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紅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公證處,福建 泉州 362000
對現行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的反思
李文紅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公證處,福建 泉州 362000
在我國,和民事訴訟制度一樣,公證制度也屬于程序性法律制度,其是一種預防性的司法證明制度,主要作用是維護交易安全、預防糾紛、促進民商事往來等,有助于維護社會經濟穩(wěn)定。因而,準確理解和掌握公證效力實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先分析了公證效力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和公證效力救濟制度的區(qū)別,然后提出了改善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的建議。
公證效力;爭議救濟;救濟制度
公證爭議指的爭議是和公證文書相關內容。公證爭議救濟制度主要指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或者公證的利益相關者通過法律途徑來促使公證行為得到糾正,并且請求賠償損失的一種渠道。該制度包含了爭議以及解決爭議的內容和途徑等。因而,公證爭議救濟制度是否完善,關系著當事人是否能夠充分行使公證救濟權利,同時,也影響著公證行為的信譽。所以,對現行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進行探討和反思,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在訴訟中,公證所代表的證明效力是很高的,主要體現為:第一,公證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證明力;第二,和私證書相比,公證書在效力方面更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在我國最優(yōu)證據規(guī)則中規(guī)定,通過公證以及同等級的書證,比其他書證以及證人證言的證明力都要大。這樣規(guī)定的原因主要是是公證書本身具有法定性質,通過了公證人的審核,代表的信息更具有真實性。第三,在訴訟中,當事人對于公證書上確定的內容,不需要質疑其真實性。法官同樣可以將已經做過公證的內容直接認定為事實,在這些公證證明沒有被推翻之前,公證書都具有證明力且是最高的證明力。所以,公證書的地位不言而喻[1]。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公證書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主要表現為:第一,如何區(qū)分和界定公證書和公文書。在國外,公證書大都被劃分為公文書的范圍內,在我國,還沒有明確公證機構的性質,所以,影響了公證書性質的確定。另外,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文書體系中也沒有納入公證書。第二,法院沒有明確審查公證書的方式。有些學者認為法院審查公證書主要是審查公證書是否具真實,進行的是形式層面的審查;有些人認為需要對實施的真實性進行審查。第三,公證書是否一定要在法庭出示以及經過質證。對于這個問題,有些學者持肯定意見,他們的理由是審判獨立原則以及質證等可以加強對公證書的審查,質證公證書,是依法訴訟的要求,而非對否定公證書的證明作用。有些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的理由為公證書是分類在司法證據之中,沒有特殊情況是不需要質證的。在實際情況中,法官對公證書的態(tài)度也有分為兩種,有些法官將公證文書看作為一般證據,需要被質證,有些法官則忽視公證的效力,另行調查。案件中的當事人也感受不到公證書的證明效力,自然沒有多大熱情去申請公證。這樣不僅限制公證書的效力,也損害了公證本身具有的公信力。產生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公證證明效力可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對公證證明效力缺乏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說對于公證證據地位的保障,只是留在表面,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機制。
在《公證法》未實施的時候,公證救濟途徑主要是行政救濟和訴訟救濟兩者并行的方式。在《公證法》實施之后,公證救濟途徑有了變化。如果對公證書有意義,當事人可以向公證機構提出復查請求。公證機構應該撤銷那些違背事實或者違法的公證書。對于公證機構的撤銷決定,如果當事人存在異議,可以將之投訴到公證協(xié)會。從《公證法》中對救濟制度作出的改變,可以看出在訴訟中,公證書是具有較強的證明力的,但是,作為法院,審判相關糾紛案件時,關注的重點是權利義務的爭議,而不是判斷爭議中的證據。法院在審理當事人爭議的時候,可以依法組織相關人員對所有證據進行認證和質證,然而,公證機構卻沒列為訴訟中的當事人。這些規(guī)定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弊端,具體為:第一,在訴訟中,法院如果認定某些事項是真實的,就不需要在查證這些事項的真實性,但在實際審判工作中,卻沒有在法官法律責任以及司法政治程序的啟動中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這項工作存在著任意性以及不規(guī)范性。第二,公證機構不在訴訟中具有當事人的權利,也就缺乏了表達自身主張的途徑,自身的利益也就很難得到維護。這樣就很容易出現法院要求公證機構賠償時,公證機構往往不知所措。第三,目前,對于法院受理公證書撤銷的單獨訴訟情況,公證救濟制度還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有些學者認為公證書的撤銷不應該列入獨立的訴訟請求范圍之內,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訴訟成本,加強訴訟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有助于減輕申請人和公證機構的經濟負擔,不可否認,這種觀點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乏法律依據。[2]。如果當事人將撤銷公證書作為提出民事訴訟的理由,在宣判的時候,法院可以采取公證書是否能夠撤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裁決公證書是否撤銷。實際上,目前的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還沒有達到經濟和科學的程度。比如,在訴訟案件中,一方敗訴,賠償訴訟就會產生,這個時候公證處可以進行申辯,進入再審,然而再審之后,當事人還是可以請求上訴。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證職業(yè)風險,同時也避免了擴大公證責任,但從本質上來說,公證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在訴訟中,依舊無法維護公證該有的證明效力和公證公信力。這對于公證來說,相當于否定了其存在的本質條件,無非是致命打擊。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公證訴訟救濟制度。完善的主要方面就是從法律層面,規(guī)定公證機構或者公證員參與訴訟。這樣的益處有:第一,對法官起到監(jiān)督作用,監(jiān)督法官是否按照證據規(guī)則采信公證的證據,以防法官濫用職權。第二,如果當事人提供公證證據,就可以免予舉證,保障了當事人該有的權利。第三,公證機構參與訴訟,可以提供解釋,以免如果法官對公證內容存在不解,需要通知公證員以專家身份或者證人身份進入法庭作解釋的尷尬。第四,如果產生公證賠償糾紛,公證機構也了解了責任的區(qū)分,可以從容面對。這樣,即使在法庭上,公證機構不發(fā)一言,只要擁有參與訴訟的權利,也可以發(fā)揮該有的作用,同時解決一些問題。如果公證機構發(fā)現法庭作出了違法公證證據采信規(guī)則的決定,公證機構可以向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請求糾正[3]。
在訴訟中,關于認知程序,法官可以根據法官職權來自動認知,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法官的行為,應該賦予當事人具有請求啟動司法認知程序的權利。同時,無論法官是自動認知還是被強制認知,都要讓當事人清楚認知的內容和效果,確保司法認知的準確性,這樣當事人如果存在異議,可以作出反駁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外,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法院如果對公證所證明的事實進行司法認知的時候,應該通過裁定的方式確定并送到公證機構,或者告知公證機構啟動了司法認知程序,是否參與訴訟,則由公證機構自行決定。
綜上所述,公證制度也屬于程序性法律制度,其是一種預防性的司法證明制度,主要作用是維護交易安全、預防糾紛、促進民商事往來等,有助于維護社會經濟穩(wěn)定。因而,準確理解和掌握公證效力實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公證救濟體系是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很多方面,需要立法部門以及所有公證人等相關人員的努力,不斷深入探討和完善公證爭議救濟制度,推進公證體制改革和加快公證法制進程,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本次論文從公證效力視角,闡述了現行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存在的訴訟效力,分析了公證效力爭議救濟的具體途徑,總結了現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主張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切實保護公證效力爭議救濟制度的效力。希望能夠為立法完善提供有效建議。
[1]賀文年.公證債權文書的強制執(zhí)行相關問題研究[D].深圳大學,2017.
[2]李娟.仲裁案外人權利救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Z].司法業(yè)務文選,2009(07):48.
D926.6
A
2095-4379-(2017)30-0181-02
李文紅(1966-),男,漢族,福建泉州人,本科,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公證處,二級公證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