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飛宇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300387
?
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初論
汪飛宇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300387
本文從環境侵權行為的法律經濟學特性出發,通過生態損害的社會性及同質賠償原則的缺陷分析,證明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適用的合理性,繼而運用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尋環境侵權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合理性。
環境侵權;法律經濟學;填平規則;懲罰性賠償
紀錄片《穹頂之下》中一幅幅閃動的城市霧霾畫面、魚兒“尸橫遍野”的河流……每一幕都擲地有聲的叩擊著人類的良知,是“心肺之患”,是切膚之痛。環境侵權在環境污染事件中頻繁發生,現行基于《侵權責任法》的環境侵權救濟由于缺乏嚴厲的震懾作用已然不能完全適應實踐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對于現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進行適當修正,以滿足司法實踐的現實需要,這也是本文選擇以法律經濟學的分析視角探尋環境侵權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的初衷。
(一)環境侵權中的負外部性
“外部性”起源于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理論以及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所提及的“外部性”概念。具體是指某種經濟交易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這種成本或利益落在第三方身上而交易者并沒有考慮到[1]。依據法律經濟學理論,不論從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角度分析還是從受害人一方入手,都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從侵權行為人角度出發,其實施侵權行為(如污染環境行為)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產生的后果并不必然由其自身承擔;從侵權行為中的受害者角度看,在具體的環境侵權訴訟中的救濟對象并不必然等同于侵權行為中的受害者。
(二)環境侵權行為中體現的“成本——收益”理論
作為經濟活動中的“理性人”,環境侵權行為人(如污染企業)在追求付出最小成本和代價的前提下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標時,顯然其已經通過“成本——收益”的考量,最終決定是否采取行動。另外,環境侵權行為人(如污染企業)也一定注意到環境污染行為中的負外部性特性,利用該特性實施污染行為本身也符合“成本——收益”的考量。
(一)生態損害具有社會性
目前,我國立法對“生態損害”概念比較模糊,主要表述有“環境本身的損害”[2]“環境損害”[3]“生態利益損害”[4]等。環境資源屬于典型的公共產品,環境資源屬于社會資源的范疇。因而環境侵權行為中對于環境資源的破壞是對于社會資源的破壞,該行為體現了社會性。這與一般的侵犯公民私益具有本質的不同。
(二)同質賠償在環境侵權適用中的缺陷
目前在環境侵權案件中仍然一律采用基于《侵權責任法》“有損害有賠償”的補償原則存在明顯的問題。首先,在實際案例中有些環境侵權行為人(如污染企業)在實施侵權(污染)行為之后,由于損害結果并不必然馬上產生,或者損害結果具有較長時間的潛伏性,但損害結果一旦明了,這時候的救濟往往過于滯后,不利于環境資源以及人類合法利益的保護。
(一)刑法規制
運用刑法對于環境侵權行為加以規制,首先必然涉及該判斷行為中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問題。然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刑法受罪刑法定這一鐵律的嚴格限定,使得刑法對與環境侵權行為是否得以規制存在局限。另外由于刑法謙抑性的要求,實踐中多數環境侵權行為并不由刑法規制。
(二)行政法規制
行政權的實施受到法律嚴格的限制,即“法無授權即禁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行政法對于環境侵權行為的規制。具體而言,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法律的規定不可能窮盡。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環境侵權的手段變得愈加多樣與秘密,這樣一來就使得行政法規則在實際運用中很可能出現“失靈”的情形。
(三)懲罰性賠償
在環境侵權領域一般適用的基于“填平規則”的賠償之外,引入懲罰性賠償作為特殊情形下對補償性責任之不足的補充,可改善環境侵權領域之責任規則的懲罰結構。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法定的,嚴厲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民事責任,規定侵權行為人向受害人支付高額的實際損害賠償以外的賠償金,以實現對于侵權行為人的震懾。該制度涉及側重于通過高額賠償金的方式以實現對于侵權行為人的威懾力。
[1]王紫零.法經濟學理論對環境法學的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16(04):121.
[2]王小鋼.以環境公共利益為保護目標的環境權利理論——從“環境損害”到“對環境本身的損害”[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02):54.
[3]鄒雄.環境侵權救濟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32.
[4]王莉.反思與重構:生態利益損害的侵權法救濟機制[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6):96.
D912.6;D
A
2095-4379-(2017)17-0245-01
汪飛宇(1991-),男,漢族,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