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蕾
端午“斗百草”小考
□ 宋 蕾
據民俗學家考證,“斗草之戲”起源于南朝。“斗草”一詞最早見于書面記載是在南朝梁人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其中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農歷五月初五日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人們在這一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民俗活動。據說,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是為了辟邪。在先秦時代,民間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而五日又是惡日。相傳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到了五月,天氣轉暖,各種毒蟲都開始進入活躍狀態,人們要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遍采草藥,煮湯沐浴,以防毒蟲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因此,在此日大家紛紛去田間地頭采摘草藥,插菖蒲、艾葉以驅蟲,薰蒼術、白芷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采摘藥草的過程充滿了快樂。兒童以草的葉莖相勾,比試草莖的韌性,先被拽斷者為輸。被叫做“武斗草”。有學者認為,先秦的詩集《詩經》中就有對這種斗草之法的描寫: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漢代申公《詩說》中解釋說:“《芣苢》,童兒斗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 他認為《周南·芣苢》就是兒童斗草時所唱的歌謠。這里只提到了一種草名——芣苢,就是今天人們叫的“車前草”。先把它的草葉捋凈,然后兩人將草莖相勾,草莖先被折斷者為輸。《芣苢》中有六個關鍵詞:采、有、掇、捋、袺、襭,這些動詞正好描寫了斗草時采集、制作、比試韌勁的三個步驟。
那么“文斗草”則是青年們的游戲。少女們一邊采摘草藥,一邊相互交流花名的知識,以對仗形式報花名、草名,報出多的一方為贏。
李汝珍的《鏡花緣》將斗草之戲描寫得甚為詳細。見第77回:“斗百草全除舊套 對群花別出心裁”:
紫芝四處一望,只見墻角長春盛開,因指著道:“頭一個要取吉利,我出‘長春’。竇耕煙道:“這個名字竟生在一母,天然是個雙聲,倒也有趣。”掌浦珠道:“這兩個字看著雖易,其實難對。”眾人都低頭細想。陳淑媛道:“我對‘半夏’,可用得?”春輝道:“‘長春’對‘半夏’,字字工穩,竟是絕對。妹子就用長春別名,出個‘金盞草’。”鄴芳春遙指北面墻角道:“我對‘玉簪花’。”
竇耕煙指著外面道:“那邊高高一株,滿樹紅花,葉似碧蘿,想是‘觀音柳’。” 鄴芳春指著一株盆景道:“我對‘羅漢松’。”春輝道:“以‘羅漢’對‘觀音’,以‘松’對‘柳’,又是一個好對。”
接下來,幾個少女又用“旋花”對出“舞草”、“續斷”對出“連翹”、“接骨”對“扶筋”、 “猴姜”對“馬韭”、 “蝴蝶花”對 “蜜蜂草”、 “狗耳草”對“雞冠花”、“龍須柏”對“鳳尾松”、“三春柳”對“九節蘭”、“婆婆奶”對“公公須”、“銀杏”對“金果”、“鸚鵡菜”對“鷺鷥藤”… …
《紅樓夢》中的妙齡少女也玩斗草游戲。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臥芍藥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也有生動的描寫。該回說的是寶玉生日宴后,湘云吃醉了酒,躺在山石后的一條青石凳子上睡著了。芍藥花瓣散落一身。芍藥花開的時節大概就是在四五月間。香菱、芳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滿園子采了些花草,兜著坐在草地上斗草。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豆官又說:“我有姐妹花”,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
眾少女簡直把斗草之戲的“文斗”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來妙趣橫生。斗草時花草名不僅要求對仗工整,而且要新奇有趣。可見,要贏得斗草的勝利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植物學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豐富而形象的各種花草名稱為“斗草”提供了素材,這要歸功于中國古老的中醫草藥學。在遠古時代,傳說神農遍嘗百草,為人除病祛害。在他采摘、辨認野草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給各種花草命名。其實,花草的各種名稱凝聚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今天,翻開各種中草藥名錄,其中的確不乏形象而生動的花草名,如鐵線草、狗牙根、珍珠草、相思子、響鈴草、穿心草等等。不同地域的人給同一種草的命名也是多種多樣,如一種叫“積雪草”的草藥,各地就有不同的叫法:馬蹄草(《滇南本草》)、 老公根、葵蓬萊(《生草藥性備要》)、落得打(江蘇)、崩大碗(廣東)、銅錢草(浙江)等。古代先民在采集百草的過程中,就地取材,娛樂式的競猜草名的游戲就自然發生和流行起來了。
各種形式的斗草之戲演變到后來竟衍生出了賭草之風。人們以斗草的勝負為賭注,賭金賭銀賭珠寶。李白詞《清平樂》有所描寫:“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斗,只睹珠璣滿斗。”宮里的女性們拿出自己的珠寶、釵環作為賭資,斗草獲勝者還可以贏得珠璣滿斗。
少女們為了在斗草中出奇制勝,甚至要在采得稀有之草時偷偷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好在斗草之戲中作為奇品壓倒眾人從而獲勝。唐人王建有詩云:“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詩中描寫的就是斗草時采用的計謀。當其他人都數盡自己手中的花草時,自己再從袖子中拈出先藏起的水芹葉,那嫩黃的新芽帶著金黃的顏色,頓時四座皆驚,那份獲勝的喜悅躍然紙上。
崔顥的《王家少婦》還塑造了一個沉溺于“斗草之戲”的少婦形象。“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這個王家少婦,為貪戀斗草之戲,整日竟顧不上梳妝了。
(作者:北京市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教師,郵編1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