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濤 葉曉宇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
刑法學中的人權保障問題研究
金晨濤 葉曉宇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人權在刑法學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時代本質在刑法中體現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刑法也將保障人權作為首要任務。本文希望通過分析刑法與人權在本質上的關系的前提下,彌補在相關制度上的不足,也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下的刑事法治。
刑法;人權;人權保障
人權作為人的應有權利、基本權利、法律權利,對其的保護是體現社會文明的重要方式。我國憲法對保護人權做出了明確規定,表明中國政府堅定地保護人權地決心和勇氣。[1]法律作為保障人權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更應該通過明確的法律規范以及法律職能的明確,將應然狀態的人權轉化為實然,使其從不可見的觀念權利成為真實可感的實際法律權力。在這一過程中,刑法的保障人權機能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是關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劉憲權教授認為:“就我國刑法這一規定而言,其強調對犯罪行為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定罪處刑,這本身并無可厚非,特別是偏重社會。國家本位而忽視公民個人權利的觀念在我國長期以來占據主導地位,且將正確運用刑罰權以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作為刑法首要任務的當時,立法者強調嚴格依照自己所立之法加以適用當然是可以理解的。”[2]但也有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方式。陳興良教授就指出,我國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并不能說是規定的錯誤問題。法律的規定沒有對錯,就看怎么解釋了。對此,根據立法機關給出的解釋,刑法中的該條規定就是從限制入罪、禁止濫用刑罰權的角度出發的,旨在限制司法權和立法權,更好地保障人權。從而進一步說明了人權保障才是我國刑法的首要任務。
(一)死刑的減少與限制
死刑的立法與司法情況是一個國家刑法的人權保障的重要標志。我國自1997年刑法出臺以來,對于死刑的限制與減少也在不斷努力中,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廢除死刑在目前尚不可行。但這并不影響我國刑法對死刑的限制與減少,在此基礎之上,依然可以做到對人權的充分保障。
在一個組織優良的社會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在法律和實際上都廢除死刑的國家占國際社會多數的當今,我國作為世界大國,更應該及時改善自身不足,在立法上對死刑進一步明確地完善。對于司法渠道上減少和限制死刑,相對而言有更大的空間。一方面法官應當正視死刑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樹立慎重適用死刑的觀念,在對案件進行處理時,要充分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思想,盡可能地減少死刑的判決。另一方面,應當對死刑犯人充分發揮死緩制度的作用,盡可能為死刑犯增加緩期執行甚至獲得生存下去的權利,即對死刑犯的救濟機制也應加以結合。
(二)完善刑法的相關制度
刑法對于保障人權這一首要任務的實現,除了需要細化其本身法條的相關規定,也應當完善建立其他的制度,提高在司法實踐中的輔助作用,真正實現對人權的全方位保障。
1.完善前科制度
我國刑法第100條第1款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免除該義務的條件僅限于未滿18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這一規定,充分暴露了我國前科的報告制度的缺陷。其免除義務條件極為苛刻,對絕大多數人刑滿釋放后的基本權利并未加以考慮,剝奪了有前科的人大部分的就業機會,使其難以融入社會,進一步增加了再犯罪的可能性。由此可見,我國刑法在前科制度的完善上,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間,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是對人權保障的一種實質性促成。
2.明確溯及力
在刑法的溯及力方面,我國刑法第12條第2款有如下規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同樣地,我國的刑法溯及力的原則,就是從舊兼從輕。但是對于新法實施之前,未經審判的犯罪行為,法條中并未明確規定可以適用新法還是舊法,對實際的審判造成一定的誤區。再者,對于已經審判了的犯罪人,我國的確明確規定了不能適用新法,但刑法最基本的功能、首要任務就是保障人權,既然新法的成立能夠給罪犯帶去減刑的作用,為何不結合具體情況加以考慮?所以,法院生效判決的穩定性,應當讓位于人權保障這一最高價值。這也是對溯及力一再進行明確的意義所在。
法律與自由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刑法作為最重要的部門法,其中的人權保障任務的實現就是對這一真理的最好體現。保障人權就是追求自由,這要求我國的刑事立法與司法人員應當認真對待每一個條款、每一個案件,真正意識到法治的核心,刑法的精神,是對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給予最大的保障。
[1]陳寧.刑法的人權發展趨向研究[D].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7:4-5.
[2]肖海洋.罪刑法定原則的核心價值——人權保障[J].河北函授大學學報,2004(2):107.
D924.1;D
A
2095-4379-(2017)17-0235-01
金晨濤(1996-),女,漢族,浙江金華人,浙江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