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昶 陳小剛 曾 靜 陳思穎
1.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2.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量刑請愿書的多維法律性質審思
陳 昶1陳小剛2曾 靜1陳思穎1
1.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2.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量刑請愿書是民意在刑事案件中的表達,能對司法機關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司法機關在對待量刑請愿書時,必須持謹慎、理性態度,對請愿書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接受控辯雙方的質證。為規范量刑請愿書對司法活動的影響,應在立法上對量刑請愿書準確定位、司法機關在司法活動中謹慎對待。同時,量刑請愿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社會調查報告發揮作用。
量刑請愿書;法律性質;民意
量刑請愿書,即一定數量的公民針對某一涉嫌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司法機關提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在追究刑事責任時從輕處罰、從重處罰的書面請求。主要包含兩大類:一是公民請求不予起訴或從輕處罰,即“從輕處罰型請愿書”;二是公民請求進行嚴懲,稱為“從重處罰型請愿書”。
(一)實體法屬性
量刑請愿書的實體法屬性來源于其所包含的影響定罪量刑的情節。從實體法角度來看,量刑情節包含法定(自首、立功、累犯等)或酌定量刑情節(量刑請愿書所包含的犯罪嫌疑人的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社會后果等)。
刑法規定的量刑情節包含純正與非純正的量刑事實。純正的量刑事實是指只與量刑有關而與定罪無關的事實;非純正的量刑事實是指與定罪事實相互重合的量刑事實,如犯罪形態、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1]量刑請愿書中一般是純粹與量刑相關的情節,但是也存在非純正量刑事實的可能。量刑請愿書中包含的酌定量刑情節決定了其具有出示于司法機關(更多是法院)的資格,反過來也界定了量刑請愿書內涵——即必須含有酌定量刑情節,否則該量刑請愿書沒有被采納的價值,也就不稱之為量刑請愿書了,即使被告人、辯護人出示于法庭之上,法官也不會去查實,更勿論被法庭采納。
(二)程序法屬性
可以說,量刑請愿書類似于(并不完全相同)社區影響陳述。第一,從主體上,量刑請愿書主體來源但基本上屬于廣義的社區范圍。第二,從內容上,“社區影響陳述”中的“具體的社區影響陳述”,針對的是特定刑事案件,指明該案件給社區造成的不利后果,只能作為該案件中被告人的量刑證據;而“社區影響陳述”中的“一般的社區影響陳述”,針對的是某一類犯罪,闡明該類犯罪對社區產生的影響和危害。[2]由此可見,“具體的社區影響陳述”只能提出不利于被告人的意見,而社區是間接的被害人,因此其陳述屬于廣義的“被害人影響陳述”。
我國對于證據的審查判斷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審查證據是否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因此,刑事證據能力的要件為:關聯性、未因取證手段違法而被排除、未因無法保障真實性而被排除。[3]
對于量刑請愿書同樣需要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檢驗:
第一,檢驗量刑請愿書是否客觀真實。一方面,請愿書形成過程真實與否;另一方面,量刑請愿書中內容真實與否。
第二,量刑請愿書的內容必須與案件相關,與量刑內容有關。一方面在于量刑請愿書內容只應當包含本案事實;另一方面,請愿書中包含酌定量刑情節,需要對酌定情節進行一定程度的描述。
第三,量刑請愿書必須具有合法性。在形式上,量刑請愿書的制作必須符合規范,如簽名應當由本人簽署不能代簽等;在內容上,量刑請愿書不能包含侵犯國家利益、個人隱私等內容。
第一,立法或司法解釋上,對量刑請愿書進行準確的法律定位。量刑請愿書包含酌定量刑情節,對法官正確量刑大有裨益,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因此,在立法上規定量刑請愿書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明確其法律定位。
第二,司法機關應當正確對待量刑請愿書。檢察機關對量刑請愿書應采用不同的措施核實。其次,在核實后固定證據以證明該請愿書內容的合法性,并結合案件性質、罪行輕重、犯罪嫌疑人悔罪態度等,作出不起訴處理,或是在起訴時提出從輕或從重處罰的建議。再者,檢察機關在否認請愿書內容時必須使用證據證明,并在法庭上發表意見或辯論。
對于從輕處罰的請求,法院處理之后必須嚴格遵守法定刑量刑。對于從重處罰的量刑情節,法官應當建立起“以法定證據種類證明為基礎,以‘從重處罰型量刑請愿書’為補充”的原則,請愿書僅作為證據印證被告人的社會危害性。對于非純正的量刑事實,屬于控方的舉證責任范圍,必須由檢察機關舉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法官不能僅憑量刑請愿書對該事實單方面進行認可。
第三,量刑請愿書可在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推廣之前發揮部分作用。我國社會調查制度僅適用于未成年人,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沒有類似的制度。而量刑請愿書一般包含被告人的一貫表現、家庭情況、被害人情況等事實,可在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彌補法官量刑證據不足的局面。
[1]張吉喜.論量刑事實的證明標準[J].證據科學,2013(5):548.
[2]張吉喜.論社區影響陳述制度[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5(2):294.
[3]縱博.我國刑事證據能力之理論歸納及思考[J].法學家,2015(3):72.
D925.2
A
2095-4379-(2017)30-0220-01
陳昶(1991-),男,漢族,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陳小剛(1996-),男,漢族,學士,成都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曾靜(1992-),女,漢族,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陳思穎(1994-),女,漢族,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