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達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不足研究
韓金達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重,食品安全自古以來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愈來愈嚴重,許多生產者銷售者為了獲取暴利不惜損害消費者的健康,生產銷售劣質食品,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時15年4月24日通過了新《食品安全法》,在生活生產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主要是對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問題進行介紹,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于食品安全重視。
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過失行為
懲罰性賠償存在的目的在于懲罰不法的行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減少現在社會中生產者、銷售者、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凈化市場環境,保障市場的秩序。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嚴苛性,所以在適用過程中當著重把握其適用的條件要求,但是在現實的法律適用當中存在著許多客觀、主觀上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生產者在《食品安全法》中承擔的應當是無過錯責任,即無論生產者對于消費者的損失有無主觀的過錯,都應當為自己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行為負責,不僅要賠償消費者的損失還有十倍的價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然而對于銷售者來說,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其承擔的是過錯的規則原則,即只有當銷售者明知其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繼續銷售,并且造成了消費者損失時,銷售者才承擔責任。可知在銷售者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是的主觀狀態是故意或者說放任,即明知危險后果的發生能夠阻止而放任其發生或追求危險結果的發生。從主觀狀態來說,故意的主觀惡性較大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然而從此條可以推斷來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即過失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即使造成了消費者的損失,也不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但是過失指的是自己能夠預見危險結果的發生因為自己疏忽大意或者輕信自己能夠避免而發生了危險事實的主觀狀態。而對于過失來說可分為輕微過失、一般過失、重大過失。如果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后果毫無顧忌,恣意妄為,對于應當注意的事項為盡到注意義務,不尊重他人的利益,則會構成重大過失。在實際生活中因為重大過失而造成的食品事故屢見不鮮,當今社會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食品安全法》將銷售者的重大過失排除至懲罰性賠償的限度之外,不可否認對于經濟的發展,銷售者的合理銷售行為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更應當看到是在當今中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資金愈來愈聚集到商家的手中,消費者與銷售者相比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其經濟地位有一定差距,因而在食品安全案件中,針對銷售者的重大過失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應用懲罰性賠償,則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能有效的保護其合法權益。因此以筆者的角度來看,將銷售者的重大過失列入懲罰性賠償的主觀狀態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懲罰性賠償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制度模式,存在具有其特有的合理性,但是就目前的法律規定和法律適用上來看也具有一點的缺陷,單從懲罰性賠償在《食品安全法》中的構成要件來看,在發揮這重要作用的同時,有些特別的情況也令我們感到疑惑。
第一,針對懲罰性賠償的主體。在我國《食品安全法》的中懲罰性賠償的主體多為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而生產者、銷售者為責任主體,然而在實際的法律適用中我們發現還有許多的其他主體的責任造成了食品安全事故,如在食品生產者生產出合乎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在運輸,存儲等方面的主體出現了問題,雖然可以依據侵權損害賠償的有關規定進行追償,但是此時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則適用于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設立的目的為了保護消費者在購買劣質食品后對其權益的保護的法律依據,同時也打擊類似的不法行為,由此可知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的適用主體用一定的缺陷。第二懲罰性賠償求償的程序。在我國消費者因為食品安全收到損失,需要對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追償其懲罰性賠償金時需要如果求償,就目前的法律規定沒有具體完善的程序制度。一般而言,消費者收到損害時跟賣家協商為大多數的選擇,通過協商不能解決向消費者協會,工商總局投訴,而訴訟則是最后或者不會選擇。然而消費者與賣家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本身就是利益矛盾體,難以得到合理的結果,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由其進行協調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因而在事故發生后消協的作用與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工商局是行政管理結構,但是面對全國龐大的基數,也很進行有效的解決。而我國的訴訟程序繁瑣,復雜,若都去法院,很容易引起訴訟程序的濫用。
[1]楊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功與不足及完善措施[J].清華法學,2010.
[2]徐海燕.論食品安全法中的新型民事責任[J].法學論壇,2009.
D922.16;D
A
2095-4379-(2017)13-0227-01 作者簡介:韓金達(1989-),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