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瑤 周 鑫
1.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0;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八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0
論環境侵權中法學方法論的運用
——以噪聲污染責任糾紛案判決為例
曾佳瑤1周 鑫2
1.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0;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八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0
噪聲污染責任糾紛屬于特殊的環境侵權案件,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尚且存在很大爭議。而法學方法論是為司法裁判者提供反映裁判活動中法律適用規律的方法。本文則是以法學方法論為思維導向,具體闡述法學方法論在環境侵權判決中的運用模式。
噪聲污染;環境侵權;法學方法論
沈某是某設計院退休職工,住在該院宿舍。設計院為了增加院內暖氣管道輸送壓力,在沈某的住宅東墻外側安裝了增壓泵。沈某認為增壓泵影響其休息,于2014年第一次提起訴訟。后雙方達成和解,沈某撤回起訴。之后設計院又將增壓泵移至沈某住宅東墻外熱交換站的東側。至此,2015年沈某又以增壓泵影響其睡眠、住宅需要零噪聲為由提再次訴訟至法院,要求設計院停止侵害,拆除增壓泵,賠償其精神損害費。在法院審理中,環境監測站檢測沈某居住臥室噪聲指標未超過規定的限值。因此,某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沈某關于增壓泵在夜間必須是零噪聲的訴訟主張沒有法律依據,駁回其訴訟請求。
以下主要截取二審判決情況,把握法律方法論的精髓,運用司法三段論方法、法律解釋方法、價值判斷方法做如下具體分析:
(一)司法三段論方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適用。法律的適用需要法學方法論的指導。而法學方法論作為保障法官依法公正裁判的工具,必然以司法三段論為基礎而展開,裁判活動必然要以法律和事實兩項要素為基礎,這兩項要素則是通過三段論發生聯系和互動的。法律人正是利用三段論這個基本的推理工具來確定法律和事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學方法論也必然地要以司法三段論作為討論的起點。
三段論演繹邏輯是正當化的程序,也是法律實證過程的驗證。在形式邏輯上,她的推論形式為,大前提是T,小前提是S,如果T有法律效果R,則當S與T相對應時,也能夠產生R的效果。而具體分析該案,首先其屬于環境污染糾紛中的“噪聲污染責任糾紛”。原告沈某的訴訟請求為要求機械設計院停止侵害,進行賠償。其所依據的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通常說來,在環境污染侵權認定中環境污染行為、環境污染損害事實及污染環境的行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構成了其基礎的認定要件。具體適用的細則又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一)污染者排放了污染物;(二)被侵權人的損害;(三)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
而本案中的噪聲污染屬于環境污染的一種類型,按照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來看沈某的訴訟請求要成立必須滿足:機械設計院有噪聲污染行為—沈某遭受損害—損害是由于噪聲污染所致。
至此先假設三段論的大前提正確。我們來環境侵權的遭受損害一項,沈某為證明其受到損害的事實,向法院提供了蚌埠市第四人民醫院于2013年3月6日出具的心電圖檢查報告一份,該檢查報告載明:“沈某心電圖提示:竇心心律。心電軸輕度左偏。ST-T變化。”鑒于該證據僅表明沈某心電圖出現異常,并不能證明其出現心臟方面的疾病,且其系在設計研究院安裝增壓泵之后所做的心電圖檢查,其未提供此前其心電圖無異常的證據,故其主張存在損害的證據不足。
另外,沈某主張其心電圖異常是設計研究院在其住宅東墻外側安裝的增壓泵產生的噪聲所致,但亦未提供證據證明涉案增壓泵產生的噪聲與其認為自己受到的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的規定,沈某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結論:沈某要求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停止侵害、拆除產生噪聲污染的增壓泵及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依據,在司法三段論的演繹過程中,小前提S出現問題,那么必然產生不了R的法律效果,因此該案中法院沒有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二)法律解釋方法
法律解釋方法是在司法三段論的框架中進行的一項尋找大前提的作業,同時也是確定與案件的事實最密切聯系規則的重要方法。法律解釋方法包括狹義法律解釋方法、不確定概念和一般條款的類型化以及漏洞填補。
狹義的法律解釋,就是在待決案件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法官在法律文義的可能范圍內進行的解釋。在確定法律文本的可能文義范圍時,法官需要看規范所調整的內容是法律概念的核心領域還是處于法律概念的“邊緣”調整的領域。在該案中涉及到的主要是環境噪音污染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應該是對“噪聲污染”的基礎定性問題。根據《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二條的規定,以文義解釋的方法理解噪聲的標準:超標+擾民,雙重標準。將“超標排放”作為了噪聲侵權的責任構成要件,因此在法律適用上也排除了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霍爾姆斯認為“抽象的條文并不能對具體案件進行裁判”。也正是因為通過法律解釋更好地去發現法律、探求法律真意,更好地在具體案件中適用恰當的法律。至此,在本案的大前提得以確定。
(三)利益衡量方法
法諺有云“法愛衡平”、“法官心中應常有衡平”。所以利益衡量是貫徹在整個法律解釋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法律方法論中的利益衡量通常是指個案中爭議所涉及的各種利益沖突的衡量。利益沖突主要是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展開,但也有可能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本案利益方主要為機械設計院、沈某、以及案件中涉及到的高層居民。具體來說機械設計院為了解
決高層居民的供暖問題安裝增壓泵,增壓泵剛好成為了本案的噪音源。雖然我國明確將是否超標排放作為確定噪音污染的標準,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原告方受低頻噪聲侵害而失眠的事實。通俗來講,沈某的環境權益維護了,設計院的增壓泵必須拆除,居民供暖成了問題。如果尊重了被告的權益,那么原告又必須忍受噪音。兩者的矛盾著實存在。至此,利益衡平變得尤為重要。根據利益衡量的比例原則,在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并不明確的情況中,法官應該采取兩權相害取其輕的思維方式,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作出選擇。在本案中法官最終沒有支持原告的請求,也正是考慮到了各種利益的對比。本案的判決有利于指引公眾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同時,承擔一定范圍和限度內的容忍義務,衡平各方利益,促進鄰里和睦,共同提升生活質量。同時也為日后的相似案例提供了參考。
法學方法論主要是由司法三段論、法律解釋學、價值判斷、法律論證所組成的整體。其中四者環環相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法律解釋學幫助確定司法三段論的大小前提,價值判斷需在司法三段論的框架下,同時司法三段論和價值判斷的結合又離不開法律論證,最后在尋找到妥當的裁判結論,保障司法的精確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網.http://www.court.gov.cn/shenpan-xiangqing-34302.html,2017-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法>.
[4]王利明.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D922.68
A
2095-4379-(2017)30-0195-02
曾佳瑤(1993-),女,漢族,湖南邵陽人,南華大學,法律碩士;周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八研究所,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