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園任
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中學
轉變教師角色和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園任
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開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缺陷日益顯現出來,時代要求廣大初中英語教師轉變角色和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探索出“導、啟、主、動”的教學模式,即通過教師引導啟發、創設情景,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熱情參與,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教師角色;教育理念;學習興趣
我國唐代著名文藝家韓愈有一句名言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①是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為學生解答疑惑的人,然而,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種形勢下,教師應當與時俱進,進行全方位的角色轉換。不能僅僅滿足于充當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更應當努力成為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此,以往僅僅“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已很難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了。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傳統的教師用“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了,那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是“高分低能”,只能機械地吸收老師所教的知識,而無法消化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由于目前我國的招生制度仍然是“一紙論英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重視當地的教育教學質量,在教師評優評先和發放績效工資等方面,都是實行教績優先的原則,這就造成我國大部分英語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即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圍繞著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這五個環節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多背多抄來鞏固基礎知識,以多做多練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小測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來越顯現出來,即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是在老師的驅使下被迫學習,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學習,這就造成我們的孩子對英語學科不感興趣。筆者在19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傳統的教學模式會造成學生經常在課堂上走神、倦怠,提不起精神,極少參與課堂活動。法國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了,他們自然會去認真學習的。②因此,為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首先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機制,不能再實行教績優先的原則,要將教師的教學過程列入評價內容,讓教師大膽去嘗試各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緊接著,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和教育理念,努力打造英語魅力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孩子不僅能夠掌握好英語基礎知識,更能在公共場合靈活運用英語與人交流,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關于教師如何轉變角色和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個問題,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探索出“導、啟、主、動”的教學模式,即通過教師引導啟發、創設情景,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熱情參與,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與感受,與各位同行進行探討。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的動力。沒有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一動不動,就更談不上互動了。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前提條件。它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他們充滿自信,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筆者在上個學期上了一節區級研討課,在課堂上,筆者沒有使用諸如多媒體、錄音機之類華麗的“裝備”,但是聽課老師們感覺效果不錯,因為在這節課中,筆者一改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做法,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在課前就教材內容讓學生編寫英語話劇劇本,設計英語游戲,在課堂上,筆者讓各組派代表到臺上表演話劇、做游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這節課上下來,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標要求的知識,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嘗試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教師要與學生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式、兄弟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出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也就會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信心倍增,思維敏捷。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語氣平和,讓課堂氛圍變得寬松,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鼓勵全班同學積極回答問題,經常跟他們說:“老師不怕你們回答錯誤,最怕你們懂得卻不敢回答。”經過筆者的多次鼓勵和開導,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同學,無論好生,還是差生,都對英語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欲極強,個個害怕自己沒機會表現。
(三)鼓勵學生相互質疑
傳統的教學提問有如下特點:教師問,學生答,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確唯一,最終以學生解答教師的所有問題為教學的歸宿。然而,這種提問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全程相互質疑,在課堂真實問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始終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質疑。不僅要讓學生解決“What”“Where”“When”等問題,更要鼓勵學生解決“Why”“How”等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②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初中英語教師一定要有機遇意識,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于英語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激發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以及時代發展的需要。上述做法只是筆者平時教學活動的嘗試,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非常多,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途徑。
注釋:
①出自韓愈《師說》
②出自盧梭《愛彌爾》
③出自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