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佳 (長沙信息職業技術學校 410116)
幼兒的美術課堂
——論中職學前教育美術課的應用實踐
張佑佳 (長沙信息職業技術學校 410116)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學是提前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必修課,對于其未來職業規劃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與成人對美術的感受理解有所不同,幼兒由于其本真的情感、觀察和對色彩圖像的認知,促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幼兒的成長特點與思維特征,才能更好地在未來的實踐中,利用美術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以及積極的價值觀。
中職學前教育;美術教學;實踐策略
中職院校以培養更具針對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人才為目標,故而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多從學生的職業視角出發,不以專業知識為唯一的教學內容。因此就學前教育專業本身來說,其內置的美術課程是以培養專門針對幼兒展開美術教育的幼兒教師為目標,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之前,需要學生首先擁有作為優秀幼兒教師的自覺和技能。但是就我國目前已有的教學方式來看,其針對性和契合性都略有不足,導致學生處在幼師和專業美術教師的“夾縫”之中,綜合能力鮮見提升。
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學科與傳統高校中的美術專業以及藝術院校的美術學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對于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是圍繞幼兒視角所展開的,并非以提升學生自身鑒賞水平與美術技巧為唯一教學核心。但是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學科的教學,大多仍以純粹的理論形式來展開教學,而忽視了“學前教育”這一限定。甚至部分教師以及學生還片面地認為,學前美術是處在美術教學最為低級的階段,只要掌握足夠精深的理論知識和鑒賞技能,教育幼兒必然易如反掌。
很顯然擁有這種想法的學生或者老師欠缺對于兒童美術或幼兒美術的定位認知。兒童和成人視角的不同,也導致其對于構圖、色彩、光影、比例以及冷暖和虛實方面有另類的解讀和說明,這與兒童的成長狀態和心理特點息息相關。沒有正確的認知就有可能以成人的視角判斷幼兒的作品,反而得出有悖事實、用色不當、不合邏輯、比例失調等方面的結論,忽視了他們自身的年齡因素,造成評價的狹隘性。
因此要想豐富學生對于兒童美術的認知,從課堂實踐的角度就要培養學生理解幼兒繪畫技能的生成和思維創造之間的關系,即基于對事物外在輪廓的觀察、情結發展的觀察、客觀存在的觀察,在情境、姿態、情感上予以想象和創造,不以為技法而技法的教學形式讓課堂陷入被動,而是以生動的語言鼓勵幼兒在既定的主題下舉一反三、肆意想象。
面向幼兒所展開的專業素質培養,其關鍵點在于:一是以適于幼兒的質樸、通俗語言貫穿美術教學過程始終;二是擁有身為美術專業學生的自覺。關于前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堂上,展開定期的教學實踐活動,如將在座的同學當作未來將要教學的對象,以生動、質樸的語言,對一幅畫進行描述,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針對節假日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主題、現象進行作業布置。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自動分離學科語言和學前教育語言,讓自身的專業知識可以更好地服務幼兒。關于后者,針對專業美術知識的培養除卻必備的理論知識外,考慮到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業所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展開美術教學。如當地的節日,當地的風土人情,當地的各種博物館、風景名勝、知名小吃等,因為對于幼兒來說,這些知名地標、時令的存在,會幫助其更好地認知外在世界、展開交流,而學生更多素材的積累,則會方便其日后走上教育崗位對這些內容信手拈來,更好地組織教學主題,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
而為了檢測學生對于這兩方面專業素質的實際掌握程度,中職院校可以聯絡學校附近的學前教育機構,展開定向合作實習。學生可以到真實的幼兒環境當中,去感受他們的成長環境,感受他們的思考習慣,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觀看和聆聽幼兒腦海里那個不一樣的“世界”,從而為自己的學習生涯積累更多的靈感和素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雖然身為幼師其教育的功能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其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卻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便是“成長引導”者,即在家長無法照看孩子的時刻,給予他們有關自然、有關社會以及有關成長的正確認知。美術不僅是一門幼兒應該學習的學科,更是寄托其情感、實現視覺化表達的重要渠道,對于未來的幼兒美術教師而言,有效的教學過程,更是幫助其升華教學主題、拓展教學維度的有效路徑。而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從一開始就創建“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幼兒明白,站在他們面前的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可以傾訴、解惑、交朋友的“親人”。而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在學前教育階段就要做到:
首先,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見聞,尤其是與美術發生關聯的學科,如自然科學、文學歷史等。因為很多幼兒在其接受學前教育的時刻,恰恰也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所有不理解的事物充滿疑問的時刻。而當教師能夠擁有足夠的知識存儲,能夠應對這些天真幼兒“毫無章法”的提問時,教師在他們心目中,自然而然便會被樹立起一種尊重心理和敬佩感,他們會樂意將自己不懂的問題跟老師分享,久而久之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距離便會被拉緊,而不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其次,不斷磨礪和塑造自身熱情、爽朗、平易近人和積極健康的外在形象,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很多幼兒在接受學前教育之前,會不自主地被家長灌輸“教師是嚴肅的”這樣一種意識,這導致很多幼兒覺得教師是高高在上,不敢與被稱為“老師”的長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也不敢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但事實上,教師常常只需要轉變一個表情,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和顏悅色,感受到自己的坦誠以待,感受到二者之間是單純的“朋友”關系,這些幼兒就會變得開朗很多。
最后,美術是一門充滿藝術情懷以及趣味性的學科,但是倘若教師自己無法接受這種情感,那么在日后面對幼兒時,這種氛圍自然無從傳遞。所以為了培養“未來的教師”一種積極、樂觀的教學心境,就不能在現有的課堂上產生為學習而學習、為鑒賞而鑒賞的任務性心態,而是要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去學習、體驗和感受。
總而言之,在幼兒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一切教學、評價、引導工作的開展,都要從幼兒的視角來進行,要想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徜徉在美術的海洋中,在教師接受學前教育的階段,就要端正對于兒童美術的認識,結合鄉土資源和兒童心理特征,掌握基本而有必要的美術知識,同時不斷磨礪和豐富自身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以求未來教學的過程中讓課堂更有感染力,更有益于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當然在學前教育階段,身為中職院校的教師更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這樣才能讓學生日后身份轉換之時,免去長久的過渡和適應期。
[1]金艷紅.論如何切實提升中職學前美術教育的實效性[J].教師,2017(05):67.
[2]趙秀琴.中職學前教育美術教學穩中求實中彰顯靈性之美[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