適當放寬標準。在實踐中,應將“工作崗位”的范圍基本等同于“工作場所”的范圍。這是因為,理論上的區分在實踐中很難把握。比如,職工到廠區院內領取發放的節日福利物品,或者在工作過程中職工臨時解決合理必須的生理需要等,這種情況確實不是在工作崗位上,但是職工的行為又都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實踐中勞動保障部門和司法部門對此認定標準應以寬泛掌握為準,一并認定為“工作崗位”。
(三)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人,認定時既要尊重現有法律規定的“48小時”界限,也要適當放寬掌握對“突發疾病”時間點的認定,并酌情考慮家屬“放棄搶救”后職工死亡的工傷認定。
對“突發疾病”時間的掌握,要放寬標準。“突發”顧名思義,就是忽然發生、爆發的意思。有時突發疾病的時間點,是認定是否是工傷的重點。比如:一名職工在下班前,一邊工作一邊與同事說,自己身感不適,頭暈、惡心等,下班后回到家,發生了嘔吐、暈厥癥狀送醫,經搶救在48小時內死亡,死因是腦溢血。這種情況下,出現“突發”病癥即“嘔吐、暈厥”時,是在家里、發生在下班后,如果以此時間點計算,就不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不能認定為工傷,但頭暈、惡心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為了保護已經死亡的職工及其家屬的權利,筆者建議此類案件,可以將出現前期癥狀的時間也視為“突發疾病”的時間,以此認定工傷。
綜上,考慮到我國關于“突發疾病或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視同工傷”條款設立目的和背景,在把握認定標準上視同工傷應略嚴格于正常的工傷認定,勞動者在休息或從事與崗位無關亦無合理和必要的事項時,不能認定為“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對“突發疾病”和“48小時”的判斷不能用純粹醫學標準,而應采用符合普通人人性、價值觀和常識的判斷標準。以上是筆者對突發疾病或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認定工傷標準的淺見,期望對勞動保障部門和司法實踐能有所裨益。
[1]郭曉宏.中國工傷保險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12-1.
D
A
2095-4379-(2017)17-0191-01
張新(1986-),男,遼寧沈陽人,遼寧卓政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