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資格問題研究
王 濤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各行業都迎來的新的發展商機。在利益誘惑之下,部分經營者違背了經營初衷,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件經常發生。我國消保法、民訴法中規定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是對消費者權益很好的保護。但是法律并未明確訴訟的原告資格,這給實踐造成了困難。本文就原告資格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原告資格范圍設定過于狹窄容易導致的問題,并且提出了應當適當擴大原告資格范圍的建議。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消費者;原告資格
隨著市場經濟活動越來越高,近幾年也不斷出現侵害消費者利益的事件。雖然消費者個人通過向消協或工商部門投訴,也能夠獲彌補一定的損失。但是很多消費者考慮到投訴或者訴訟成本,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使不法商家未收到法律制裁,這個現象反映出我國消費者權益的救濟渠道仍然狹窄。2012年新修訂的民訴法中,引入了“公益訴訟”的方式來維護消費者權益,即當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失時,可以向法律規定的機關或組織投訴,這些組織、機關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2016年最高院針對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出臺的相應的司法解釋,在該解釋的第1條就規定了訴訟原告的主體資格,為消費者維權又指明了新道路。但解釋中規定的原告資格范圍較為狹窄、并且范圍不清晰,也導致實踐中維權會面臨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原資格進行深入探討,為我國消費者維權貢獻綿薄之力。
(一)原告資格的涵義
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資格指的是個人代表公共利益,以自己名義將消費糾紛訴諸法院,啟動訴訟程序的資格。案件是否能進入到訴訟程序,主要在于原告是否適格,因此有必要對原告范圍進行界定。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主體只要以公共利益名義,都能提起訴訟。既然成為案件的原告,就必須具備原告應有的條件:(1)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個人,都應當在法律授權的前提下,才能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訴訟;(2)原告資格僅僅指的是具備某種權利,并不意味著必須是本案的當事人;(3)能夠具備原告資格的主體,必須要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有權利向法院提出訴訟。
(二)原告資格的特征
首先原告資格具備多元化特征。與傳統訴訟相比,消費者權益訴訟中,原告主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既包括個人,也包括社會組織、行政機關等。當個人利益受到侵害時,消費者通常尋找傳統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在很多國家中,消費者也可以以個人名義提出公益訴訟,比如美國的集團訴訟。消費者可以通過組成團體的方式,來共同維護自己的權利。除此以外,還有的國家也賦予了行政機關提出公益訴訟的權利,原因在于行政機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且自身實力較強,能夠代表廣大消費者的意志;有的國家為了維護消費者利益,賦予了社會組織原告資格。我國的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規定中,主體資格范圍較狹窄,僅包括中國消協和省級消協。
其次原告資格具備適應性特征。根據傳統民訴法的規定,原告必須與本案件有利害關系,但是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并不要求原告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因為消費糾紛案件的特殊性,如果仍然默守陳規,則可能導致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無法順利開展,相關制度也無法發揮實效。
最后原告資格具備約束性特征。傳統訴訟中法院判決僅對當事人雙方產生法律效力,但是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代表的是公眾利益,因此約束力范圍也更加廣泛。
(三)原告資格的種類
結合立法和實踐經驗,在消費者侵權案件當中,原告主體資格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個人。理論界對個人是否應當享有原告資格是存在爭議的,有的學者認為,消費者完全可以以個人名義向法院提出訴訟,不需要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來維權;但也有的學者認為,為個人賦予原告資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行政機關工作的不足,同時也減輕行政部門的工作壓力。筆者比較贊同后者觀點,侵權事件與個人利益直接相關,每個人都應當有權利為捍衛自己的利益。
二是國家機關。從國家機關分類來看,權力機關監督其它機關的工作,其它機關都是由權力機關產生,因此不適合作為原告;審判機關應當是中立機關,同時也是案件的審判者,因此也不應當作為原告。只有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相對比較獨立,可以代表社會公眾利益。
三是社會組織。為社會組織賦予原告資格,是各個學者都十分贊同的做法。通常認為,社會組織目的是為了維護消費者利益,并且資金和人員都比較獨立,有能力代表消費者利益參加訴訟。
(一)個人原告資格問題
1.立法缺陷
2012年新修訂的民訴法中,新規定了消費公益訴訟,法律明確規定的機關、組織可以代表消費者利益,提出訴訟。但是對于機關和組織的范圍,在該法中并沒有做出明確。在隨后修訂的消保法中,也增加了公益訴訟的條文規定,并且規定了只有省級以上的消協,才能依法提出公益訴訟。
在實踐中,如果消費者與商家發生了沖突,可以尋求以下幾種途徑來解決:與商家商議和解、調解、向有關機關投訴、起訴。但是消費者通常會因為訴訟成本較高,而選擇和解或者調解的手段。同時因為個人利益較小、利益損害現象比較分散,因此很少會出現消費者個人提出訴訟的情況。盡管新出臺的民訴法、消保法等法律中,已經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但是并沒有將個人納入到原告資格范圍內,個人訴訟權利仍然沒有保障。
2.司法缺陷
2015年12月出現的田永強訴某通訊公司的案件中,田永強以該通訊公司宣傳虛假套餐,惡意扣取消費者話費為由,將該通訊公司告上了法庭。在田永強提出的七項訴求中,前六項是關于自己利益損失的賠償,第七項則是要求該通訊公司對購買同類型套餐的客戶進行賠償,如果無法退賠,則應當將非法所得沒收。該案經過法庭的審理,最終法院肯定了田永強的前六項訴求,但是駁回了第七項訴求。
在法律規定公益訴訟制度之前,我國也有消費者就個人利益遭受損失為由,向法院提出訴訟,有的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通常法院不會支持原告訴求,法院的判決通常是對個人權利救濟,未考慮到其他消費者權益。
在民訴法正式規定了民事公益訴訟之后,并沒有將個人納入到原告資格范圍之內,也就意味著現實中原告無法以自己名義,就消費者公共利益提出訴訟。如果遇到這樣的訴求,法院也通常會駁回。由此可見,這種做法有嚴重的不合理之處。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他們對公益訴訟是充滿激情的,但是法律的這種規定無疑是擊退了他們的激情,使個人訴訟價值無法發揮。
(二)社會組織原告資格問題
1.立法缺陷
在民訴法中,規定了法律授權,或者人大授權社會組織可以提出公益訴訟。但目前對于可以提出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較為詳細的規定規定,只能在消保法中找到相關依據,即省級以上的消協才能作為訴訟原告。可見,對于社會組織原告資格問題,法律規定的較為模糊。
對于法律這樣的規定,首先應當是肯定其價值的。消協組織本身目標就是捍衛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且消費者有獨立的人員和資產,有能力支持訴訟活動。其次在消保法32條中規定了,消協的職能是支持消費者的訴訟活動,這是法律賦予消協原告資格的規定,但是仔細分析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法律僅僅是賦予消協支持訴訟的權利,意思是消費者必須本人先提出訴訟,消協才可以支持,而并不是作為原告加入到訴訟中。但是在為消協賦予了原告資格之后,消協則可以以自己名義加入到訴訟當中。
雖然法律賦予了消協原告資格,但是對消協等級要求較高,必須是省級以上的消協組織,這無疑是增加了訴訟的難度。我國消費者侵權案件具有分布零散、數量多等特點,如果必須要求省級消協才能提出訴訟,可能會導致很多偏遠地區的消費者侵權案件無法通過訴訟途徑解決。除此以外,我國只有消協一個社會組織具備原告資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消協組織的壓力和負擔,因此這樣的規定是有不足之處的。
2.司法缺陷
自從我國以法律的方式肯定了消協的原告資格,消協提出公益訴訟的次數仍然屈指可數。一起是浙江省的消協訴上海鐵路局的案件,該案最終以雙方和解的方式結案;一起是上海市消協訴三星公司的案件,該案最終以原告撤訴結案。通過這兩個訴訟案件的結果,可以看出我國消協提出公益訴訟的道路并不順暢,究其原因在于法律對消協原告資格要求過于嚴格,不利于消協的維權之路。
(一)賦予個人訴訟權利
目前的法律規定中,并沒有將個人納入到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之中,這與我國消費者侵權案件現狀不吻合,同時也打擊了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個人納入到原告資格范圍之內。
1.創立激勵機制
個人消費者對于侵權來說,實力比較薄弱,信息掌握量較少,同時訴訟成本比較高,這也都是阻礙消費者訴訟困難,法律未將個人納入到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原因所在。因此筆者認為,針對以上出現的這幾個問題,應當建立起激勵機制,來支持和鼓勵消費者的訴訟行為。
首先在訴訟費用方面,應當設立其專門的訴訟基金,為消費者的個人公益訴訟提供資金支持;或者對消費者個人公益訴訟的費用安排作出調整,可以相對減少或者緩交。
其次是勝訴獎勵。消費者提出的公益案件,如果與個人利益無關,則若是該案件最終勝訴,可以給予原告相應的獎勵,鼓勵原告這種維權行為。
最后設立法院制度。消費者與侵權者相比,實力比較薄弱,因此除了資金上支持,更應當得到律師的幫助,來提高勝訴率。
2.設立濫訴預防機制
在鼓勵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同時,也應當建立相關機制,來防止消費者的濫訴行為。
首先設立前置程序。即消費者在提出公益訴訟之前,應當現象當地有關部門,或者檢察部門舉報,如果以上兩部門在規定時間內不予處理,此時消費者才可以提出公益訴訟。
其次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如果消費者以個人名義提出了公益訴訟,卻損害了眾多消費者權益,此時個人消費者應當對此負責。因為消費者提出公益訴訟目的應當是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而不是對其他人利益帶來損害。
(二)構建社會組織的原告主體資格
1.降低對消協作為原告資格的要求
現有法律中規定,只有省級以上的消協組織才能提出訴訟,筆者認為這種規定與我國國情不符,應當適當降低對消協等級的要求,理由如下。
一是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在各個省市地區都會發生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案件,但是如果僅規定只有省級以上消協才能提起訴訟,毫無疑問是無法充分保障消費者利益的,這與我國消保法的立法初衷也相悖。
二是相比于地市級消協組織數量,省級協會數量少之又少。雖然我國消協組織整體上數量龐大、覆蓋范圍也很廣泛,但是能夠真正代表消費者權益,提出公益訴訟的消協組織則少之又少。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賦予地市級消協組織原告資格,以起到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功能。
2.適當擴大社會組織范圍
筆者認為目前除了消協可以作為公益訴訟原告,還應當適當擴大社會組織的范圍。比如可以參考其它國家的實踐經驗,對相關組織的人員配置、資金實力、獨立性、職能等提出要求,只要滿足以上要求的組織,都可以賦予其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比如德國是個很好的參照:相關社會組織要想申請原告資格,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項條件:組織成立目的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組織成員數量在75人以上;組織已經獨立運營了1年以上;具備起訴能力。
我國也可以參照德國這種做法,結合本國社會組織數量與發展情況,對組織目標設定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組織年限設定為3年以上;組織自己能力設定為有獨立資產,不需要接受其它企業捐助;組織人員設定為必須具備專業法律人員。只要滿足以上條件的組織,都可以到民政部門登記,獲得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民政部門接到申請后,應當仔細審核該組織提交的材料,如果材料齊全并且符合要求,應當賦予其原告資格。如果材料不全,則當場要求該組織補全。在每年審查中,如果發現有的組織不符合原告資格要求,應當及時撤銷。
結合目前立法現狀來看,法律規定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無疑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最大保護,但是目前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現有法律規定中,對原告資格規定仍然存在不足,法律所規定的范圍過于狹窄,導致實踐中消費者權益仍然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在肯定立法對消費者權益做出保障的前提下,我們也應當能理性地認識到立法不足。結合目前我國消費者侵權案件發展趨勢和現狀,筆者認為應當適當擴大原告資格的范圍,使個人和其它社會組織都能加入其中,為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1]傅郁林.民事訴訟法修改重要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4).
[2]朱春莉,王文成.檢察化關提起、參與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設計[J].人民檢察,2011(18).
[3]趙俠.在我國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的構想——從治理虛假電視購物談起[J].法學雜志,2011(1).
D
A
2095-4379-(2017)13-0087-03 作者簡介:王濤(1990-),女,漢族,貴州安順人,貴州民族大學,2015級訴訟法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