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漢代削藩立法之評價
王園園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自漢朝建國以來,地方施行封國郡縣并行體制。漢初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經濟生產恢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成為大勢所趨。劉邦時削異姓王,文景時也有局部削藩,直至武帝頒布推恩令、酎金律等一系列削藩的措施,將王國越分越小,最終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其后不乏致力于加強中央權力的。削藩立法帶給我們的反思就在于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在保證中央的權力主導下又要使地方不喪失積極性。
削藩;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楚漢之爭,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對于秦朝政治制度很多都保留下來,但與秦朝政治制度不同的是西漢的封國制與郡縣制并行,這使西漢政治制度不同于其他封建王朝。建國初劉邦的削異姓王;至文景時期,也都采取局部措施來限制諸侯的勢力,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諸侯對中央的威脅,直至漢武帝時,推恩令的頒布,諸侯越分越小,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劉邦在對待秦朝的地方行政體制上,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秦始皇全面實行郡縣制,而不分封有血緣宗親關系的同姓子弟作為中央在地方屏障,是個失策,有“孤立之敗”的隱患。因此,在參照秦郡縣制時,進行裂土封王,實行封國與郡縣并行的地方行政體制。
(一)漢初封國郡縣并存的地方行政制的原因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顯然,一個毫無歷史適應性的制度絕不會存在兩千年之久。任何制度的建立推行都不是心血來潮的輕率之作,而是諸多因素綜合下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1]。劉邦及其臣子建立分封諸侯的制度,正是反應了他們對諸多時代制約因素的變通性。早在西周奴隸制王朝建立了嚴密的宗法制、等級制和分封制,這一制度實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積淀了巨大的傳統力量。春秋列國角逐天下霸主地位,戰國七強爭雄天下,雖然使世人渴望國家統一帶來和平與安寧,但并沒有將統一與分封對立起來。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制國家,結束了分裂,但并沒有將統一的政治意識普及民眾。再加上秦朝建立后所實行的壓迫剝削政策,使原六國百姓對統一國家的向往徹底破滅,心中對故國的懷念強烈升騰。既然統一沒有給百姓帶來福祉,還不如恢復統一之前的列國分立的局面。這說明分封制還是沒有到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
在秦末戰亂頻發,各方思潮并起,再加上秦朝覆滅的教訓,分封的意識在劉邦的心中扎根,裂地封王的實行也就具有某種必然性,而不是純粹的權宜之計。劉邦實行論功分封,既滿足了他臣下的文武百官追求富貴利祿的心愿,又兌現了許下酬答功臣的諾言,反應了君主和臣子共同的利益和心聲,展現的正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念。
(二)漢初封國郡縣并存的地方行政制的概況
漢初實行郡縣與封國交叉分布,由皇帝直接管轄郡縣只有15個,而39個縣卻掌握在諸侯王手中。王國政權機構在設置上和中央基本相同,自御史大夫以下各級官吏的任命及罷免,都由諸侯王自己決定。另外,諸侯王還有權在自己領域范圍內征兵,擁有自己的軍隊。在財政上亦有自主權,可在其勢力范圍內自由征收賦稅。王國在政治上處于半獨立狀態,也要奉行中央制度法令的規定,但實際過程中,諸侯權力膨脹,規定也是缺乏遵從。
劉邦在分王時又分封有功之臣及親屬、外戚為列侯,位于諸侯王之下。列侯與諸侯王不同,在封國之內沒有管理民眾的權力,封國只是作為列侯的食邑而存在。列侯官職、俸祿有大小的之別,大侯享有萬家,小侯享有五六百戶。侯國境內也設立丞相,不過其掌握職權和縣令基本相同,在任免上也由皇帝決斷,并受所在地的郡守管轄[2]。列侯與侯國之間沒有任何的歸屬關系。列侯只享有一個小小的侯府宅邸和少數職官為其服務效命。
(一)漢初開啟削藩的原因
為了求取有識之士的輔佐,以及有名望、有勢力的地方中間勢力的支持,劉邦分封異姓王,并賜予廣大疆土。但繼位后與其矛盾迅速暴露。直至去世前夕,韓信、英布等相繼被誅除,以解除分封制度埋下的國家分裂的遺患,只余長沙王吳芮局促于江南一隅,因勢力孤弱,被暫時保留下來。同時大肆分封同姓子弟為王。西漢知道繼續實行秦朝暴政只會導致新政權垮臺,實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以恢復發展生產,穩定初建政權。但同時也為諸侯勢力、地方豪強勢力提供了成長沃土。至文景時,各諸侯實力增強,稱霸一方,對權力渴望甚至有爭奪皇位野心,成為威脅朝廷穩定的政治勢力。而中央經過長時間休養生息,集權力量增強。中央和地方兩方勢力交錯,大有勢不兩立傾向。
劉邦實行同性分封,原想讓劉氏子孫共享漢家百年基業。但他也沒有想到自己好意竟為劉氏子孫內訌埋下引線。先是文帝時王國叛亂,濟北王乘文帝親自率兵抗擊匈奴,于公元前177年非法起兵;南王劉長也于公元前174年起兵謀反。這兩次的叛亂雖然很快便被鎮壓下來,但是同時也反應了劉姓諸侯與中央矛盾已經白熱化[3]。隨后更爆發了規模更大的“七國之亂”,歷經3年才平息。
從政治上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的帝王是不允許擁有行政、司法、財政、軍事等半獨立政權的存在。從經濟上講,也不允許國家三之二的財富被他人所占有。軍事上,也不容許有不聽命于自己的軍隊,掌握在他人手中,對皇權造成威脅。而削藩無疑成為最好的方式。
(二)漢初開啟削藩的主要舉措
漢朝削藩并不是由一代帝王獨立完成的,是幾代帝王共同合力的結果。
1.劉邦時期的削藩之策
劉邦穩坐皇位后就著手鏟除異姓諸侯。其實,劉邦分封諸侯時并不缺乏主觀真誠,可一旦將其付諸實踐,又感覺諸侯擁兵會威脅著自己的安寧,再加上個人恩怨及性格沖突,斗爭不可避免。在異姓諸侯王中,劉邦最為忌憚的便是韓信。垓下之戰后,劉邦就奪去了韓信對于全軍的統率之權,后又改封其為楚王。在漢高祖六年,趁有人誣告韓信之機,借由陳平記將韓信逮捕并貶為淮陰侯,將其留在身邊,便于監視。后在劉邦征討陳豨叛亂在外,韓信與陳豨勾結的消息泄露,留守京都的呂后與蕭何設計捕殺了韓信,夷其三族。這年夏,劉邦讓梁王彭越隨征,但其稱病未去,故而遭到劉邦的嚴厲指責。彭越部將扈輒趁機鼓動其謀反,遭到彭越言辭拒絕,可由于梁國太仆誣告還是被劉邦廢為庶人,發配蜀地。后在呂后的勸告下,劉邦還是殺了彭越,夷其宗族。終究彭越還是難逃脫骨肉被菹為醢的悲慘命運。其他幾個諸侯王也都在戰爭中被劉邦給消滅了,只留下實力孤弱,偏安一隅的長沙王吳芮。自此,劉邦解決了異姓諸侯裂土分疆的隱患。
2.漢文帝時期的削藩之策
文帝時,政治家賈誼就曾斷言指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就像人得了腫脹病,如不加緊治療就必成固疾,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著眼點就是將王國再劃分成若干小國,以削弱地方力量[4]。文帝起初很看中這一建議,但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后形勢嚴峻至王國叛亂不斷出現,先有濟北王趁文帝出兵匈奴之機起兵叛亂,事敗自殺,濟北國除。在文帝六年時,淮南王因為謀反,而被廢貶往蜀地,未到便死于路途。這使文帝意識到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加深,削藩之策勢在必行。于是接受賈誼的主張開始將局部的諸侯國在其原有的領域范圍進行分割,如將當時的齊在領域范圍劃分成6個小王國,冊立齊王肥的6個兒子為這6個小王國的諸侯王。
3.漢景帝時期的削藩之策
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勢力和皇權集中的矛盾更加尖銳。御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書《削藩策》,提到削諸侯會招致他們反叛,不削最終也還是要反叛,只是時間早晚;削藩及時引發的叛亂禍小,不削藩引發叛亂雖遲但禍更大。他的建議得到了景帝認同和采納。先后削減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膠西王昂所掌管的6個郡縣。引發了歷時三個月的“七國之亂”。景帝當時很惶恐,捕殺晁錯,以換取七國諸侯王的退兵。后非但沒有換得退兵,劉濞甚至公開揚言要奪取皇位。景帝至此武力進行鎮壓,經過三個月時間,大敗叛軍。七國皆被廢除,以郡縣制管理該地方。
經過這次叛亂,景帝著手削弱諸侯王權力,下令取消諸侯王管理地方百姓的職權,只有衣食租稅。同時又削減諸侯國政權機構,以降低諸侯國官職等級,改丞相為相,總管諸侯國政事;內史的治民職權和郡守相同,直接聽從于中央的命令;取消原來所設置御史大夫和廷尉等官職,重要官員都由皇帝直接決定任免。至此,諸侯王雖然存在,但是同郡的職能基本相同,成為中央所直接管轄的一級行政區域。至成帝時,內史也取消了,由相治民。諸侯國的相與郡的太守相同。王國里只有無權干涉政事的王,別的和郡都一樣。
4.漢武帝時期的削藩之策
漢武帝時期,由于先前并沒有根除諸侯王的勢力,再次成為半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主父偃推度圣意,提出推恩政策,得到漢武帝的認可。所謂推恩是指諸侯王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諸子以推恩方式在侯國內予以分封,王國越分越小,所封候的數目快速增加,新的侯國獨立出來受所在郡縣管轄。這樣,相關政治權力也就收歸中央,諸侯王勢力范圍得到大大減少,自然對中央威脅就減小了。
在實行恩惠同時,武帝也采取強制性措施。對犯罪的諸侯趁機直接剝奪其爵位和封地。漢朝制度規定,每年八月舉行的宗廟大祭,各諸侯必須及時獻上黃金用以幫助祭祀,史稱“酎金”。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借口酎金不符合制度規定,又剝奪一百多人的爵位[5]。恩威并濟的政策基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所面臨的諸侯王問題,其后雖然依舊存在諸侯王,但他們已經不具備任何政治勢力。
漢武帝還頒布了《附益之法》,旨在經濟上孤立諸侯王,使其無法聚財,政治上也無法結黨營私。其內容主要有嚴禁官僚為諸侯王斂財并與之勾結。除此之外,還有《左官律》、《出界律》、《非正律》等。依次涵蓋有地方諸侯國的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命、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內活動,不能私自踏出封國等方面的內容。武帝憑借著推恩之令、左官之律、附益之法等法令規定,繼續削弱同姓諸侯王勢力,諸侯王地位逐漸下降,權力逐漸受到限制,以致“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6]。正是通過這一番措施,漢武帝解決了諸侯內亂的問題,順應了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大潮流、大趨勢。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自漢削藩始,以后封建王朝,也不乏因封諸侯而削藩的。唐朝中期,地方割據勢力,說明了中央權力過弱,地方權力過大,削藩接連失敗,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最終局勢愈演愈列,導致唐朝滅亡。宋朝正是吸取唐朝滅亡教訓,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將地方行政、司法、財政等大權收歸中央。當時主要是來自北方外族的威脅,反而地方的威脅不大,但是卻造成地方辦事效率的下降,不可不說這也是宋朝積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明建文帝削藩,旨在改變中央與地方關系,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只由于剛即位,皇位不穩,準備不充分,最終被藩王朱棣奪得皇位。清,經順治和康熙努力,政權穩固,社會經濟恢復,百姓生活改善。此時,三個藩王在南方各據一方,形成獨立政治王國且擁兵自重,嚴重威脅中央安全和整個國家的安定統一,實行撤藩勢必不可避免。這場撤藩引發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最終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以史為鑒,“削藩”對于歷代封建王朝和諧穩定具有關鍵性作用。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人治是整個國家制度體系的核心,而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
系,無疑是人治社會的主題。整個削藩的歷史,就其性質而言,就是中央政權與地方特殊利益集團在天平兩端進行權力博弈,是掌權者通過國家力量來遏制或說是預防地方特殊利益集團權力膨脹,進而維護大一統國家和諧統一和政治穩定的正義之舉。帶給我們思考就是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既不能像宋朝一樣,中央權力過大,地方積極性喪失而無法為中央分憂且毫無抵抗力;又不能像唐朝一樣,地方的勢力過大,中央難以控制,導致國家的覆滅。關鍵是要讓中央和地方在權限分配上處于平和狀態,在保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把握好地方局面狀況,使其不至于危害中央,同時也使地方不喪失活力,能夠有效服務中央,維護整個國家穩定。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應處于一定范圍之內,任何一方的權力或大或小都會打破平衡狀態,對人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產生破壞性影響。
[1]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2]張號召.西漢列侯的分封與變遷[J].黑龍江史志,2008(23).
[3]傅璽鑄.漢初思想家的歷史反思和治國方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
[4]古永繼.文景分國為削藩辨 [J].安徽師大學報,1983(4).
[5]郭獻功.漢代的“酎金”與“酎金案”[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3).
[6]呂紅梅.西漢時期同姓諸侯王犯罪[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
D929
A
2095-4379-(2017)30-0064-03
王園園(1991-),女,河南人,華南理工大學,法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