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
鐵嶺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遼寧 鐵嶺 112000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法律適用難點
馬婷婷
鐵嶺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遼寧 鐵嶺 112000
俗語云,民意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危害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讓民眾陷入什么還能放心吃的恐慌,繼而引發對政府監管的質疑、對政府信任的動搖。保障民生,首先必須保障食品安全,司法機關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有所作為,既要嚴厲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又要找準法律依據準確予以適用。
食品安全;犯罪;法律適用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冠生園陳餡月餅到阜陽劣質奶粉,從雙匯瘦肉精到地溝油,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都牽動了國人的心,也造成大面積的社會恐慌現象。因此,加強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與治理,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具有重要現實意。
(一)主觀故意判斷難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主觀方面須具備故意心態,即對自己所生產、銷售的食品的性質“明知”。但在實務中,犯罪嫌疑人通常會為規避法律處罰而否認自己的明知,而且此類犯罪的主觀故意又很難僅僅通過其客觀行為來判斷,因此對犯罪嫌疑人主觀明知的認定難度增大。
(二)犯罪對象性質的認定問題
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如何判定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食品屬于“偽劣產品”、“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往往是認定犯罪的關鍵和難點。雖然《兩高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對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中“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以及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認定進行了解釋,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此類案件的認定,司法人員除了過度依賴于相關部門出具的“檢驗報告”或“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等鑒定之外,很難對何為“嚴重超出標準限量”、“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等做出準確的界定。然而,檢驗報告多是對成分含量的客觀表述,相關部門出具“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專家意見”的情況也微乎其微。畢竟在科學上要證明“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時需要長時間的科學實驗才能證明,因此對于鑒定機構來說要將一個法律問題簡單、直接地轉化成為一個技術問題也屬不易。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其技術性強,有專業壁壘,超出了司法人員的認知能力范疇,因此在缺少鑒定意見的證據支持下,司法人員也無法對食品的性質做出準確的界定。
(三)銷售金額難以認定的問題
銷售金額是危害食品安全類犯罪定罪和量刑的主要依據,也是判處罰金的主要依據。而如何查清已銷售的犯罪金額恰恰又是司法認定中的一個難點。由于食品的特殊屬性,其一旦銷售出去后,在實踐中查扣到實物的可能性極小,而實踐中此類犯罪查獲時多數是在生產環節,即使有銷售行為,如客觀證據不到位,則只能通過證人證言、犯罪嫌疑人供述等言詞證據來確認犯罪金額。
(四)食品監管部門和司法機關溝通不順暢
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作為檢查、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的部門,有關于食品安全方面檢測和鑒定等著專業知識,對發現食品安全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司法機關是對于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指控和懲罰,它處于的打擊食品犯罪鏈條的末端,因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將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第一手線索分享和通報給司法機關,對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重要作用。現階段,司法機關和食品安全監管機關溝通聯系仍存在障礙,溝通協調機制的不暢通使得一部分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最終已行政手段解決,這不利于對犯罪分子的嚴厲打擊。
一是將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過失方面設置立法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方面僅設置為故意不利于全面打擊犯罪。事實上,在食品生產領域,由于生產、經營者等原因,難免會因業務過失引發食品安全事故。比如在食品原料采購領域,可能因為懈怠、人情等原因不盡職履行檢驗義務。再如在生產、運輸、儲存環節由于責任人的疏忽行為導致食品變質、過期或混入有害物質,都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而這些只能按重大責任事故等罪名處理,不利于全面、有效打擊食品過失犯罪,故應探討設立食品安全犯罪過失犯問題。
二是將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犯罪升格為行為犯。人們通常認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相比,相對要輕一些。且我國刑法也規定此罪必須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方能入罪。但從現實眾多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同樣會造成致病、致死等嚴重后果。由于受技術手段滯后等原因的制約,目前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后果及其潛在的危險性、危害程度還很難做出檢測,也無法對是否足以造成嚴重后果進行預測。為適應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趨勢和懲治食品安全犯罪的現實需要,刑法對其予以及時規制,考慮將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注的食品罪這一危險犯升格為行為犯。
三是建立順暢地溝鏈接協調機制,將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連接,致力于打造出“兩法銜接”的長效機制。司法機關和食品安全監管機關要各顯所長、密切配合,對于存在疑問的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食品安全監管機關和司法機關互相溝通和探討,利用各自專業知識共同研究解決方案,使危害民生的食品安全犯罪受到法律的追究。
D920.5;D924.3
A
2095-4379-(2017)30-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