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華 徐 恒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
對《合同法》第403條規定制度若干問題之思考
周健華 徐 恒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合同法》第403條之規定系對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和相關國際條約進行借鑒之產物,但由于參考相關制度時未對同一法律文本的內在一致性進行充分考慮,導致該條所規定的法律制度無法與行紀合同進行有效和有意義的區分。因而應對該條在《合同法》中的位置進行反思,重構《合同法》的間接代理制度。此外,對該條規定中的其他不合理之處亦應予以關注。
間接代理;委托;行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制定時吸收兩大法系及相關國際公約立法之規定,在制度設計上力臻博采眾長,但對若干制度的既有立法例進行借鑒時沒有結合其自身的法律體系和歷史背景加以慎重考量,致使相關制度設計體系性與內部一致性有所欠缺,《合同法》第403條即為此種情況之一例。該條所規定之制度的性質與其所屬章節“委托合同”之制度初衷有所抵牾,且對委托人與第三人權利義務的平衡在適用中將遭遇阻礙。以下筆者將對該條存在的問題進行淺析,以求對我國代理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該條對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情況進行了制度設計,其與英美法系“不公開本人身份的代理”和大陸法系“間接代理”制度既有聯系又相區別,對二者進行了糅合,但借鑒的碎片化使得本條規定之制度類型不明。
(一)該條之規定與大陸法系“間接代理”之比較
大陸法系國家將代理分為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瓣P于代理的法律效果,大陸法系一般采取名義標準,即:以誰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就由誰去享受權利、承擔義務。”①“此種代理人行為的法律效果先由代理人自己承擔,而后,通過另一個合同轉移給被代理人。”②可以看出,在間接代理中,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內部委托代理關系和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外部關系界限分明,二者分別恪守合同的相對性原則,這并非通常意義上被代理人授權代理人為代理行為,而行為的法律效果直接歸于被代理人的代理制度。因而可以說,間接代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代理”,“間接代理是英美法系學者對大陸法系中行紀制度的一種文字表述,大陸法系一般不認為間接代理是一種代理”③。
《德國商法典》在第一編規定了代理商為商業輔助人,而在第四編“行紀營業”第383條,“行紀人;行紀合同”中規定“(1)行紀人是指以他人(委托人)的計算而用自己的名義承擔商品或有價證券的買受或出賣并以此為常業的人。”德國商法對行紀的范圍限定很窄,規定明確,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即行紀)之區別涇渭分明。
而反觀《合同法》403條第一款之規定,在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義務而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時,委托人始得“可以”行使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權利。這說明在本條的規定下,委托人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是原則,而在受托人因第三人原因違約的情況下委托人才“例外”地獲得向第三人直接主張權利的資格,這顯然與通常意義上代理制度不符,而更貼近大陸法系國家的行紀合同。對本條第二款加以分析亦可得到相同結論。
(二)該條規定與英美法系“不公開本人身份的代理”之比較
英美法系注重代理最終法律效果的歸屬而不注重代理的形式,因而“代理”可以指代一切受他人之托而為行為的人,包括經濟人、居間人。④以代理人的責任承擔方式或者被代理人身份的公開狀況為劃分標準,將代理劃分為如下三種類型:顯名代理(公開被代理人姓名的代理);隱名代理(第三人與代理人締結法律關系時知道存在被代理人,但不知道被代理人姓名的代理關系)以及不公開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指第三人在與代理人締結法律關系時不知道存在被代理人的代理關系)。⑤美國《代理法重述(第二版)》第322條對不公開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其首先明確了代理人是(與第三人)合同一方當事人,其次規定了第三人的選擇權和被代理人的介入權?!逗贤ā返?03條規制的范圍顯然與不公開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相一致,其亦規定了第三人的選擇權和被代理人介入權。、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同法》第403條是雜糅大陸法系間接代理制度與英美法系不公開被代理人身份代理制度的產物,其立法原意是博取眾家之長,但立法效果卻是使得該制度因制度機制與其所屬章節“委托合同”略顯脫節而與后一章“行紀合同”關聯頗多而事實上模糊了特定領域內委托與行紀之界限。
(一)法規概念之競合
《合同法》第396條對委托合同下了定義,即“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約定,由受托人處理委托人事務的合同”。第414條對行紀合同的定義則是“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委托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單從兩個法條的文義解釋而言,委托合同的外延完全涵蓋了行紀合同,因為委托人完全可以與受托人約定由受托人處理委托人之事務。但由于二者均規定在《合同法》分則項下的典型合同中,因而二者在法律上必定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因而對于整個委托合同范圍的解釋就要采取體系解釋的方法,在其文義中排除行紀合同所涵蓋的范圍。
但第403條第一款即明確規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其已經將本條使用的范圍明確限定于受托人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民事法律行為,依上述分析排除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的情況,則僅在受托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不涉及貿易活動的情況下該社會關系才會落入第第百零三條的調整范圍。然而結合前述分析,本條適用中必要排除“行紀”存在之可能,因而第一,其將外貿行紀納入的目的不可能實現,該條在實踐中運用的范圍亦會畸窄,不能滿足立法原意之需求。第二,實踐中對403條之適用必須經過對《合同法》第22章行紀合同是否適用的考察,二者在文義上部分的混同又使得這一判斷的難度大大提升。
(二)制度類型之齟齬
《合同法》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開篇第一條即規定了委托合同系規范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至于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應不在其關注范圍之列。綜觀全章,除第402條和403條涉及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規定之外,沒有其他法條涉及第三人與委托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問題。且第402條規定第三人在訂立合同之時只要知道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委托代理關系的,則合同原則上直接約束委托人與第三人。這說明本章委托合同的立法原則應是在法律效果上直接約束委托人與第三人,只有在例外情況(即第402條規定的“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下受托人在委托人為第三人所知時合同才會約束受托人和第三人。
而在403條所規定的情形下,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對外是嚴密隱藏的,對第三人而言并不存在一般意義上委托的“三方關系”,其只會認為與其締約的僅為受托人一人。因而為了維護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和第三人的信賴利益,本條制度設計中在對外關系上以合同約束受托人與第三人為原則,以委托人介入為例外,這與本章基本制度機制截然相反,而與后一章恪守合同相對性原則的“行紀合同”則具有內在一致性。
[ 注 釋 ]
①徐海燕.從兩大法系間接代理制度融合的趨勢談我國代理立法的完善[A].國際商法論叢(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28.
②吳清旺.代理法范式比較研究——在兩大法系融合的語境下,重構代理制度的新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04(2):156.
③徐海燕.民法總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0:362.
④尹田.民事代理之顯名主義及其發展[J].清華法學,2010(4):19.
⑤周瑞麗.談間接代理制度及其完善[J].當代法學論壇,2007:69.
D
A
2095-4379-(2017)17-0205-02
周健華(1990-),女,重慶人,西藏大學政法學院,助教;徐恒(1989-),男,山東濟寧人,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