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滿娟,冉薔薇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競技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松桃苗族自治縣“八人秋”的調查與分析
蔣滿娟,冉薔薇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八人秋”是苗族內部的一項傳統民族體育項目,它構建了苗族青年男女尋找對象的平臺,也是苗族人祈福禳災、慶祝豐收、感恩神明的一種方式。文章基于對松桃縣民族中學“八人秋”隊員、教練及部分爛泥村村民的調查,描述“八人秋”的現狀,探析苗族“八人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八人秋”;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
“八人秋”,即八人秋千,形似紡車,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秋千、紡車秋,是苗族內部的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它是秦漢(公元3世紀之前)以來趕秋遺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趕秋節的一項主要活動,也是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松桃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在第九屆全國民運會表演類節目中獲一等獎、在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絕技絕藝(秋千)節目中獲金獎。這使苗族“八人秋”在全國人民眼前亮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趕秋節,在每年“立秋”之日舉行,為期一天。這里的“立秋”不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所指的立秋,這里的“秋”指代“八人秋”,立秋是立八人秋的簡稱,即把建好的八人秋立在秋場上。“立秋”通常在社日或六月六,且伴隨著一些儀式,主要是為祈禱“八人秋”活動順利開展。據松桃民族中學“八人秋”隊員龍向陽介紹,在“立秋”這一天,單身的苗族男女會穿上鮮艷的民族盛裝一起去趕秋,秋千有8個位置,一個位置坐兩人(共坐16人),一個男孩一個女孩。由寨里威望較高的秋公、秋婆轉動秋千,按照“豎秋千八人坐,誰轉上面就唱歌”的規則,秋千停止時,留在最上面的那一對男女就要對唱情歌,如果兩廂情愿就可以私定終生。上秋通常要唱上秋歌,上秋的人一般有3類:歌手、轉運的人、湊熱鬧的人,轉運的人一般需要掛紅。而上秋歌的內容有的是秋千的建造過程,有的是相互問候,更多的是情歌。“立秋”這一天,秋場匯聚四鄰八寨前來觀看的人,他們不管以前有什么恩怨,到這里都應該看在秋公、秋婆的面子不許鬧事。這點很像奧運會,開辦期間停止一切戰爭,但與奧運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遠”不同,八人秋活動更多的體現了生活的樂趣。
“八人秋”作為民族文化遺產,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苗族人民的精神價值,對加強民族文化認同和情感聯結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參與此項活動的人越來越少,愿意玩“八人秋”的人也越來越少,即使有些人會玩“八人秋”也對此活動的歷史文化底蘊不甚了解,大部分苗族年輕人甚至不知道這一民俗體育項目。為此,我們訪問了松桃縣民族中學“八人秋”兩位隊員——石玥瓊、龍向陽,松桃縣民族中學“八人秋”教練吳志勇、龍宜輝及部分爛泥村村民,以探尋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1)政府、學校支持力度不夠。龍向陽跟我們說:“我們學校是民族中學,以前會有很多民族活動,比如說花鼓、八人秋、八面鼓等,但是現在出于各種原因,目前學校到現在也沒有挑選新的隊員,那批老隊員畢業后,學校就沒有人來傳承八人秋這一項目了。”松桃縣民族中學的學生透露,學校在申請省示范性中學時,對藝體方面是比較重視的,但是由于訓練和演出的時間會與上課時間沖突,對此,老師和家長的意見比較大。于是,學校漸漸地就不舉行“八人秋”相關活動了,連秋千也拆了。
(2)缺乏資金支持。通過調查知道,大部分會玩“八人秋”的人是很愿意把這一項目繼續傳承下去的,甚至表示沒有錢也可以去表演,但是沒有人給他們解決車旅費。他們中有的是學生,有的是農民,沒有這筆錢,即使有傳承的愿望,也只能望洋興嘆、無能為力。
(3)傳承“斷代”嚴重、無人組織。龍向陽告訴我們,現在趕秋的人比較少,因為要付出的東西比較多,而且對“八人秋”也不是很了解,如果了解的話,幾個寨子合在一起還是可以組織開展此類活動的。但是由于村民忙于生計,又缺乏政府相關部門的組織,使得“八人秋”近年來鮮少在趕秋節或其他場合中露面。另外,隨著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加之受技術的高要求和危險性的制約,愿意學習“八人秋”的人越來越少,出現了嚴重的傳承“斷代”現象。
(4)場地、設施受限。由于八人秋千體形較大、造價高,一般一個縣只有一個地方有,松桃縣每年的趕秋節一般在九龍洞附近舉行,因為只有那里,才有八人秋千。以前松桃縣民族中學也有一個八人秋千用來訓練,但現已經拆除。石玥瓊說,即使她現在想傳承,也沒有場地和道具,無能為力。
(5)宣傳力度不夠,外界對“八人秋”項目了解較少。在現代化文化的沖擊和洗禮下,年輕人對本民族的、當地的民俗事象了解較少、自覺保護意識淡薄,而其他民族、地區的人又缺乏了解“八人秋”的途徑,致使八人秋“走出來”遭遇瓶頸。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的雙重作用。傳承主體是直接參與傳承的人,保護主體是從事保護的相關者。所謂“保護主體”,是指那些處于傳承圈之外,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外部力量,這支隊伍主要由政府部門、學界、商界、新聞媒體等組成[2]。“八人秋”項目只有在政府、學界、商界、媒體的共同作用下,才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3.1 政府
首先,建立傳承人評定、保障體制。傳承人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建立傳承人評定、保障機制是民族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八人秋”這一民俗體育項目并沒有政府認定的傳承人,更沒有相關的保障機制。筆者建議,政府可根據一定的標準(如技藝掌握情況、傳承情況、宣傳八人秋情況等方面)評定各級傳承人,并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助、支持。這樣才能為他們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創造寬松的環境,激發他們傳承的自覺意愿。
其次,加大資金投入。我們采訪的幾位對象均反映,沒有資金的支持,場地、設施、道具、人員、宣傳等各方面都成問題,活動也就無法順利地組織、開展,更別提“走出去”了。因此,在保護民族文化的浪潮下,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讓“八人秋”的傳承和發展得以延續。
另外,舉辦民俗體育賽事和民俗體育文化交流會。政府組織相關民俗體育賽事,充分調動苗族人參與“八人秋”的傳承和發展的積極性。開展“八人秋”文化交流活動,提高人們對“八人秋”的認識,豐富其理論知識。
3.2 學界加強學術推廣
在學術研究方面,加快跨學科的協作實踐,打破單一文本式、學校式的學術模式,走進田野實地考察。尊重“八人秋”傳承的大眾自發性及自主性的文化個性,深入民間收集、整理,積極參與到“八人秋”傳承和保護的實踐中去。
學校教育具有規范性、規模性和傳播知識的快速性。尤其是當地民族學校應該把“八人秋”及其內含的民族傳統文化添加到教學內容中去。為達到上述目標,學校應該加大師資隊伍建設,既可以讓本校老師學習“八人秋”技巧、了解“八人秋”文化底蘊,也可以聘請“八人秋”民間高手當體育老師,對本校師生進行培訓。同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這些人從事民族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3.3 商界打造旅游項目
經濟決定了“八人秋”發展的規模和方向,“八人秋”只有在為人們帶來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會有更多的人去參加和研究該項活動,才能有所發展。讓“八人秋”的發展融入到旅游業中去,建設沿途皆“風景”的旅游長廊是“八人秋”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3]。松桃縣境內有西南地區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較好的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建筑為一體的古苗寨——苗王城(國家4A級景區)。如果把“八人秋”打造成一種集觀賞與體驗于一體的民俗體育旅游項目,放在苗王城表演,既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強其自我造血功能,又可以煥發“八人秋”的生命力,促進其生產性發展。
3.4 大眾媒體強化深入宣傳
加強對“八人秋”的宣傳。“八人秋”文化根生民間,除了政府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苗族人民群眾的自覺保護。文化旅游不同于風景旅游,對軟環境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八人秋”的發展需要營造良好氛圍。一是借助書籍、媒體、社會團體的力量,加強宣傳、普及和教育的力度。如我們的采訪對象提到的把“八人秋”元素融合到電影當中去或者拍成紀錄片等。二是把“八人秋”的宣傳教育運用到學校課堂中去,讓苗族青少年學生從小感受到“八人秋”的魅力和價值,這樣才能提高他們保護“八人秋”的自覺意識。三是積極做好“八人秋”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八人秋”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音樂、歷史、民俗、體育等方面的價值,積極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八人秋”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湯恩比在《歷史研究》中說到,文化在應對和挑戰中才能健康發展[4]。因此,在制定相關文化政策時,應該把刺激和保護相結合。刺激要適度,保護同樣要適度,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保護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覺意識,扶持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會用自己的力量走路。只有激發苗族人民參與、傳承和保護的積極性,同時將軟環境和硬環境的營造結合起來,才能使“八人秋”可持續發展。
[1]湯因比.歷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94-120.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70-284.
[3]楊敏,王勇.原生態“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學校體育并活性傳承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7):1-7.
[4]湯因比.歷史研究(上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94-120.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Eight People Autumn" of Songt a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JIANG Manjuan,RAN Qiangwei
(Faculty of Humaniti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The "eight people autumn" is a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 sports. In a way, it builds a platform for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of Miao to find the spouse and also become Miao people's way of praying for disaster, celebration of harvest and God-thank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ight people autumn", and probe into the wa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ight people autumn"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ngtao County National Middle School "eight people autumn" players, coaches and some villagers of the Lanni village.
"eight people autum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games
G122
A
蔣滿娟(1990-),女,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研究。E- mail:461581290@qq.com.
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16年度課題(2016JD130);銅仁學院學生課題(trxk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