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梅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621000)
談歌唱中共鳴腔體的“打開”
彭紅梅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621000)
要想建立起歌唱狀態,從而獲得共鳴腔的建立,“打開”這個技術是伴隨著呼吸這一再平常不過的生理動作而進行的,如果想要更深層次的理解“打開”這一詞,那么我們就要結合呼吸,并從呼吸入手進行逐一并深入的挖掘。
歌唱;呼吸;打開
意大利早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被譽為“美聲唱法奠基人”的卡魯索先生在其《歌唱的方法》這本書中曾這樣寫道:“在所有學習歌唱的人中,誰掌握了正確的呼吸,誰就成功了一半。”這句經典的話一點都不假,那是因為氣息是發出聲音的前提,也是動力,是各種聲音技巧正常發揮的能源儲備,更是我們在歌唱中豐富表情的重要手段。我們都知道,聲音的來源是靠振動。而在歌唱中,聲音的產生是靠氣來推動聲帶振動。那么,氣從何而來,又到哪去了?
眾所周知,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個器官共同組成的。呼吸道又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共同組成。吸氣是人體靠口、鼻將氣體吸入肺部中,氣體之所以能夠進出于肺中,靠的是肺內部的壓力與大氣壓產生壓差。當吸氣時,肺部擴張,肺部內的氣壓低于大氣壓,空氣就會被吸入肺中;反之,在呼氣時,肺部則會縮小,肺內部的壓力高過于外界的大氣壓力,氣體則會流出肺部,通過呼吸道,最終由口和鼻孔將交換的氣體排出體外。這是我們每個正常人天生自帶的基本功能,但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氣量,僅僅只能夠維持我們的生命,支持我們的語言交流等,其強度、持久度、氣量都是不能夠達到我們歌唱中所需要的氣息條件的。當我們在處理一個力度較大、時值較長的聲音時,需要飽滿的氣息、良好的氣息支持、放松自然的歌唱通道、熟練高超的技術等等相互協調作用來完成的。所以,呼吸對于歌唱非常重要,而對于氣息氣量的控制,更是歌唱發聲的先決因素。
那么如何呼吸才能更好地為之后的歌唱服務呢?首先,我們通過口鼻將氣流交換到肺中,在這個過程中,氣息通過呼吸道口鼻→咽→喉→氣管,最后進入肺中,在這幾個呼吸道器官中最重要的便是喉,它好比一個閥門,掌握著呼吸通道的開與閉,打開了喉嚨,氣息便能順暢的進入氣管,流入肺中,它是我們可以通過訓練來幫助歌唱最為重要的一個器官。由此可見,打開喉嚨在共鳴腔的建立以及聲樂學習演唱中是極為重要的。
如果我們要想把喉嚨完全的打開,首先就必須得了解喉部的生理構造,要搞清楚歌唱時具體用力的部位和用力時的感覺。意大利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杰出的聲樂教育家基諾?貝基曾這樣說到:“正確地打開喉嚨是感到頸部往四周擴張。”“要感到喉嚨兩側的肌肉發酸,在促使喉結往下放,這才是對的”,那么如何尋找到促使喉器下降打開喉嚨的辦法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打開喉嚨這一生理動作其實都在頻繁而經常地出現,比如:打哈欠,這一動作就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可以在這個動作中仔細的體會。當你困了的時候,想打哈欠,但又怕被別人發現,你只好偷偷地打著哈欠。這個時候,你的嘴巴開的很小,可軟腭卻抬得很高,在歌唱中這種吸氣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閉口打哈欠,這個過程便是喉嚨的下降,隨之打開了喉嚨。再如:我們嘗試著向后仰頭,含著一小口水,將口腔微微打開,吞咽口水,喉頭便會有一個明顯向上提的動作,但緊接著又會出現一個下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配合吸氣動作,有意識的讓腰的四周感覺擴張,喉部也較容易放松;當我們受到驚嚇,猛然吸一口氣,可以體會“倒吸一口氣”的吃驚感覺,喉器便也可較容易的下降。又如:我們在大哭或者大笑時吸氣的時候,喉頭也是較容易被吸開的,喉器下降的感覺也較為明顯。
通過以上這幾種方法,我們大致應該能體會到吸氣過程中如何能打開喉嚨,如何將氣吸的深。那么,在呼氣中,又如何保持這種打開的喉嚨呢?
吸氣時,喉器會下降,喉嚨便會打開,在歌唱的呼氣時,當氣體通過喉部時,碰響聲帶,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聲帶它位于人體的喉結中下方,在喉管的內壁,由兩片類似半圓形的扁狀韌帶構成。當我們在呼吸時,它會自然放松地分開,讓氣息能夠順暢的進出。在我們要說話或者發聲時,它便本能地向喉管的中部靠攏,當這種本能的靠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受到呼氣時通過氣管的氣流沖擊而產生來回的振動,從而發出聲音。聲帶的振動面積和振動幅度越大,我們所發出的聲音就會越低,反之,振動的頻率越高,聲帶的振動面積和振動幅度就越小,從而發出的聲音便會越高。喉嚨的下降打開,才會幫助聲帶正常的振動閉合工作。
歌唱中的呼氣,便是我們真正發聲的開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開始歌唱。由于伴隨著咬字,發音,以及更多的發聲器官的同時介入,我們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練習。在呼氣中的打開喉嚨,其實就是保持吸氣時喉嚨打開的狀態,也是我們所說的歌唱中的打開,尋找歌唱的狀態,保持喉器的穩定。
要想獲得歌唱中的“打開”,保持喉器的穩定,不僅僅是生理上的一種訓練,更是心理意識上的訓練。例如:在歌唱時,意識上喉器伴隨著聲響下降,要想像聲音是從我們喉嚨的底部發出來的,同時有一種喉嚨向左右兩邊分開來的感覺,我們可以在練習的時候,通過雙臂的向左右兩側向外推開的感覺來模擬喉嚨打開時的狀態;盡量不要把嘴張得很大,應改用小嘴來歌唱,感覺在口腔的軟腭處似乎有一個大的嘴巴,在胸口有個更大的嘴巴,是用它來咬字歌唱的。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會一邊打著哈欠,一邊說著話,這樣一來喉嚨就很自然的保持住了打開的狀態了;另外,我們還可以去模仿那些嗓音比較寬的人說話,為了在思想意識上有個對比,尋找一下裝腔作勢的感覺,使得這種感覺意識能夠長久的記憶下去;再有,對于高音首先不要恐懼,不要提氣,要想象是在嘆氣,唱給自己的心里聽,用嘆氣的感覺來體會氣息的穩定,從而調整好氣息的力量,適度作用于聲帶;還要注意身體不要發緊,若身體僵硬了,歌唱姿勢不適當,其發聲器官便會產生不應有的緊迫感,喉部力量的不適,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影響聲帶的振動;面部表情也要自然放松,可面帶微笑進入歌唱狀態。我經常看到一些歌者在演唱時,面部表情猙獰,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高音,結果最后那個原本輝煌的高音大多都是連滾帶爬尷尬的結束,這種心理作用于肌肉群后,肌肉就會僵硬,致使發聲器官變形,最終直接導致了作品的完成質量下降,自己在演唱的時候都不舒服,聽眾就更不可能會感受到美好的聲音。建議大家永遠都不要強迫發聲器官去工作,這其實就是哪里有壓迫,那里就會有反抗的簡單道理。把生活中的常理照搬到聲樂學習中來用也是恰如其分的。
一般來說,歌唱中打開喉嚨,使喉頭穩定的訓練是要結合心理意識上的幫助,從低音區到高音區來慢慢一點點的體會然后再加以練習,體會的是各個共鳴腔的振動,如果同時加強對胸腔和口咽腔的訓練,更能直接的感受到喉嚨的打開與否,多訓練開口元音“U”、“O”、“A”,這對打開后建立歌唱的狀態,保持喉器的穩定也會有極大的幫助。掌握好歌唱中的打開是我們學習聲樂最基礎、最重要的技術,有了打開的建立,很多問題會變得有根可依,有理可評,但是要體會打開的尺度,找尋打開尺度的依據,獲得更高級別的演唱,就需要我們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的體會,在問題中發掘,總結,形成自我獨有的一種平衡認知的系統,同這種平衡來把握我們演唱中的打開尺度,相信本文會給這一技術正直迷茫時期的朋友們一些思路,一些手段,一些經驗,相互交流學習。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華樂出版社,2003.
[2][美]杰羅姆?漢涅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彭紅梅,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聲樂教師,主要從事聲樂教學與演唱工作。