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王 瑩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對防衛人防衛權利的保護
趙 靜 王 瑩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正確適用正當防衛,充分發揮正當防衛制度的功能,是我國刑法制度中的正當防衛制度得以充分利用的關鍵。司法實踐對于正當防衛很難把握,對于其情形的認定極其罕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防衛人防衛權利的保護不足。本文分別從保護防衛人防衛權利的原因、措施和意義三個方面論述了對防衛人防衛權利的認識,以求維護社會正義與法的尊嚴。
防衛人;防衛權利;正當防衛
2004年黃某駕車追擊搶劫歹徒案中,法院認定黃某是事后防衛,犯故意傷害罪。2008年龍女士駕車追擊搶劫歹徒案法院認定龍女士的行為是正當防衛。縱觀我國數十年的司法實踐,在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上仍然保守,不輕易或者不善于適用正當防衛制度,將本是正當防衛的行為認定為防衛過當,甚至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現象,層出不窮。正當防衛作為一項重要的刑法制度,其作用在于如何賦予防衛人防衛權利,既保護防衛人的合法權利,又不損害侵害人本身的合法權利。相似的防衛案件,判決結果不同,有的防衛人維權成功,有的防衛人則坐牢賠錢,很大的原因是對防衛人正當防衛的權利認識不夠。筆者就這一問題提出如下觀點。
(一)法定權利
正當防衛是我國法律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權利,這一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當不法侵害危及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或其他權利時,每一位公民都有權針對其采取正當防衛,這一點無可厚非,也不容非議。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如果面對侵害只能一味后退,那我們的尊嚴又在哪呢,保障人權是否又能實現呢?被害人面對侵害可以實施防衛,然而因為擔心觸犯刑法不敢實施防衛,以致權利受到侵害,這難道不是等同于鼓勵侵害嗎,那么,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意義又在哪里呢?這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背離了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目的。那么只有對防衛人的防衛權利加以保護才能使侵害人有所顧及,有所衡量,從而放棄侵害,減少侵害的發生,降低侵害的發生率,以便形成良性循環。
(二)以正對不正
正當防衛的本質為“以正對不正”,是正義對不法,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以暴制暴”,是正當、合法的行為。我國刑法明文規定“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刑法是懲罰犯罪的利劍,也是保護人民的屏障。正當防衛制度的核心內容是防衛的正當性。按照“邪不壓正”的常理常情,也不能同等看待他們。不管防衛人是針對自己受到的侵害,還是別人受到的侵害,亦或是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受到的侵害而進行的防衛都是正義的,對于正義的行為更應該予以支持和保護,而不是一味的打壓。“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雖然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但是遲來的正義究竟是不是正義,我們心里也有自己的考量。既然正義將會來臨,就不要人為的設阻,以正對不正,合理也合法。
(三)社會效果
正當防衛制度的要義是鼓勵人民積極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打擊犯罪分子的狂妄氣焰,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只有防衛人的防衛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防衛人才敢于、勇于與不法侵害做斗爭。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正當防衛的良好的社會效應,伸張社會正義,才能導引廣大人民群眾拿起法律武器積極地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從而促進社會風氣良性發展。鼓勵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同諱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懲惡揚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舉措。所以,以一種客觀而理性的思想邏輯,站在公平正義的角度,對防衛人的防衛權利予以保護,既兼顧了刑法的社會保護作用和人權保障作用,也不會打擊人民群眾見義勇為的社會責任感和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自主積極性。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侵害人對于實施侵害行為的顧慮也就更大,犯罪率也就大大降低了,我們所求的社會效果也就不遠了。
(四)激活制度
有人批評說,刑法第二十條關于正當防衛制度的規定、特別是第三款關于無過當防衛的規定,很大程度上處于“沉睡”狀態,成為“僵尸”條文,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功能。正當防衛是我們的一項權利,而不是抵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方式。我國刑法沒有將正當防衛劃為一種“不得已”的應急手段,也沒有要求防衛人在試過一切可能會制止不法侵害的辦法之后才能實施正當防衛。相反,即便防衛人在有方法制止不法侵害或者尋求公力救濟的狀況下,也能實施正當防衛,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罷了。正當防衛更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隔斷不法侵害,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我國法律對于不法侵害行為規定了包括刑罰在內的各種處罰措施,但都是事后處罰,不能及時制止不法侵害的發生。當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公力救濟不能及時有效地給予救助時,正當防衛就是阻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的最快速且有效的方式。法律有規定,實踐卻沒有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相當于法律的空白。保護防衛人防衛權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正當防衛制度的適用,維護正當防衛的立法精神,促進正當防衛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有了制度的保證,建設法治國家的夢想也將會實現。
對于正當防衛的實際考察要考慮諸多因素,還原到防衛人所處的境遇之下,適當作有利于防衛人的考量。一個人在緊急時的辨別能力和在正常情況下的辨別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遇到緊急情況根本無法冷靜下來,或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要求被侵害人在緊急狀況下像平常一樣冷靜理性地分析情勢,明顯是苛刻的要求。而且,面對同樣的形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人冒失,有的人謹慎,忽視人的差異,一律以客觀判斷為準則,顯然并不是一種公平的做法。我們要綜合考慮不法侵害的強度、緩急、權益,以及防衛工具、防衛環境和防衛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從不法侵害人和防衛人兩個角度的來認定正當防衛,做到真正的公平正義,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另外,在認定是防衛過當還是正當防衛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可以適當作有利于防衛人的認定。如果認定是防衛過當,也應該合理運用“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法律規定裁量。應依據案件具體情況作出符合法理和情理的裁判,合理適用是減輕處罰還是免除處罰,以及裁量減輕處罰的具體幅度等。
最后,充分發揮司法工作者的作用。防衛人防衛權利的保護也依賴于司法工作者的嚴謹工作與盡職盡責。
首先面對侵害積極防衛而不是一味退讓,這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保護防衛人的權利尊重了人的尊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權。其次防衛人的權利得到保護時,其對于積極防衛,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有一定的信心,更能及時遏制侵害,侵害人也會對實施侵害行為有所忌憚。這樣,人民群眾積極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侵害人的顧及使得社會風氣形成良好的循環,構建和諧社會。同時,此舉體現了刑法的立法精神,也維護了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法律是理性而公正的,法律平等地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本文更為明顯的傾向保護防衛人的權利,不是一味地保護防衛人的權利,棄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權益于不顧,而是因為當一個人擁有完整的防衛權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能夠讓那些準備實施侵害的人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可能導致不利的后果,從而有所顧忌,放棄侵害。所以筆者從保護防衛人防衛權利的原因、措施、意義三個方面論述,通過這種利益的傾向性引導,減少防衛人與侵害人的沖突,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
[1]陳興良.正當防衛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沈德詠.我們應當如何試用正當防衛制度[Z].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7.
[3]曾慶金.正當防衛:適時與適度論——由兩個相似案例判決引發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2(9).
[4]張菲菲.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認定——鄧玉嬌事件引起的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5]王亞峰.論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由兩個相似案例的不同判決結果引發的思考[D].蘭州大學,2009.
D924
A
2095-4379-(2017)30-0174-02
趙靜(1997-),女,漢族,山西大同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本科生;王瑩(1996-),女,漢族,山東泰安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