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葫蘆島市群眾藝術館 125000)
再論民族舞蹈編排原則與技巧
張曉娜 (葫蘆島市群眾藝術館 125000)
編排是民族舞蹈作品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編排對切實提升民族舞蹈作品創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促進我國民族舞蹈編排工作發展,切實提高我國民族舞蹈創作水平,筆者在總結闡釋民族舞蹈編排基本原則等內容基礎上,從舞蹈編排所涉及的題材、音樂、動作和結構等多個方面,探討了民族舞蹈編排技巧問題,并探索性提出改進策略與建議。
民族舞蹈;編排;原則;技巧;創作
近些年來,我國民族舞蹈發展速度與水平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緣于民族舞蹈編排與創作方式、方法的改進,特別是科學編排對民族舞蹈創作起到了很好的“錦上添花”作用,民族舞蹈編排也因此受到越來越業界及專業人士的重視。為了更好促進我國民族舞蹈編排工作發展,切實提高民族舞蹈的創作水平,筆者在總結闡釋民族舞蹈編排所堅持基本原則基礎上,從舞蹈編排所涉及的題材、音樂、動作、結構等多個方面,探討了民族舞蹈編排技巧問題,并探索性提出改進策略與建議。
(一)民族性與現代化原則
民族舞蹈是典型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之一;所謂“民族性”是指“利用本民族相對獨特的藝術形式、特點來展示‘民族生活’,是其他民族或者藝術形式所稀缺的”,這種獨特、稀缺性可以理解為“民族性”的象征。民族舞蹈即是在上述“民族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一種體現民族文化藝術風格的重要形式;所有關于民族舞蹈編排的方法、技巧也應該同樣具有“民族性”特征,其不同于大眾化的、一般藝術形式的編排。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深入,作為重要民族文化藝術形式的民族舞蹈,亦不能不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社會發展因素的影響,其同樣需要考慮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問題,這也是保證其在現在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簡言之,就是民族舞蹈編排同樣需要注意體現其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特點,即“現代化”特點。
(二)藝術性與生活化原則
民族舞蹈是一種典型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其具有很強、很明顯的藝術性特點,這也使得相應任何形式的編排都不能脫離“藝術創作”本質;藝術性是民族舞蹈編排所必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就民族舞蹈起源而言,其源于民間,反映的是人們的真實生活,表達的是普通勞動人民最真摯的情感,是融合了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人們生活情感與內容的、純粹的藝術形式;民族舞蹈的產生、發展、創作、編排等都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民族舞蹈編排時,要注意或者說更多的考慮相應民族的生活內容,確切的說是相應民族的文化生活內容,即本著“生活化”的原則進行民族編排。
(三)本土性與動律化原則
民族舞蹈的形成、發展,除了與特有的民族文化相關外,還與民族生活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及人文歷史環境有關,這使得民族舞蹈不僅具有民族性特點,也同時具有“本土性”特點,為了更好改進民族舞蹈的編排,有必要充分考慮民族舞蹈的“本土性”特點,編排過程中有必要更多采用有本土特色的藝術手法,是保存民族舞蹈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避免因為對民族舞蹈的重新編排而導致“特色”丟失。民族舞蹈編排另一個需要堅持的原則就是“動律化”,這里的“動律”是指民族舞蹈所特有動律,這一動律是在人們一接觸該民族舞蹈就能感受到的,感受到民族舞蹈與其他舞蹈確有不同,編排過程中決不能喪失掉這一“動律”,其是民族舞蹈與其他類型舞蹈的重要區別所在。
(一)民族舞蹈“題材”的編排技巧及其改進
“題材”是衡量民族舞蹈藝術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與關鍵條件,其形成于舞蹈編排人員在對從社會生活素材進行充分提煉、升華和加工基礎上;民族舞蹈編排人員要想切實提高藝術作品的質量,就必須重新走入、深入作品所涉的日常生活,再次從作品所涉日常生活中尋找新的靈感、內容,將其作為重要的編排素材進行再次的甄選、提煉。在重新甄選、提煉民族舞蹈編排素材時,一定要注意結合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對素材的影響,既能體現民族性又體現現代化特點。再就是要注意所甄選題材可能對觀眾聯想產生的影響,觀眾由于看到所選題材內容而產生“情景交融”之感,引發觀眾更多的“聯想”,進而影響民族舞蹈作品的藝術表演效果。
(二)民族舞蹈“音樂”的編排技巧及其改進
音樂之產生,舞蹈也隨之產生,可以舞蹈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表現音樂及最大限度的詮釋音樂;但民族舞蹈音樂以與一般音樂不同,其同時有著屬于舞蹈藝術自身的特征與形式。民族舞蹈編排人員在對民族舞蹈作品進行音樂編排創作時,音樂選擇需要充分考慮舞蹈作品中特定舞蹈形象塑造之需要,旨在借助于音樂更好表達民族舞蹈內涵。民族舞蹈音樂的編排,還需要注意對音樂節奏快和慢、強和弱、平和及高潮的合理搭配與把握,力爭做到音樂的樂風、特點與民族舞蹈形象、動作等的相得益彰。還有就是部分民族舞蹈編排人員在選擇音樂時往往會選擇數十首音樂“雜糅”在作品中,這時一定要注意不同音樂之間銜接、過渡的干凈、自然。
(三)民族舞蹈“動作”的編排技巧及其改進
所謂民族舞蹈動作,其是指表演人員全身或者身體某個部位的活動,目的是塑造、展現特定的舞蹈形象。民族舞蹈動作基本都可以拆解為若干單個動作,是若干單個動作的組合;這也就是說單個舞作是構成民族舞蹈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這就要求民族舞蹈編排人員在進行創作時,要充分考慮單個動作的難度及在舞蹈作品中應用的價值。鑒于不同民族舞蹈動作所表現的涵義、營造的氛圍不同,就需要民族舞蹈編排人員選擇與氛圍營造相適應的動作風格,如速度快、力量足、視覺感度大的舞蹈動作可以用來展現歡快、熱鬧、喜慶、緊張氣氛,速度慢、動作悠揚、力量較為輕柔的舞蹈動作可以用來輕松、傷感、哀怨。
(四)民族舞蹈“結構”的編排技巧及其改進
第一,要確保民族舞蹈內部結構的完整性;民族舞蹈作品的結構、情節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現作品主題的重要與有效手段。一般情況下,民族舞蹈作品的結構、布局要同時符合客觀生活發展需求和觀眾的藝術審美需求;在進行民族舞蹈編排時,首先力爭做到作品結構、情節的科學合理、渾然天成,再就是考慮到作品主題表現、舞蹈形象塑造需要,應該兼顧情節的跌宕起伏、層次分明及富于變化特點。第二,注意民族舞蹈外部結構的和諧美;這主要鑒于舞蹈外部結構對觀眾藝術審美角度的影響,要求在對民族舞蹈作品進行重新編排時,要特別注意民族舞蹈作品外部結構與作品主題內容、人物思想的相適應。
[1]孔姿燕.淺談舞蹈編導應具備的專業素養[J].北方音樂,2017(05).
[2]張曉宇.民族舞蹈編導技巧的探討[J].藝術品鑒,2015(05).
[3]孫梓晶.群眾舞蹈的編排研究[J].大眾文藝,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