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飛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
論推定
——以經驗法則的運用為視角
魏海飛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司法審判中法官對經驗法則的運用,無不掀起了法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熱潮及激烈論戰。以經驗法則的運用為視角,從對經驗法則的界定入手,認清經驗法則的適用在法官運用事實推定認定案件事實時所面臨的局限性,進而探析突破經驗法則局限性的相關救濟及此制度的完善路徑。
經驗法則;事實推定;局限性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對經驗法則的運用不當不僅會導致司法不公,甚而可能引起學界論戰;經驗法則的實踐運用究竟有什么樣的局限性及在其適用不當時,我們又將如何進行救濟?
證據中的推定,是根據法律規定或者經驗法則,從已知的前提事實推斷出未知的結果存在,并允許對方當事人舉證推翻的一種證明規則。①由于“法律推定”是指根據“法律明文規定”進行的推定,其適用的爭議性小;更需要討論的是實踐中更易引起爭議的以經驗法則為理論基礎進行推定的“事實推定”。
經驗法則,是指人們從生活經驗中歸納獲得的關于事物因果關系或屬性狀態的法則或知識。①事實推定從證明論的角度而言,是一種間接證明,經驗法則是其從已知間接事實到未知事實的推定的中介或橋梁,而已知間接事實的推定力是由經驗法則的蓋然性程度決定的。
由于事實推定作為一種證明規則在訴訟制度中存在的現實功能與意義已成為共識,且其合法性已為我國法律所確定,但在司法實踐中,經驗法則在實踐中的運用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一)經驗法則適用的合理性認定問題
就總體而言,經驗法則必須具有高度蓋然性,但由于經驗法則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人們各個領域取得和歸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經驗法則之間其蓋然性的程度是有差異的。②如果法官適用蓋然性程度低的經驗法則推出結論,其合理性就容易受到質疑。而有的經驗法則的蓋然性高低的評判是不容易有客觀標準的,尤其是日常經驗法則中的人文經驗,這也是導致法官適用經驗法則最容易出現爭議的原因之一。
法官與當事人之間對同一人文經驗的認知是存在很大偏差的,但由于人文經驗根本就沒有客觀標準,雖有一定蓋然性,但根本無法用概率大小進行評判,因其可能受時間、地域、個人心理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面對某種同樣的情形,每個人會做出什么反應這是不好判斷的;其不能像經驗法則中的一般自然規律或邏輯法則一樣有高度蓋然性而為一般人所熟知和普遍接受。
(二)當事人參與的程序保障問題
推定是人們在生活中長期反復的實踐所取得的一種因果關系經驗。而這種因果關系的基礎就是經驗法則,也就是說“因果之發現不是憑借理性,乃是憑借于經驗”。③而其導致的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轉移到對方當事人的效力,也迫使當事人可能承受一定的不利后果。這些均要求法律程序上賦予對方當事人反駁的權利和機會。我國司法解釋也已明確推動是可以反駁和推翻的。但在實踐中,法官往往不會實現提示當事人其將運用經驗法則作為定案依據,并讓當事人進行辯論,這使得當事人在此制度的適用過程中參與程度很低。
在一些案例中,只能看到兩級法院判決與最高人民法院對申訴的裁定,無法從這些文書中得出庭審的過程中是否有保障對方當事人的程序參與;但可以看出其并沒有對經驗法則的運用進行反駁。加之從訴訟終結后有學者對此大力抨擊也可反面推出其或許在庭審時并未能得知法官將依經驗法則做出判決,否則其勢必在庭審時就會大力反駁,而不至于在判決后才撰文發聲進行駁斥。經驗法則的運用本身就存在一定局限,而訴訟程序中未保障當事人的參與度更會使法官依此判決風險的增大。
(一)法官適用事實推定的過程,就是法官對基礎事實和經驗法則的判斷、篩選的過程,這在本質上屬于法官自由心證的范疇。④而經驗法則在訴訟中的運用難以避免,法官對經驗法則認定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同樣無法排除,這就要求實行事實推定的心證公開制度來保障此制度的合理運用。
(二)相對于當事人而言,對應的救濟路徑首先就是要在訟訴中提出反駁影響法官認定經驗法則的心證的形成或直接推翻其適用的可能性。不能一味地強調其不具備高度蓋然性,因為這是法官主觀認定的而其也無客觀標準使之不易加以反駁;這就可從反面切入尋找突破點,即就算此經驗法則具有高度蓋然性。有學者認為法官認定的“情理”、“常理”不是大多數人的體驗,而沒有從案例的具體情況切入進行反駁。
[ 注 釋 ]
①江偉,主編.民事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138.
②張衛平.認識經驗法則[J].清華法學,2008(6).
③[英]休謨.人類理解研究[M].周曉亮,劉建容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26-28.
④俞惠斌.經驗法則在事實推定中德運用[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5).
D
A
2095-4379-(2017)17-0271-01
魏海飛(1994-),男,漢族,江西吉安人,華東交通大學,民商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