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淺析辛亥革命的文化遺產
——以對武漢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為例
陳冠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辛亥革命與武漢關系密切,其首義即是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前后,武漢地區的社會文化發生了重大變遷,是中國近代社會整體復雜多變發展態勢的區域性寫照。文章探討了社會文化的含義及研究方法,并建構起辛亥革命文化遺產對武漢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背景,旨在說明武漢社會文化變遷與辛亥革命文化遺產間的深刻關聯。
辛亥革命;武漢;社會文化;變遷;文化遺產
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社會的變遷,而對首義之區的武漢社會文化變遷影響更為突出。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1周年之際,對辛亥革命與武漢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的意義正基于此。
一般來說,社會文化是對具有地域、民族或群體特征,且將影響廣泛施加于社會群體之上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文化活動的總稱。現代傳播學的理論將社會文化定義為“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匯集,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濡化形成的”[1]。
社會文化的群體性特征決定了其浸潤于社會群體中,且隱藏在人類社會行為背后,是潛在的、無形的。由于社會文化的外在特征不夠明顯,為加深認識和理解,真正掌握社會文化的變遷,此處在對其進行研究時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從傳播方式入手觀察其變化,并以教育和傳媒為例,進行闡述——由于教育和傳媒這兩者的發展體現出的限制性突破的可測定性特征,使其成為“衡量現代化進程的幅度、速度及預測其發展趨向和協調性的綜合尺度”[2];另一方面,為研究社會文化變遷的具體內容與趨向,論文從社會風氣、流行時尚、社會思潮等方面對辛亥革命前后武漢社會文化的變遷著手進行分析。
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轉型的中介點,占據了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而作為辛亥革命首義的發生地武漢,在辛亥革命前后已為當地的社會文化變遷提供了充足的歷史背景。據1910年第18期《國風報》所載《論萊陽民變事》一文中提及“我國今日之新政, 固速亂之導線也”,是對辛亥革命發生前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所實施的新政的評價。可見,新政在實質上加速了當時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全國各地革命斗爭不斷,進一步沖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從而導致辛亥首義在武昌的爆發。基于此,武漢的社會文化呈現出新舊交替的演變之勢。
2.1 新階層的產生、西方殖民勢力介入
社會結構的變遷通常為整個社會變遷中的首要表現。社會結構的變遷體現為辛亥革命前后武漢地區新階層的產生。這使得城市居民的人口構成在以傳統封建市鎮里的官吏、地主兼商人、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的基礎上,增添了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新式知識分子等新階層。新階層的出現、分化及組合豐富了社會結構,并引發其變動;反過來,社會結構的變動又對近代武漢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乃至社會生活等方面施加作用和影響,且決定了上述方面的開放性及多樣性。
與此同時,政治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繼漢口、沙市、宜昌等城市開埠通商后,西方殖民勢力逐步介入,一改歷來地方政府專權的局面,漸成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強勢力量。西方殖民勢力的介入弱化了地方政府一貫的權力控制,削減了其社會制度性的控制力量,從而增強了市民的自由度。
2.2 近代西方文明的傳播
近代西方文明隨歐美各個國家的殖民侵略被移植進中國,由于近代文明的核心為工業文明、科學文化與生活方式這3大方面,所以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沖擊可謂重大。交通運輸方式與經濟模式的變化對都市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漢口自19世紀60年代開埠通商起,商賈大量匯集于此,整個城市呈現出華洋混居、五方雜處的景象,中外貿易發展迅速。可以說,傳統都市的興起與傳統的水路交通運輸及商業息息相關;而作為新型運輸方式的輪船、火車的運用同近代工商業一起,“加速了都市化的步伐,而使之慢慢變形。” 所以說,漢口的開埠通商為近代西方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武漢地區從生活習俗、日常享樂、服飾搭配等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向西方大家學習,促使了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武漢社會文化的變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3 獨立自由的文化環境的形成
城市經濟的發展促使武漢商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速,文化環境亦隨之發生變化。傳統的村社文化環境體現為聚族而居的生存形態,人們的價值觀、行為、言論等各方面都受限于族長、鄉紳等家族村社權威操控之下,且受到來自村社宗族群體的輿論監督;近代武漢的發展使傳統的村社宗族結構逐步走向消亡,因而由這一結構生發的文化控制也最終喪失,取而代之的社會結構以小家庭為主體,生活方式呈現出市場化形態,整個文化環境的商業化特征愈加明顯。此外,在辛亥革命前后,隨著自由、平等的思想被大力提倡,封建宗法制度、倫理觀念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強烈批判。在文化的傳播方式上,大眾傳媒以電影、報刊、雜志等多種形式出現;在具體的文化事業建設方面,對西方著作的編譯、圖書館的設立、近代報刊的創辦、戲劇的改良等呈蓬勃發展之勢。以上種種投射到民眾身上具體表現為:民眾的自由言論空間擴大,越來越少地受控于官方和上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因之更加獨立而自由。
2.4 武漢地區的社會革命
辛亥革命的首義發生地為武昌,在首義工作籌備期間,武漢地區的革命黨人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廣泛發動民眾掙脫封建舊制度的枷鎖,為辛亥革命造勢。在首義結束后,據湖北軍政府制定的《鄂州約法》可知,其中明確了人民應一律平等,并享有言論、集會、結社、宗教、居住、保有財產、自由營業的權利,且具有選舉及被選舉權等。可以說,這一對人民權利的劃定無疑秉承了民主、自由的精神。此外,這一政策的制定也為辛亥革命后武漢地區乃至湖北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統治達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之時,亦將與專制舊制度相輔的陳規陋習切實加以改造。辛亥革命的意義重大,雖然受當時社會政治條件所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其歷史使命,但它極大沖擊了君主專制制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先進思想進行了大力宣揚,使整個社會文化展現出除舊布新的風貌。武漢歷來被視為我國具有十分重要戰略地位的城市,近代武漢更為競爭最激烈的場所。作為“舊社會孕育著新社會的助產婆”的社會革命在武漢頻頻爆發,而“競爭最劇最烈之場, 將為文明最盛最著之地”,是為當時武漢的真實寫照。
辛亥革命前后武漢社會文化的變遷表現在方方面面,這里僅選取教育、傳媒、社會風氣、流行時尚、社會思潮等幾方面進行闡述。需要說明的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在整個社會文化變遷中首當其沖,表現為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近代知識分子、工人階級等新型社會階層的出現且力量日益壯大。由于以往學者對此研究成果頗豐,此處不再過多論述。
3.1 教育傳媒方面
如上文所述,教育與傳媒是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傳播方式,從這兩方面來說明辛亥革命前后武漢社會文化變遷的具體表現顯然十分必要。
首先在教育方面,早在清朝末期,便由官府下令嚴禁鴉片、迷信、纏足等封建社會的陋習,使武漢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后張之洞堅持自己一向的主張,為了啟發民智大力興辦學堂,為了強健民眾體魄強力戒煙,并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民眾需求,清理掉固守舊習、沒有作為的官吏。1907年,為了更徹底地摒棄封建社會的陳規陋習,湖北省的官紳于武昌創立了改良風俗會,明確了“五戒”的具體內容,纏足、鴉片、迷信邪神均在“五戒”的范圍內。
辛亥革命結束后,民國政府主張科學、民主、平等的理念,體現為實踐上的一大表現便是斷發易服。斷發易服的教育主張其實在武昌起義前已見端倪。當時的部分愛國人士為表明革命決心,自發割掉長辮,脫去舊時的清裝。這一斷發易服以明志的觀點也為孫中山認同,他認為清時的編發與服裝都為“舊染之污”,既要革命便應除掉虜俗,“而壯觀瞻”。孫中山在全國范圍內通令剪辮,使結辮的陋習終于徹底被廢除。在服飾上的變革傳達出對平等的倡導。《服制》于民國初年制定,其中對于官員著裝的規定打破了嚴格的等級限制,同時對前清遺民的服飾也提出了服制平等的同樣要求。孫中山對服裝的要求還細致到制作上,表現為“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的4個原則。民國政府針對纏足之風和吸食鴉片成癮的狀況分別頒布了《勸禁纏足文》和《嚴禁鴉片通令》。
為將政府頒布的眾多政令落到實處,響應政府的教育主張,新學堂往往將不纏足作為入學條件中最基本的一條;在乘坐交通工具時,男女也開始雜坐;在日常稱謂方面,廢除了一系列具有封建色彩的稱謂,以“先生”“女士”“君”等作為民眾交流時的稱呼。除此以外,婚喪禮儀方面的變化也十分明顯:倡導男女自由戀愛,文明結婚;在喪禮禮儀上遵循一切從簡的原則。
在傳媒方面,近代以來,各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在武漢相繼出現。自近代起,大眾傳媒如報刊、出版業等如雨后春筍版出現并日益普及,將新理念廣泛傳播,豐富且提升了市民的精神生活。這里主要以當時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報刊為例進行說明。1873年,我國最早的民營報刊《昭文新報》于漢口創立,由艾小梅個人主辦,僅存數月后停刊。張之洞高度重視報刊的傳播功能,于1899年以“開商智,振商務”為宗旨幫助漢口商務局創立了《湖北商務報》。而后,為進一步加大官府對輿論的導向作用,他又主持創辦了《農學報》《蠶學月報》《湖北官報》《湖北教育官報》等報刊。革命黨人顯然認識到了報刊對于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作用,不僅有眾多文章見諸報刊,且開始擔任部分報刊的主筆,甚至自行創立刊物。據載,自1908到1911年間,武漢的革命人士就創立了如《湖北日報》等數家報刊,極大感染了新軍里的基層官兵及進步學生,鼓舞了革命的士氣。當時的立憲派為吹捧地方自治及憲政思想,亦將報刊作為傳媒手段,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時人對報刊這種傳播媒介的認同。孫中山對報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武昌首義的成功得益于輿論力量與軍事力量的相互輔助。
3.2 社會風氣、流行時尚方面
經濟不斷發展的一大結果,便是為民眾的奢侈生活打下物質基礎。近代,如上文所寫的開埠通商使得武漢地區聚集了大量商賈,這些富商們多崇尚奢侈的生活,由他們倡導的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步蔓延,直至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當這種社會風氣蔓延至普通人中時,人們通常表現為對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講究。然而大富者畢竟為少數,這就使一些中產之家為求攀比不惜代價。比較典型的如一些中產階級為求外飾光鮮,在財力無法支持之時典當自己先前的衣物。而在婚禮習俗方面則非常講究排場,儀式也是各種繁文縟節,可謂達到了空前奢靡的地步。
在流行時尚方面,趨向西式表現得非常明顯。如在衣著上,自洋布傾銷以來,武漢市內的商民多身著洋布。乃至鄉間的婦女老幼,即便在勞動時仍穿自制的布,“然其他或祭祀,或應酬,或往稠人廣眾之中,皆穿洋布細光澤者”,并以此為美。同樣,衣料的改變使服裝的式樣也為之一變。
建筑方面對西式的模仿也隨處可見。武漢以往的高樓很少,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因素而“雜有吳越川廣之風”,人口一直呈增長之勢,加之漢口開埠后,經濟貿易的加速發展使人口更是成倍增加,亟須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大建設。因此,開埠后的漢口正街上洋式和半洋式的樓房日益增多,同時一種新式的民居建筑——里弄也就此誕生。里弄有別于舊式小巷,多為兩層樓房結構,且在房屋之間空出寬敞筆直的道路,頗具特色。市政建設方面,作為趨向西式的表現還有諸如修建馬路,拓寬街道,給主干道配置路燈,將自來水電投入使用等。
社會風氣方面的另一大變化是隨平等觀念的逐漸確立,婦女的地位得以提高。青年婦女們可以大大方方地拋頭露面,甚至還可與男人們一同玩樂。辛亥革命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專制君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人性的摧殘,大力宣揚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婚姻家庭方面的變革尤為凸顯,亟待推翻舊的傳統封建家庭模式,迫切要求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家庭關系。其中對賣婚行為的反對,杜絕賣淫納妾,推行一夫一妻制等都體現了對婦女的尊重,說明婦女地位得以提升。
武漢的社會文化變遷與辛亥革命前后的整個社會環境關系密切。辛亥革命前后,武漢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其生活方式的變遷,生活方式的變遷又作用于思想觀念,最終促成了社會文化的變遷,為武漢現代化進程的實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1]章開沅,羅福惠.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87-89.
[2]朱增樸.文化傳播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100-112.
The 1911 Revolution to the Changes of Social Culture Heritages in Hubei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On the Inffuence of the Social Culture Chang of Wuhan as an Example
CHEN Guanm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ow,College of Marxism,Wuhan Hubei 430073,China)
The 1911 R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Wuhan, and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Wuchang. Before and after this revolution,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al culture of Wuhan, it showed a true portrayal life of complicated and chang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state of modern society.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constru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anging social cul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at last, shows the profou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culture chang of Wuhan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1911 Revolution;Wuhan;social culture;transition;culture Heritages
K257
A
陳冠名(1990-),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中共黨史。E- mail:2478397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