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琦
(401120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網絡交易中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探析
羅瑋琦
(401120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區別于傳統交易,網絡交易中的當事人主要包括有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在網絡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銷售者或服務者以及消費者三方,且兩兩間的法律關系均有不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網絡交易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使網絡交易平臺、銷售者或服務者以及消費者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權責利意識,實現網絡交易的最終目的。
網絡交易;法律關系;網絡交易平臺
在當下的經濟生活中,網絡交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并成為商業交易的主要方式,其對于促進市場競爭,滿足消費者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在法律界的現狀卻是,我國現行的相關立法相對欠缺,對于網絡交易的法律關系的規范現僅可以在新《消費者權利法保護法》第44條中查閱到,其中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責任,但引起胃對網絡交易法律關系的本質的描述,導致該規則在適用時的局限性。因此,在此探討網絡交易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以此探究網絡交易平臺的法律地位、責任等,對網絡交易的法律研究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網絡交易中的當時人主要包括: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在網絡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銷售者或服務者以及消費者三方,這區別于普通民事法律關系的二元化,即僅有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當然在網絡交易中還包括有參與網絡交易的其他經營者,例如提供網絡交易支付的第三方平臺、提供配送商品服務的物流企業等等。
網絡交易中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包括三個主要法律關系。
一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網絡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銷售者或服務者間的服務合同關系。由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向銷售者或服務者提供網絡交易場所、發放商品或服務信息等,由銷售者或服務者向其支付相關費用。
關于兩者的關系在學界有諸多不同的意見,例如合伙關系說、租賃合同關系說、居間合同關系說等。筆者認為兩者間應屬于服務合同,由網絡服務企業為銷售者或服務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搭建銷售者或服務者與消費者間的交易平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銷售者或服務者間形成民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
服務合同的主體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銷售者或服務者,主要的特點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主體是特定的且唯一的,而銷售者或服務者的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主體不特定且數量不等。服務合同的客體是相關服務行為,包括提供交易平臺,建立網絡店鋪、制定交易規則,提供交易信息、對于發布的商品信息進行管理、對交易信息進行儲存和管理,提供信用評價系統等等諸多服務內容。兩者間的民事責任承擔則主要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例如違反服務合同應承擔《合同法》中關于違約責任的規定,《消費者權利保護法》第44條規定的兩者的連帶責任承擔等等。
二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消費者間的服務合同關系。主要為消費者將需支付給銷售者或服務者的價金交由網絡交易平臺進行托管并完成最終支付。
筆者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消費者間的服務合同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銷售者或服務者間簽訂的服務合同具有相同的性質,但內容側重點不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消費者間的服務合同中將更多涉及價金托管,這更具有委托合同的性質。現實中主要的表現為,消費者在網絡交易平臺選定商品后,消費者所支付的相關價款并非直接給予銷售者或服務者,而是現有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負責保管,只有當交易順利完成時,再由網絡交易平臺將所保管的消費者價金交付給銷售者或服務者,如中間發生退換貨等情況,網絡交易平臺將視具體情況將相應的價金返還給消費者。
消費者與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合同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向消費者提供信息,保管消費者個人信息,不得違法泄露其個人信息以及對消費者的信用進行評價等。
三是銷售者或服務者與消費者間的買賣合同。由銷售者或服務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其中將涉及相關物流合同的權利義務關系。
無論銷售者或服務者與消費者間的關系是否涉及第三方平臺,兩者間的法律關系實質即為買賣合同關系。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出賣人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買受人承擔支付價金的義務。[1]其特點在于銷售者或服務者與消費者間不當面交易,兩者間所有的邀約、要約、承諾均在網上進行,因此縮短了交易的時間,降低了交易成本。兩者間主要的法律責任承擔依據為《合同法》《侵權法》《消費者權利保護法等》,例如當買賣中出現與雙方約定不符的情況則為違約責任,所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給消費者帶來損害的則應承擔侵權責任。
值得說明的是在銷售者或服務者與消費者間的買賣合同關系中,由于網絡交易的特殊性,僅靠兩方是無法實現交易的,即使有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參與也是不夠的,須有更多參與者協助銷售者交付買賣標的物,輔助消費者完成價金托管支付。由于第三方參與者對網絡買賣合同的義務履行進行輔助,因而對網絡買賣合同的交付義務履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形成了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機制,保證交易安全,保障交易順利進行。[2]
虛擬性是網絡交易區別于傳統商業的最重要的特征。傳統交易平臺主要表現為商場、展銷會等實體平臺,由經營者與交易平臺簽訂合同,采用租售的方式或者經營空間,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易。而在網絡交易中,三方間的關系均是虛擬的,經營者與網絡交易平臺的合同簽訂均在網上進行,消費者與銷售者或服務者的交易也采用網上交易,通過物流配送完成。
主要體現在交易主體的廣泛性,通過網絡可以沖破地域間的障礙,消費者與銷售者或服務者的數量,包括商品與服務的類型均將有數量上的突破。但同時也就造成網絡交易管理上的困難,增加法律規制的難度。
傳統交易方式必須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需調動多種渠道將消費者融入其中,網絡交易將實現交易者間均可足不出戶完成交易的夢想。同時由于其他多種第三方參與者參與其中,大大提高的交易的便利性。
[1]崔建遠.合同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322.
[2]楊立新.網絡交易法律關系構造[J],中國社會科學,2016(2):10.
羅瑋琦(1986.08~ ),女,安徽當涂人,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法、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