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用人單位倒簽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探討
楊 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勞動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仍有很多中小企業包括一些存有僥幸心理的大企業會冒著風險不履行該法定義務,因為他們會在被追責的時候利用倒簽勞動合同的形式逃避法律責任,對于這種尚無法律規制的行為,該以什么態度對待、怎樣設計法律責任,值得探討。
倒補簽;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提高了書面勞動合同的簽訂率,一定程度保護了勞動者這個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故意或借口疏忽大意未簽訂勞動合同的情形,當勞資雙方出現糾紛時,用人單位開始采取彌補措施,設法與勞動者倒簽勞動合同,以期免除法定賠償責任。對于這種規避法定義務的行為,是否應該承擔以及承擔什么形式、什么程度的法律責任,有待深入思考。
勞動合同期限分為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需要結合當事人雙方意愿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來確定類型。倒簽多發生在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但根據倒簽勞動合同期限的起點時間會有不同的情況,一般根據用人單位的態度會出現差異。
(一)起點時間即實際用工之日
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這是對事實的認可,也是對勞動者合法權益最大化保障,因為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建立勞動關系后,開始進行工作,付出勞動,承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接受統一管理,具有人身依附性,同時按月獲取用人單位發放的工資,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以及公積金,這也是權利義務對等性的體現。
(二)起點時間在實際用工一個月之內
用人單位在倒簽勞動合同的時候有可能將合同期限的起點落實為實際用工之日起的一個月內,這種情況貌似符合法律的規定,履行了簽訂勞動合同的強制性義務,但性質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形式上呈現的是處于法定期間范圍,實質上是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對違法行為所做的掩飾彌補。
(三)起點時間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
勞動合同期限的起點時間也會被用人單位確定為實際用工一個月之后不滿一年的期間內,按照法律的規定,這種情形原本是需要向勞動者支付二倍工資的,最長期限為十一個月,一般用人單位跟勞動者倒簽勞動合同都不會將起點時間靠近真實的實際用工時間點,而是越遠越好,因為在違法解除勞動關系之時就會少支付經濟補償金給勞動者。
(四)起點時間在實際用工一年之后
事實勞動關系存續時間比較長的情況下多發生這種行為,用人單位為了盡可能不承擔法律上的義務,加上勞動者沒有足夠證據能證明事實勞動關系存續時間長短的困境,將起點時間落在一年之后,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用人單位心存僥幸,能夠減輕己方責任就跟勞動者約定為工作一年后的某一個時間,勞動者處于無奈的狀況也只得答應。
以上四種情形,不管起始時間點落在哪個范圍區間,既定的事實是用人單位都已經超過一個月之后采用倒簽勞動合同的形式填補了一個勞動關系開始的時間,否則就沒有必要討論這種倒簽行為的意義。同時,對于勞動合同的落款日期,多數都是跟這個起始時間是一致的,否則很明顯就能判斷出兩個不同時間的間隔,達不到掩蓋事實的目的。當然也存在兩個日期不同的情形,聰明的人事也會很巧妙的將時間差控制在一個月內,但實際上這兩個日期都是虛假的。對這種以非法手段滿足合法形式要件的行為,是否應該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并適用二倍工資罰則,值得探討。
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支付賠償金、經濟補償金、二倍工資、退還財物、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等;行政責任:責令改正、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給予警告、處以罰款等;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關于用人單位倒簽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設計,筆者認為應該從實體和程序兩個大的方面進行落實。
(一)實體方面
要明確勞動法律法規作為社會法,有著不同于其他法律規范的立法宗旨,傾向性保護弱勢群體方的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應該納入法律條文當中,可以將倒簽勞動合同的行為加在勞動雙方于法定期限內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一款規定之后作為補充,并在法律責任章節增加條文進行具體處理。該承擔何種責任問題,結合事實、證據的認定后如果需要付出代價,可以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或支付沒有覆蓋到的事實勞動關系期間的二倍工資,這樣一來懲罰用人單位的程度不至于太重,又不至于忽視實體法律的統一性問題。
(二)程序方面
可以在倒簽合同的自愿性問題上進行舉證責任倒置,要求用人單位出示證據證明倒簽勞動合同是與勞動者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而不是讓勞動者舉證證明用人單位存在欺詐、脅迫的情形,因為在具有隸屬特征的勞動關系當中,用人單位可以通過無形的方式威脅勞動者倒補簽勞動合同,例如:收回可以證明勞動關系的工資條、考勤記錄表、工作證、工作服、社保繳納記錄、拒絕辦理離職手續等。勞動者在面對僵局的時候往往會進行權衡利弊,最終選擇妥協、同意倒簽勞動合同,而沒有真正還原事實勞動關系狀態。規定用人單位在倒簽勞動合的同時單獨出具一份解釋說明讓勞動者進行閱讀并簽字、了解該行為的法律后果,發生爭議時出具該材料作為合法程序的憑證,可以更具有說服力。通過這樣的設計,會使勞動者的舉證責任得以減輕而不輕易認定為對可得利益的放棄。
[1]倒補簽勞動合同應當支付兩倍工資嗎?[J].四川勞動保障,2015(2).
[2]肖勝方,劉繼承.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問題研究[J].法治論壇,2012(3).
D
A
2095-4379-(2017)17-0266-01
楊黎(1992-),男,漢族,重慶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